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反贫困治理探索研究综述

2022-06-07张璐

学理论·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内外研究综述

摘 要:反贫困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也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在反贫困事业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战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然而,当前中国因病、因灾等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基于此,重点梳理和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反贫困相关科研成果,系统了解学界从不同维度对贫困问题展开的深入研究,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可以为“十四五”时期巩固脱贫成果、强化脱贫成效、全面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国内外;反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44-03

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反贫困问题便成为各国学术界持续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学者们纷纷从贫困的成因及反贫困治理方式等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党领导下的中国百年反贫困治理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贫困成因的研究

“人口剩余致贫论”的提出者马尔萨斯(1789)认为贫困根源在于人口增长;马克思(1867)从制度层面入手,鲜明地揭示出无产者的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罗格纳·纳克斯(195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主要聚焦资本短缺;莱宾斯坦(1957)把关注点放在了外部资本不足;舒尔茨(1960)进一步将其补充为知识和技能、劳动力自由流动、教育等的缺失;“贫困代际传递说”的提出者甘斯(1962)则归结为先天不足或天赋异禀低下;伦斯基(1966)认为这是因为资源拥有得很少;缪尔达尔(1968)将其归于社会结构和制度;阿马蒂亚·森(2006)的“赋权反贫困理论”认为“权利丧失”是贫困的根源等。

(二)关于反贫困治理的研究

马尔萨斯(1789)提出限制人口增长以减少贫困的发生,如可采取节育、晚婚和战争、饥荒、疾病等主动与被动型抑制结合手段;罗森斯坦·罗丹(1953)强调应使投资量增大,发展经济助推国家贫困状况改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的提出者刘易斯(1954)主张应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消除贫困的发生;缪尔达尔(1957)的“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则主张从权力分配、土地制度、科学教育等维度改革以缓解贫困状况;西奥多·舒尔茨(1960)聚焦“人力资本”对摆脱贫困的重要作用;阿马蒂亚·森(2006)认为让贫困群体通过学习靠自己去创造财富,方能从本质上解决贫困问题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扶贫治理模式演进历程的研究

反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更是经历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童星(2018)认为减贫事业大体经历了启动发展解决普遍贫困、开发式扶贫解决区域贫困、精准扶贫解决个别贫困的阶段;汪三贵、曾小溪(2018)认为经历了救济扶贫、区域扶贫到精准扶贫;陈明珠(2018)认为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大规模开发、村级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四阶段;赵华为(2018)提出扶贫走过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扶贫、大规模扶贫开发、“八七”扶贫攻坚、综合开发和精准扶贫五阶段;旷爱萍、韩丹丹(2019)将其概括为救济式、开发式、保障式、精准扶贫四阶段;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2019)以时间为线将其概括为广义性减贫、发展性扶贫、精准脱贫三阶段;董小玲(2020)则认为反贫困经历了社会救济、经济体制改革、区域开发、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综合、精准扶贫五阶段等。

(二)关于各阶段脱贫攻坚模式的具体研究

关于救济式扶贫。韩喜平、张梦菲(2020)从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纳入制度化轨道、发挥其对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等四方面进一步总结了其实践经验,强调应毫不动摇地坚持,驱动减贫事业行稳致远等。

关于区域性扶贫。张瑞敏、赵思思(2016)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区域性日趋严重的贫困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区域性扶贫思想和如开展东部地区对口帮扶、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田恒(2017)认为区域性贫困是区域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不仅要求区域性反贫困治理主体转变观念、创新政策,更需要一种超越狭隘地方利益的合作治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需要构建起跨行政區域之间协同参与区域性反贫困治理的新机制等。

关于开发式扶贫。曹洪民(2003)指出中国自1986年始展开的以政府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虽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缓解了农村贫困,但伴随扶贫工作持续推进,其日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政府各项扶贫投资的边际效益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扶贫模式本身也亟须改进和完善;刘洁(2019)强调开发式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并针对目前仍存在的持续脱贫的障碍,从协调治理机制、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振兴县域经济、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以及提升农业科技实力等为持续推进开发式扶贫提出路径建议等。

