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07徐影
徐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病后血管受阻致脑细胞严重受损,引发神经系统症状,损伤神经功能,增加致残与致死率[1]。临床通常选择静脉溶栓方式治疗疾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脑卒中致残率。然而,溶栓后患者产生颅内出血的风险也加大,进一步损害脑组织与神经系统。本文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满足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通过磁共振成像或脑CT 确诊;发病时间≤6 h。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或过往有颅内出血、脑动脉瘤病史。90例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7~80 岁,平均年龄(63.5±5.6)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注射尿激酶,把100 万~150 万 IU 的尿激酶与100 ml 生理盐水相混合,实施静脉滴注,60 min 内注射完。治疗中不使用影响血压、心率的药物。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发病至溶栓用时、过往服用阿司匹林状况,溶栓前NIHSS 评分、收缩压、舒张压,溶栓24 h 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血小板计数、血钠、血糖水平,CT 低密度病灶状况、心源性脑梗死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在实施溶栓治疗24 h 后,执行脑CT 复查,依据患者是否脑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90 例患者溶栓治疗24 h 后,发生脑出血15 例,纳入出血组;未发生脑出血75 例,纳入未出血组。出血组糖尿病占比、溶栓前 NIHSS 评分、溶栓24 h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血钠与血糖水平、检出CT 低密度病灶占比均高于未出血组,发病至溶栓用时长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n(%)]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n(%)]
注:与未出血组对比,aP<0.05
2.2 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用时、溶栓前NIHSS 评分、溶栓 24 h 后收缩压均为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突然发病,病情危及且快速发展,症状是头晕、头痛、肢体功能发生障碍,严重时会发生昏迷,甚至死亡。治疗关键就是快速打通受阻血管,抢救缺血半暗带[2]。溶栓治疗就是采用药物,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溶解血液内的纤维蛋白,清除血栓组织,再次打通血管,此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缺血脑组织坏死,转变预后[3-5]。然而溶栓治疗可以激活血浆内纤溶酶原,埋下出血的潜在隐患。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并发症就是颅内出血,而这样就会加重致残程度,成为溶栓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6-9]。
本研究结果显示,90 例患者溶栓治疗24 h 后,发生脑出血15 例,纳入出血组;未发生脑出血75 例,纳入未出血组。出血组糖尿病占比、溶栓前 NIHSS 评分、溶栓24 h 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血钠与血糖水平、检出CT 低密度病灶占比均高于未出血组,发病至溶栓用时长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接受溶栓治疗前,有下列情况患者可能成为脑出血的高危患者:血糖、血钠、NIHSS 评分过高,合并糖尿病,存在CT 低密度病灶,溶栓延迟。因此,在开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应定期实施脑CT 检查,及时发现脑出血。
本研究,所有患者于发病后6 h 内实施溶栓治疗,延长发病到溶栓治疗用时,就会加大发生脑出血的风险。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用时、溶栓前NIHSS 评分、溶栓 24 h 后收缩压均为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所以,针对NIHSS评分过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谨慎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同时适时监测溶栓后颅内状况,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10]。
综上所述,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发病至溶栓用时、溶栓前NIHSS 评分、溶栓 24 h 后收缩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