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阶段育人评价方式的“破”与“立”

2022-06-07雷晓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5期
关键词:双减中考阶段

雷晓莲

普通初中教育作为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中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时期。《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能否落地落实,怎样给学生的高中教育做好衔接,打好基础,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环节,关键在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做好“双减”工作的着力点是育人方式改革,这对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育人方式改革的内涵,切实做到育人方式的“五破五立”。

一、“破”教育短视行为,“立”综合育人理念

“教育短视行为”是教育工具功能的扩大化,将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片面理解只为了中考。中考升学成为学校和家长的主要奋斗目标,家长们争相报各种辅导班、冲刺班,学生从初一开始,课业负担增大,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性被严重抹杀,使得教育越来越偏离立德树人方向。“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育人方式要站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思考安排,要改变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按照已经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的要求,确保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有效实施和常态化开展,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二、“破”学生课业负担,“立”教师课堂效益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要把课程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把握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科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找准融合点,防止简单交叉重复。随着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从严规范,学校需要将学生的负担减下去,比如,做好作业设计、书包不回家、无作业日、实现课后托管……但是在“双减”行动之下,“减”去学生负担的同时,应该“增”的是教师的工作和课堂效益。这个“增”体现出“双减”的“立”。学校除了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之外,还需处理好课堂学习和课后服务的关系,同时做好课后服务的保障工作。学校课后服务应立足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学校课堂学习和课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必将是一个学校和教师不断推倒旧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习惯、建设新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习惯的“破与立”的过程。

三、“破”固化作业观念,“立”开放有效任务

长期以来,学校重在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相对被忽视。大多数教师认为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成绩,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而忽略其他,其实这不是作业的唯一功能。聚焦作业研究和设计,以精细作业促进教学管理,以优质作业促使减负增效,在强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不但要将知识、方法和具体学情结合,更要严控作业布置的量和质,从精细且优质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作业研究、设计、布置。作业设计的好坏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甚至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在作业设计上打破学科壁垒,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業。通过这些举措,构建满足所有学生、部分学生和个别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特色作业体系。

四、“破”单一评价弊端,“立”多元评价体系

过去普通高中录取以分数为标尺,谁的分数高,就会录取到好高中;学生进入初中后就以中考为目标,这种单一性评价看似公平便于操作,却抹杀了人才培养的深层内在价值。缺乏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考察,未能很好地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加重了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双减”政策下,将义务教育阶段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纳入普通高中招生依据,突破过去中考只看冷冰冰的分数。针对单一性评价弊端而建立多元化、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从德智体美劳等多重维度,特别是注重从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客观记录学生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强化体育评价。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2.改进美育评价。要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3.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五、“破”学校单一管理,“立”家校社共担责

由于固化思维,人们一致认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责任都归于学校,家长和社会参与较少,所有责任成了学校教育的必须。而实际上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育人方式改革涉及的每一个具体问题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家、校、社责任问题,因此,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标本兼治,需要家、校、社共同担责。在“双减”背景下,须进一步明晰家、校、社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为家长吃下定心丸,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注重将办学理念、课程教学、管理机制、资源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家庭教育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提供经验支撑,在作业上要协同学校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和参与有意义的校外教育,克服教育短视性。课后托管要发挥教育实践化、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互相支持、互相补充。需要呼吁的是,“双减”的“立”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更需家长配合和社会的支持。本来,教育只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枝丫”,学生的“负担”不仅仅来自学校,更多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本领恐慌”带来的焦虑感。破解急功近利的社会焦虑,营造一个绿色生态的教育环境,必须达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行动。要让“双减”真正地入脑入心,根源是要改变陈旧的评价意识,引导家长有科学的人才观,全社会也应理性看待人的成长,共同形成“双减”合力。

六、结语

实现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育人方式改革的“破”与“立”,推进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中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价值育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要求我们积极推进系统育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需要系统整合;各学科之间也需系统整合,学校要积极创办融合课程;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大大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学校通过构建社团、选修课程,在学校培养学生的社会本领;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个性化育人,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责任编辑  钟春雪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

猜你喜欢

双减中考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