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素养教育的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2-06-08任俊儒胡少明

成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教育目的初中英语

任俊儒 胡少明

摘 要:素养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导向。初中英语教育肩负着实施素养教育的重任同时却也存在着家长认知缺位,学生兴趣缺失,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转变外界的教育认知,拓宽英语的接触渠道,优化英语的课程设计,改善英语的评价方式等,从而推动英语素养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人格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 素养教育 教育目的

1 英语素养教育的含义

初中现行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学习中需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需构建学生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礼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标准》提出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构成。在分级目标中《标准》规定义务教育七到九年级应分别达到三至五级目标,其中均对中外文化差异这个共性问题作出了规定要求。《标准》体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其中,英语素养教育应由以下层面组成。

1.1 文化素养

英语的文化素养教育是初中英语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层面。首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层面是需要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的。其次,学生需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中,学生应提升自我的思维能力与自学意识。另外,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最后,学生能通过英语窗口对国外的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认识其中的文化差异。

1.2 劳动素养

于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初中要注重劳动知識的培养,并能结合实践树立良好的劳动精神与品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充分运用脑,手,口等,在教师引导下与知识通达融合中构建起自己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内化为对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珍惜与尊重。

1.3 情感道德素养

初中阶段学生成熟性与幼稚性参半,这一阶段培养学生正向情感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英语教学中需促进学生浓厚的爱国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好事物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力。需加强对学生正向的情感引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抗挫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与良好的意志能力,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初中英语素养教育的困境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1]无论是从我国的现行政策还是呼吁倡导都显示出了对于素养教育的重视,素养教育改革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2.1 家长层面

2.1.1 思想认知的缺位

一是对英语素养教育地位的认知性缺位。家长过于强调英语学习与中考的相关性,将应试视为主要目的,忽略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难以保障英语素养教育的实施。二是对学校主体性地位的认知性偏离。“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外K12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部分机构通过转型将学科类转变为兴趣素养类的培养,为推行素养教育提供更多机会。所以在素养培养上有家长将目光由校内转向校外,思想上弱化了学校作为素养教育主阵地的影响作用。

2.1.2 学科关注的缺失

时代在进步,但条件便利与学习效果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不强。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英语素养教育息息相关。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因工作繁忙而缺失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或因不擅英语而放任孩子。其实家长不一定是要对孩子进行英语知识性的引导帮助,而更应在英语学习中对孩子经常性激励支持并为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

2.2 学生层面

2.2.1 英语兴趣的缺乏

客观因素是小学阶段每个学生的英语起步各不相同。早到小学三年级触及英语,晚到小学阶段都未接触英语,所以刚入学时初中生英语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很明显。英语接受度层面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影响兴趣,学生若不适应,则会情绪化地学习,降低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对英语学科感到抗拒,最终易形成“哑巴英语”的现象。

2.2.2 自控能力的薄弱

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新颖的事物层出不穷,初中生本身的自控力相对比较薄弱,探索欲强,无暇去顾及提升自我的英语素养,会将注意力分配到其他新奇的领域。并且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初中课后作业负担较为减轻,让自控力本不强的学生难以去提升自我的英语素养。

2.3 教师层面

2.3.1 思想观念陈旧刻板

英语素养教育意在促进整体素养教育的发展,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的整体目的亦在于此。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刻板。淡化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意识,强化应试的重要性,重在课本知识的教授。并且强化教师的权威作用,过度宣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活跃发散的思维,对于不同的见解全盘否定。

2.3.2 教学方式机械传统

部分教师仅着眼于英语知识层面任务,采用机械性灌输方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思考。教师未斟酌初中英语课堂更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教能让学生接受,如何教能调动课堂的氛围,如何渗入对学生的未来的正向引领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氛围的良好的生态性和健康的活跃性,降低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2.4 学校层面

2.4.1 教学评价单一

一是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过分注重结果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2]教师重视教学结果,重视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却缺乏对学生过程性进步的整体关注与把控。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体现学生在思维方式,情感认知,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转变。二是评价主体单一。学校层面默认教师是评价主体,致使学生的主体性被抑制。1E62B6AA-AB8E-414B-A624-0D0C6B7CAD7A

2.4.2 学习氛围淡薄

学校层面中,对于英语素养的认知度不足,未形成相关的意识,疏于对校园英语学习氛围的创设。其次,受限于学校的经济情况,助于培养英语素养的设备设施难以保障。最后,部分学校招教门槛偏低,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不高,难以形成学术研讨的良好氛围,不利于学生英语素养的养成。

3 解决路径

3.1 转变外界的教育认知

义务教育阶段中应承认初中英语在应试教育里的客观意义,但其也需要素养教育,两者同等重要。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教育,反对教育的工具化倾向,注重教育内在价值的阐扬。[3]“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国家政府推动素养教育的体现。但是在政策传达和执行过程中,从国家政府到基层学校,政策执行力度的整体趋势会如同层层下渗地面的雨水速率变化的整体趋势。在下渗过程中,雨水的下渗速率是由快及慢的,当土壤饱和时,速率就稳定在一个常值,递减的趋势最终趋于平衡。政策如同雨水,其执行力度如下渗速率趋于减小,最终达到平衡。该现象可命作“政策下渗效应”。纵使网络发达了,政策达到基层学校的效果很难与一开始的的效果平齐。因为决策者在其中会衡量,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利益层面进行取舍。所以能否有力推动,不仅是靠家长,教师的思想转变,也需要靠各级教育决策者思想的转变,形成思想合力,为“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打下有力的基础。