关于参与式扶贫。张曦(2013)认为尽管参与式扶贫这一模式响应了现阶段主流观点,但其具体实践效果却存在资金使用率低下、瞄准精度较差、贫困者参与程度欠佳等亟须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张娟、王荣党(2012)认为参与式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理念和治理方式,它不仅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也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集中表现等。

关于精准扶贫。唐任伍(2015)认为其核心要义是精准化理念,基础工具是分批分类理念,战略重点是精神脱贫理念,应从其工作流程设计和政策体系的形成两方面来践行;左停、杨雨鑫、钟玲(2015)深入分析精准扶贫机制,从中央与地方、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成本”视角等出发,认为减贫仍面临规模排斥、平均主义思想、劳动力转移和市场化背景下有效手段开发不足、具体贫困户识别标准差异等现实难题。

(三)关于绝对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

关于产业扶贫。唐守祥、韩智伟(2017)认为以发展产业为杠杆扶贫能够有效对接精准扶贫,进而带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广大贫困群体实现脱贫致富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韩梦娟(2020)就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多元主体参与不足、角色冲突、利益差异、地位失衡、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如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农民、明确参与主体定位、消解参与障碍、打造综合性扶贫产业片区、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及实现乡村产业扶贫的统一监管等对策建议以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下的产业扶贫路径创新等。

关于金融扶贫。周孟亮、彭雅婷(2015)认为应借助市场化手段着力提升被扶贫对象自我驱动力,建立健全其扶贫体系,发挥大型商业性、微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之间的比较优势;苏畅、苏细福(2016)认为金融扶贫是解决世界各国问题的有效尝试,就信息共享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欠缺等提出强化跨部门扶贫政策联动、建立相应运行机制等建议;王琳、李珂珂(2020)提出应将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加快产品供给、加强金融扶贫管理、完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多渠道增强金融扶贫有效性以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巩固反贫困成效等。

关于易地搬迁扶贫。曾小溪、汪三贵(2017)通过中西部建档立卡搬迁户调研发现,扶贫中存在生存环境、交通方式、开发利用、安全保障、收入水平、饮水等问题,从加强政策宣传工作、根据轻重缓急分类施策、搬迁方式需符合贫困家庭的生计能力、因地制宜住房建设、加强后续扶持政策等方面给出建议;贺立龙、郑怡君、胡闻涛、於泽泉(2017)认为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是破解深度贫困的重要之策,而粗放搬迁、安置包办、只搬不扶等政策偏差,大幅降低了精准性及施策成效。应推行差异性搬迁规划引导政策、瞄准村户的搬迁安置所需,展开精准安置帮扶、设定安置补贴有效区间、优化搬迁考核评估、开展搬迁安置帮扶以“减贫”定搬迁、谋发展等。

关于教育扶贫。代蕊华、于璇(2017)分析指出其在思维方式、上层制度建设、治理方式以及社会力量动员等上仍存在主客观多维问题,有待转变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巩固关键成效,治理机制建设精准化、发挥政府核心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格局等;谢传会、赵伟峰(2019)強调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需要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增强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共享教育资源,加快科教融合,动员各方参与。

关于生态扶贫。杨文静(2016)就生态扶贫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做好生态扶贫顶层设计、科学推进生态移民、提高生态扶贫精准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扶贫与生态良性互动、稳步实施生态治理、增固贫困地区环境承载力、有效整合生态资源、拓展生态扶贫合作平台等的破解思路;雷明(2017)基于我国近年扶贫实践,从生态扶贫概念及思想基础入手剖析了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扶贫模式和实现路径,聚焦模式选择、实现路径、机制创新方面给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下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建议等。

