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中职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思考
2022-06-07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高 志(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在数学教学时缺少与生活的联系,将难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加工,尽量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长期以来,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普遍存在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死记硬背的情况,对于缺乏毅力的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很难学会。如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感受到:大部分中职学生很热爱生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开展贴近中职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入真实生活情境,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只要细心挖掘便会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例。课堂引入环节虽然时间短,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至关重要。笔者在备课时努力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以下统称“教材”)上册“函数周期性”时,教材给出的定义是:若存在一非零常数T,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使f(x)=f(x+T)恒成立,则f(x)叫做周期函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笔者从生活中的“星期”入手开展教学。今天是星期一,再过7 天又是一个星期一,周期就是7 天;过14 天也是星期一,14 天也是一个周期。同理,21天、28天都是周期。那么,在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正数是7,我们就把7 定义为最小正周期。接着,笔者出示正弦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sinx=sin(x+2π )=sin(x+4π )=…,2π 是f(x)=sinx的最小正周期。有了生活中的星期作为“引桥”,中职学生在理解周期函数中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概念时就更容易,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结合生活建构知识,感受数学具体形象
学习数学概念时,如果教师一味灌输,让学生机械记忆,学生会难以理解。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的旧知识引入,巧妙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生可以摆脱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提高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教材下册“乘法原理”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建构知识的三个生活情境。第一个生活情境:王丽周末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她的衣柜中有5 件衬衫,6条裙子。如果选1件衬衫,1条裙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列举法算出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列出了乘法算式,初步感知乘法原理。第二个生活情境:学校早餐有4种干粮,3种汤粥,如果干粮和汤粥各选1 种,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解决这一生活实例时,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了。第三个生活情境:从A 地到B 地共有8班火车,从B地到C地共有7班火车。小李从A地到B 地换车到C 地,试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通过对三个不同生活问题的解决,学生逐渐有所感悟,建构出了“乘法原理”的内容:做一件事需要分为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的方法。
三、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实用价值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教材上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笔者通过指数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对比,分析了《穷人和富人》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穷人去找上帝。他说上帝不公平,为什么让富人富,让他这么穷?上帝和穷人说:我把你们都变成穷人,让你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给你们俩两座相同的煤矿,你们去致富吧。这个穷人天天加班加点挖煤,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他的日子确实比原来好了很多。他很知足,日复一日地去做,但最终还是穷人。因为他的赚钱轨迹是一次函数,没有“加速度”,如图1所示。
图1
这个富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刚开始自己挖煤,后来用卖煤挣的钱雇了一些工人帮他挖。虽然开始挣的钱不如穷人多,但是后来可想而知,富人挣钱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富人致富的过程就可以用指数型函数的增函数图象来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一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图象的对比,形象地理解了“穷人”和“富人”思维上的差别,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还悟出了做事的哲理。
中职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未来,笔者将继续探索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情境,以期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