3.2 拓宽英语的接触渠道

《标准》中指出要合理开发运用生活中的英语学习资源。英语接触面的广度与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也具相关性。除了教材主体的媒介运用之外,需加设多样化的英语接触渠道,并且依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入对其的正向引导,提升学生的自控力。

在渠道的拓展过程中,应把握当今“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促进网络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不同风格的教师课堂,有助于对英语兴趣的养成。另外,不容忽视电子媒介的影响力,教师可引导初中生观看适合的英美影视剧,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Front of the Class等。此过程为学生接觸了解英美地文化风俗,语言习惯搭建起了平易近人的生活平台,利于提升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情感道德。 除了相关影视作品,还有英语学习的短视频可在其学习生活中加以渗透。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不失为拓展接触英语渠道的方式,教师可指导学生购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可提供一个读书清单作为参考,也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依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

3.3 优化英语的课程设计

龚亚夫说:“城乡学生具有的共同世界可分为三种:‘内心世界、‘知识世界和‘未来世界。”[4]初中英语的课程设计可以此为导向进行优化。

3.3.1 内心世界——促使思维的火花碰撞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问题大都是关于课本本身的语言知识以及对事实的提问,较少涉及对思想内容的提问。学生更偏向英语的日常生活化,谈论自己所好所闻所想。让英语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即使是语法教学,同样也可以涉及到人的情感,灵魂,从而促使英语思维火花的碰撞,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其蕴含着学生的多样性思考和纷繁的情感。李希贵说:“以前的教材就是学生的世界,而现在世界就是学生的教材。”从教材或提问出发,应加强多向性思维引导与综合性的价值培养。

3.3.2 知识世界——促进知识的互联互通

初中英语的教育,若把英语教育和中考看作是线性关系是欠妥的,因为英语的知识是充满活力的,是多元的。初中英语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是要掌握英语的本身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更应把英语视作融合其他知识领域的关键载体。包含为人处事,幽默风趣,思维认知,人文习俗等各方面。学生的知识世界呈现非单一性,需知识的互联互通。

3.3.3 未来世界——助力将来的憧憬希望

学生的未来世界呈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着学生的期待与向往。但在一些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英语教育中,存在内容适应性问题。例如在食物的探讨中,热狗,汉堡,炸薯条这一系列的名词就与其实际生活脱离。若完全依据此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计教学内容,则难以真正去培养英语素养。教育者不可因话题的陌生性就切断学生与之接触的路径。话题内容的引入上应由浅及深,从熟悉到陌生,通过类比的方式,加深对陌生事物的理解。最后再由点及面,归纳总结。教育者应切实了解学生未来世界的需求,耐心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3.4 改善英语的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的单一性偏离了“双减”政策的初衷。龚亚夫提出中小学英语教育应设计多元的目标,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认知、个人素质培养等结合。[5]在评价内容上,建立多向性指标,除成绩外,着眼于学生情感道德的正向引领,文化视界的全面开拓以及思维创新的激发培养;在评价方式上,传统的测试方法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映射,不利于反应学生的内在涵养与价值观念。可加入一些新的评价渠道。如师生聊天法,问卷调查法,自我总结法等,从而使评价兼具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在评价主体上,转变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思路,加入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模式。初中学生还未构建起标准的评价体系,需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确评价方向,指导其找到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立足点,促进其形成真实的自我认知。学生互评的前提需设立明确的标准与时间,通过此方式,让学生能客观认识彼此的优缺点,增进彼此的情谊,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评价的多元化保证了英语教学结果评价的科学性。

3.5 加强教育的支持投入

推进教育的“外动力”则是从英语素养教育建设入手,加强教育的支持投入。重点需改善农村及其边远地区的教育经济现状,改善教学环境。将其细化,可分为保证英语素养教育的配套设施及活动和保证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大类。学校应购置适合初中生的英语书籍与刊物,创设英语相关的精彩活动。师资上,提高教师的待遇,使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完善乡村教师聘用制度,实行动态配置师资策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6]在学校中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对教师培训进行落实和改革,真正落实“教得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山西: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1992:5.

[2] 赵亮亮.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8(09):47-48.

[3] 郑秋萍.全人教育视角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7(30):73-75.

[4] 龚亚夫.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4.

[5] 龚亚夫.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06):18-19.

[6] 文雪艳,古翠凤.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27):10-12.

作者简介:

任俊儒:(1996—),男,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胡少明:(1973—),男,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主权、农村教育。1E62B6AA-AB8E-414B-A624-0D0C6B7CAD7A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教育目的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素养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探析
浅谈徽商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