关于旅游扶贫。邓小海(2015)认为由于贫困地区自身系统内部存在异质性,不同层次的帮扶需求皆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根据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的实施层次,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扶贫体系即地区、社区和个体层次的协同帮扶;马悦(2020)认为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旅游市场也应向新农村拓展。提出在农村开辟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业,在助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助推新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农村文明、和谐的发展,并从对农村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等多维度对脱贫攻坚的治理路径展开了深入研究等。

(四)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

聚焦内生动力带动。许亚萍、李玲菲(2020)围绕进一步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帮助辍学孩子增强自信心、创新教育扶贫模式,提升教育扶贫成效、完善农村教育扶贫政策,建立健全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等为持续推进教育扶贫以全面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建议;程建平(2020)从继续加大相对贫困地区教育财政投入、狠抓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输送、强化特殊群体教育扶持力度、理顺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方面给出对策建议等。

聚焦组织建设保障。田来锁(2019)认为贫困地区脱贫后应不断接续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效,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监管”以避免返贫的发生;陈厦(2019)认为应在反贫困中不断探索党团联建、青春联队等工作措施,将帮扶单位、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在校大学生、本村青年等一切减贫力量都广泛凝聚起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减贫事业注入向心力和凝聚力等。

聚焦长效机制构建。王国华(2019)强调要及早谋划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应坚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缓解相对贫困为主,坚持焦点、靶心、力度不变,顺接乡村振兴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侯路瑶、何玲玲(2020)针对存在的培训机制不健全、政策扶持不到位、农民参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将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遏制返贫长效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路径;廖白平(2020)从树牢政治意识、增强发展后劲、激发内生动力、加大助农改革、加强动态管理和组织领导等方面为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给出建议等。

聚焦衔接乡村振兴。杨世伟(2019)提出统筹抓好衔接中的产业和人才“两个重点”、着力解决衔接中农村发展性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精神贫困“两个短板”、做好设计衔接的制度保障和利益联结“两类机制”等建议;李娜(2020)从融入乡村基层治理战略、把握乡村基层治理机遇、创新乡村基层治理理念、构建乡村基层治理格局、优化乡村基层治理方式、夯实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出对策建议;李峰(2020)认为应从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秩序等着手;张润泽、胡交斌(2021)聚焦科学设计、产业提质、内生动力激发、加大保障等为化解衔接难题提出对策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上述国内外反贫困科研状况的梳理分析发现,虽然国外关于贫困及反贫困治理的研究很多,有着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偏重于对贫困成因分析和治理方式的深入探究,对于脱贫之后的成果巩固拓展的相关研究甚少,目前几乎还没有涉及。而国内学者们多立足于中国贫困现实与反贫困实践,在充分借鉴国外贫困治理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多围绕反贫困治理模式演进历程及各阶段具体治理模式、不同维度下的治理路径进行了深度调研,为减贫事业积累了诸多有效治理模式和实践路径启示。

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考验,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影响,如何进一步有效巩固与深化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脱贫成效、为衔接乡村振兴奠定稳固基石已成为现阶段特别是当前“十四五”时期亟待解决的关键现实性问题。然而,当前学术界关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研究相对较少,多侧重于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研究。但是我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必须先着力加强对已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从而为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取得稳定长效提供经验借鉴,在更高程度上夺取中国减贫事业的全面胜利,为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顺利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汪三贵.当代中国扶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汪三贵,殷浩栋,王瑜.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7]趙华为.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老区建设,2018(24).

[8]郭劲光,俎邵静.七十年来我国扶贫开发模式转型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6).

[9]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J].改革与战略,2019(8).

[10]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反贫困历程及减贫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

[11]旷爱萍,韩丹丹.新中国70年我国扶贫开发模式转型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12).

[12]霍萱,高琴,杨穗.从经济政策范式到社会政策范式: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变迁与动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

[13]韩喜平,张梦菲.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J].党政研究,2020(3).

[14]胡洪彬.百年反贫困:历程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20(6).

[15]张志胜,邱心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历程:递嬗、经验与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6).

[16]黄承伟.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6).

收稿日期:2021-12-20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20049)

作者简介:张璐,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