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2-06-07陈薪伊
陈薪伊
摘 要:当前是一个融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斥着信息技术,现实社会与虚拟时空相互交替,高科技时代意味着人类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新技术。各种新兴的App软件受大众喜爱,也是获取信息的来源,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了响应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本文将进行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路径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3
各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如B站、学习强国等,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传播各种信息,帮助人们及时了解前沿新闻,其形式丰富多样,比较直观,获得大众好评,很多人非常依赖这些平台。当然,还可以融入教育领域,让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等。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分析
自媒体时代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思想导向会受其影响,而且在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更是会对自身行为举止有塑造功能。在这些平台上任何信息都是即时的,加上内容、领域的不限制,因而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另一个精彩的世界。网络平台具有全民性、高速性,信息渠道畅通,不同受众拥有不同的体验感,这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融合了新兴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囊括的内容更是无边界。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受众反馈。正是新媒体囊括范围巨大,无筛选,受众无法在广阔的信息范围中及时捕获自己想要的信息,往往有些时候是被迫吸收推送信息。
尽管如此,网络生活还是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在互联网虚拟世界里,传播者通过平台发布信息,受众通过平台接收相应信息,通过窗口聊天,形成交互模式,而这种形式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任何群体都可以通过手机、电子产品等全方位掌握“一手”资料。受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非常便捷。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感知他人对自身的认同度,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种交互性使新媒体发挥了更多价值与作用。未来,人们对新媒体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优化,以教育领域为例,互联网+教育相融合,运用到高校教育中,无疑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特别是思政教育这一模块,单纯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融合“互联网+”的教育手段,让每个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大数据拥有者,将抽象理论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重现,便于大学生理解掌握,提高学习积极性,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目前使用新媒体的人数中占比最高的是大学生群体,时代在不断更新变化,新技术成为新宠儿,新媒体成为大学院校授课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因此,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牵引着大学生日常价值观的导向,影响着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与变化。
大学校园生活比起以往更有节奏感,新媒体技术令校园里多了神秘感和高效性,但也伴随着挑战。网络时代给予大学生群体更多场地接受各种信息,发表各种看法,但由于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有时会被一些舆论导向带偏。新媒体的学习渠道很宽,这就意味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会涌入大学生眼里,在一定程度上冲刷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出现某些大学生把握不住思想方向的问题[2],产生思想偏差。毕竟大学生还处在身心发展时期,需要正确引导。一旦接触了不良影响,难免会对校园里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怀疑。网络中囊括的信息量太大,没有明显边界线,各种不良信息很难受到监管和把控,在学生利用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严重问题。价值取向关乎每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巨大的信息量包含各种多元思想,这两者的碰撞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尽管他们的观点看法不一致,也能有所包容,这就是融媒体的“融”特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国家给予思政课极高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融媒体这一新兴事物作用于大学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手机、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4]。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正向效能
新媒体能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内容,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新媒体的融合為思政课堂带来了多元性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知识覆盖面狭窄,不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新媒体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这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集中统一的一刀切、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转变成为多向、双向的直接互动和交流,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5]。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App、公众号、视频等查阅各种信息资料,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了新的活力,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生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变宽了,由简变繁,也促进了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过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水平,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6]。在新媒体的影响冲击下,往往会出现舆论导向、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学生在各种舆论导向下,由于缺乏经验,不能有效识别信息,容易造成错误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无疑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众所皆知,在网络中,除了接收信息的便捷快速,还有就是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容易使人上瘾,产生依赖。特别是有些大学生沉浸式关注一些非正常贴吧,里面的言语具有迷惑性,让自己感同身受,不断认同里面的说辞,导致越来越迷失自我。这样产生的危害是极大的,他们逐渐不愿意与现实身边的人交谈,相信虚拟世界,从而厌恶现实中的人与物,严重的会引起心理危机,造成悲剧。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数不胜数,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容易歪曲人的价值观,给高校教育带来冲击和难度。
三、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路径分析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状况、生理心理特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新媒体技术,融合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案例,来开展思政课教学,为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源泉。
(一)融合新兴网络平台与思政课教育
生活在融媒体时代,让00后这一代人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尝试更多不同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满足。因此,在这样一个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群体更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已经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在长辈面前,还是在国家大事上,他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他们也不再满足于涉及领域的宽度,而是不断追求领域的深度,对不同事物能够融合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也更致力于对深层面的探索,不再轻易地接受传统说教方式。这种特点的养成与融媒体时代息息相关,因为融媒体给了他们无限的可能性,去了解更多领域的机会,也给了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发声”。
现阶段各种新兴网络平台充斥着大众生活,为了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一丝新活力,融合新媒体、丰富思政教学手段是一项正确选择。例如,学习强国、短视频等增加思政内容,设置成任务式活动,让大学生日常浏览观看学习。教师加强对这些受大众喜爱的软件操作,自己也熟悉里面的内容,新的交流方式产生新的话题,增强交流,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想法,融入学生圈。不同年代的交流词是不一样的,通过新媒体促进彼此间的亲切感,便于调整授课内容,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然就拉近了。而且,课堂上的活动安排会让人耳目一新,不再让学生满堂灌,让学生充满期待,将各种生动的课堂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思政案例,学习模范,融入红色故事正面引导学生。
(二)整合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鱼龙混杂,这时整合优化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十分重要。网上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判断,线上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对于这些教学资源要合理筛选。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将有效资源整合成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投放到不同班级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可以提前筛选优质的教学资源,然后要求学生学习。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海量浏览网上信息,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加大,学习资源也日益丰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扩宽了知识面。各种信息技术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内容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海量信息,而且查找资料也相当方便。其次,大学生可以在各种网站、App里相互交流,拓展思维方式,增强创新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点,将学生处于被动层面,这种方式显然不受学生喜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被动,而是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主动接纳新事物,扩展新视野,形成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一个平台里,大学生群体接受知识的方式多元化,融合了视频、图像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将理论上的抽象化进行处理,能够让学生直面个中意境。特别是VR技术和AI技术,让学生穿越现实,重现情景,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体验感,流露真实的切身感受。并且,各种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兴起,让学生不再止步于课堂教学,课下可以及时查缺补漏,增强记忆。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训
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这样一个融媒体时代,需要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因而,给高校思政教师进行思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难度。他们需要了解这个“融”的特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要使大学生信服,而不是表面灌输理论知识给他们,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学生在表面接收知识点的同时,他们背后的真实想法,课下是否真正认同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到入脑入心。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新媒体运用技术,融合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政课教学。首先要求教师会操作新媒体。教师对新媒体要有接纳感,愿意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心态展露出来。学校要鼓励他们参加前端技术培训,学习新的模式,创新教育手段,将新媒体内容融入自身工作中,让教学功底变强。一些老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束缚,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能力。教学改革把学生的地位转化为主体,而教师就是辅体,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补充。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思政教师在教学关系中应该处于引导地位,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一步步激发他们的认知功能,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思政课学习的意义。
四、结语
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是一把“双刃剑”,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方式,给思政课堂带来生机活力,但又承担着一定风险,需要教师灵活避免。如何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有效融合是本文的研究方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秉持这门课程的宗旨十分重要。从教师自身落实目标,再抓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循序渐进的步骤。将新媒体融入这门传统课程中,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思政课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对这门课程入心入脑。
参考文献:
[1]李斌,暴文婷.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基本逻辑[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3):102-112.
[2]程雨晴.新媒体在高校宣传阵地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践路径[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3]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2-03-0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4]杨新莹,李军松,闫文.“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构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32-35.
[5]吕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
[6]冯改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7.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