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2022-06-08江兴红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创设环境

江兴红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文化、思想、精神,其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色,容纳了多元化的民族特征,象征着多民族的协调互动、和谐统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运用环境资源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与班级文化的特色构建,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品格发展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将其渗透在幼儿成长环境中,发挥环境资源的美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渐渐遗忘了蕴含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这导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日渐薄弱,这十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发展。幼儿正处于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價值观是十分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的精神文化,是我国古人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为后人提供的宝贵精神食粮。在教育领域,加强对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为此,教师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深挖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教育功能,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接纳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儿童认知发展包含对物理世界与社会世界的认知,两者构成认知发展的全部内容,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性文化传播载体,既能够带给幼儿传统文化、节日风俗、古典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长,又能够促进幼儿对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等生活事件的认知,从而使幼儿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精神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传统美德为主的精神文明,具有丰富幼儿视野、感悟幼儿心灵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积极发展个性品质。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创设中,可以促进幼儿发展认知,并逐渐接纳、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最具标志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蕴含了自古以来的思想道德、行为美德,还包括了为政治国之理,对现代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精神的沉淀,其中包含的个人公德、社会道德与家国情怀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包含节日起源、相关传说、节日饮食、各地习俗等内容,能够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具有突出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教师通过环境创设与教学指导,可以培养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有利于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学目标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态度教育、个性品质教育等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作用于幼儿的文化视野与思想认知,同时还能促进幼儿在传统美德等精神文化的感染下,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基于环境创设的幼儿美育不应局限在幼儿园中,而是应整合各领域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整体统一,为幼儿创设更完善的成长环境。为此,教师要开发整合各领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最大化发挥环境育人的熏陶作用,从而大大增强教育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传播意识淡薄,教师理解水平参差不齐

纵观幼儿园教育实践,可以发现部分管理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观念陈旧,对环境育人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通常是因为接到上级文件,从而被动开展主题活动,并且活动存在内容单一、内涵不足等问题。因管理者意识淡薄,导致幼儿园教师在缺乏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参差不齐,理解层面较浅,忽视了传统美德、优秀文化对幼儿思想的启蒙教育价值,教师仅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相应活动,并没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创设中。

(二)环境创设组织不当,幼儿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环境育人的理念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点内容,还契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可以使幼儿在外界环境的感染下重塑认知,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成长观念。虽然近年来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热点话题,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目标不明确、应用流于形式、设置表面化等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错误地将关注点放在环境的外在建设,而没有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导致环境育人的效应本末倒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在整个环境创设过程中占据了绝对主动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价值,导致幼儿的主观诉求被忽略,长此以往,幼儿失去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一)环境美感的营造,制造美的观感和艺术氛围的熏陶

周边环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与接触到的事物,因此基于美育目标的环境创设要优先营造具有美感的环境,侧重氛围的渲染与艺术元素的渗透,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直观画面传达出的美感与意境。一方面,教师可将国画艺术融入环境创设中,国画是一种中华传统绘画形式,其在艺术创作内容中以自然、社会为显性表象,以政治、道德、哲学、文化为隐性内涵。国画注重传递画面的神韵,让人感受笔墨渲染所营造出的艺术情境,教师将国画元素融入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利用国画的宣纸、毛笔、墨砚进行绘画创作,使幼儿园绘画活动更具传统文化气息。另一方面,融入基础的书法艺术,运用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向幼儿传达字体的美感,相较于国画的神韵,更突出精致的具象意味。教师在班级中张贴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带领幼儿感受其所表现出的审美特点,由此来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

(二)文化内涵的融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感知力

教师要遵循“健康向上、自然活泼、诚信友善”的理念创设育人环境,让幼儿在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发展优良品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在营造环境美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加深环境的文化内涵,以加深幼兒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感知力。第一,渗透传统思想。幼儿阶段所需了解的中华传统思想主要表现为优秀传统美德,教师可让幼儿观看传统经典小故事,在剧情的推进中向幼儿渗透其中蕴藏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孔融让梨》的团结友爱、《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讲述给幼儿,或运用动画视频、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此增进幼儿对传统美德的理解。第二,融入古典文学。如以诗词歌赋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幼儿的文化情操。

(三)变化性的提升,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创设要表现出对幼儿的变化性提升作用,即能够通过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践行,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产生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幼儿思想、行为与习惯的引导作用,增强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渗透力。

传统节日文化中体现的道德行为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特点,如长幼有序、尊重老人等,这些行为习惯将会作用于儿童的终身思想观念。以社会性的节日文化作为教育契机,可以让幼儿在充盈文化气息的活动中逐渐发展社会道德和智慧。如春节、中秋节可以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与家国情怀;清明节可以培养幼儿的感恩观念,弘扬孝道亲情,缅怀先祖;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组织幼儿看龙舟比赛视频,引导他们感悟团队力量和竞技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和时代价值饱含华夏儿女五千多年来积累传承的文明认知,其作为历史进程的“根”与“魂”,支撑着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地焕发出强大生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精神标识,在社会各领域植根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在“一主多元”的现代化文化格局中促进传统优秀文化持续、稳定发展。幼儿的成长特点受到所处环境氛围的影响,根据幼儿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创设良好育人环境,通过“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养成幼儿的良好心性。为此,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发挥环境的美育作用,让新时代的幼儿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中华创设环境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环境清洁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漫观环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