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2022-06-07余沁璘
余沁璘
摘要:过往小学教学中,多为强调学校教学。当学生走出家门,踏入学校后,好像一切都交给了学校。学生成长的好与坏也都在归责于学校教育的好与坏。但是学生成长并非只有学校,并非只是通过老师,反而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家长的配合的。为人家长,为人父母,乃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更多时候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对此结合好家校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校共育;幸福人生;小学管理;
引言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我国古代,就有圣贤提出教育是家庭与学校共同的责任,家庭或者学校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无法也不能被对方所替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
一、搭建家校共育的优势
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好习惯,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都说,培养孩子好习惯,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但是,怎样培养好习惯却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颇感头疼,他们倾注了大量时间与心血,收效甚微。因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不是一时半会的问题。教育专家认为: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变成习惯。可是,孩子在校养成的行为习惯,回到家就又变样了,正所谓5+2=0。家校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样做到家校合力,课题组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这就是用交流卡为纽带,把家长、老师、学生三者联系起来了,把老师的爱、家长的心、孩子的情连接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促进了孩子习惯的养成。这套培养方法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二、小学家校共育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宣传力度,唤醒共育意识
在小学阶段,部分家长受到认知局限,狭隘地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将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家庭与学校共同担负着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自主意识不够完善,自律性较差,而学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比在学校生活的时间长。若家庭不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很容易导致学生只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家庭中就放任自流,这会降低教育效率和质量。因此,学校方面应强化家校共育理念,唤醒家长的共育意识。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组建网络群等方式,宣传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同时,还应将因家长忽视培养学生,而导致学生出现叛逆行为的情况当作反面教材进行宣传。也可以邀请共育能力强和共育能力弱的家长同时进行现身说法。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宣传手段,唤醒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让家长能真正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相关学校要关注宣传工作在家校共育上起到的效益和影响,积极展开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了解家庭教育主要应用的方法,让家庭教育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益和影响。
(二)建章立制,推动共育
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不应是家校中任意一方的单独责任,而是共同出力,推动家校合作相关制度的形成,并在实行过程中实现与家校合作活动的不断磨合,以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才能真正交出一份近乎完美的家校合作“作业”。比如,开学初,教师要与家委会进行座谈,商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教师通过报告本学期班级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提升家委会的思想配合度,并积极听取其宝贵意见。以此为前提,教师更要认真思考家委会成员的意见,将其中可行性高的意见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以此完善德育年度计划。与此同时,教师要建立与完善长期稳定的合作教育制度,比如,每半个月教师与家长通过电子邮箱、信息等非面谈方式,相互通报学生情况的通报制度,以及积极实行定期家访或校访制度、每周三开展班级开放日制度等,方便家长感受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以及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德育需求,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比如,家委会提出了“学生互相攀比问题”,教师在家委会的主动要求下,进行沟通商讨,共同制订解决方案。比如通过主题班会、周会商讨;或是上报到校级活动,将相关话题和倡议,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抛出。教师还可从个人入手,通过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尝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盲目攀比的不良行为。
(三)提升家长学习意识,深化家校共育内涵
学习意识的养成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教师的引导, 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校共育中需要进行相互反馈和双向沟通。首先,学校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围绕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互动交流,构建出一个更加有效的桥梁。其次,构建家长学校。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 咨询师、教育专家等,来校开展讲座、论坛等活动,围绕学习习惯开展宣传,让家长能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最后,设立家长开放日,让更多家长都能参与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真正了解和感知 学生在学校所面对的情形和状况。这不仅能够让家长从 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学生,还能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模式,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三)构建网络资源,创新家校共育多元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盛行给教育带来了便利,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为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服务。学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学校动态、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讯息,让身处外地的家长可以时刻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还可以设置意见信箱、咨询服务等,家长有任何意见或问题都能够及时与学校沟通。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能促使家校双方更加顺畅、和谐地对话与交流。
(四)构建系统的家长委员会机构,有序高效运行共育
在家长委员为组建中,可鼓励家长委员会与校方人员面对面交流,并建立便捷交流的渠道。要实现家长委员会与校方沟通零障碍。此外,在校方教学规划中,也要吸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以及教师在遇到问题时也要吸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所谓家长委员会并不是教育之外的一个组织,而是参与到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校方以及班主任要虚心听取家长委员会的观点,对其工作开展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在家长委员会的组建中,可定期开设“家长讲堂”,通过专业人才定期对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教师进行培训,就教育知识、育儿经验等进行分享讲座。所谓教育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各方经验该当借鉴,要吸取百家之长,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此外,还可举办校园开放日,家长委员会节等。以更开放的姿态环境家长走入学校教育当中,营造公开、透明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家长的信赖度与参与度,实现家校共育的和谐之桥。
(五)推广生命教育 ,共育心理健康
在家校共育视域下促进学生生命教育安全管理,能夠让学生爱自己、爱他人,有自爱之心,不会让自己处于险境,也会在他人身处险境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推广生命教育。首先,可以在学校引入生命教育。事实上大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根本没有生命教育。在小学安全教育中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珍惜自己、关爱他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 懂得自我保护。同时,进行宣传和规划,强化学校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不断落实心理健康安全管理。
结束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家长与学校有效的沟通渠道,消除家校沟通壁垒,增强家长与学校、与班主任等教师的信任感。在学校与家庭中都能够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氛围,不断为家校共育桥梁添砖加瓦,不断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丽.共情共生共成长——浅议家校合作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03):19-20.
[2]黄蓓.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3]袁昊.小签字,大学问——从“家长签字”现象看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沟通[J].小学教学研究,2021(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