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昂扬奋斗观
2022-06-07张港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奋斗观,强调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与实现理想社会提供了现实路径,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精神支撑。立足于新时代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党员干部、青年群体与各族人民要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四个自信”、以更加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
关键词:习近平;昂扬精神;奋斗观;党的百年奋斗;伟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08-03
党的十八大至今,新时代的奋斗要有昂扬精神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1]的相关内容、主体、方法等做出深刻阐释,“奋斗”和“昂扬”多次共同出现,见诸不同年份,遍布各类论述,构筑了昂扬奋斗观这一理论体系。本文旨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对“昂扬奋斗观”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理论与时代内涵进行解读。
一、习近平昂扬奋斗观的理论渊源
(一)思想源泉: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应该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指向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是具体行动的奋斗实践与接近客观真理的认识相互促进、螺旋向上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通过绝大多数人共同的奋斗实践,为绝大多数人谋求利益,为必然实现的社会主义不懈奋斗。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接续胜利。唯物史观等方法论长期在社会生产实践的奋斗历程中发挥指导作用,习近平昂扬奋斗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创新性应用。
(二)民族品格:发扬吃苦耐劳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精神。区别于西方社会认为人性本恶、等待神灵救赎的宗教文化传统,中国人有着不懈奋斗、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奋斗克服困难的民族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多次引用运用儒家、墨家等思想精华,对新时代要有昂扬精神的奋斗观加以论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积极入世、不惧艰难困苦的民族英雄的责任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志向高远、奋斗终生的仁人志士的理想信念,这些美好坚韧的奋斗品性正是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組成部分,构成了习近平奋斗观中昂扬精神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奋斗思想中蕴含着为国担当的抱负与艰苦奋斗的品格,构成习近平昂扬奋斗观的根本立场。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发扬务实担当的奋斗精神,越是需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传统文化中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品质,贯彻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中。
(三)党史底蕴:传承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蕴含着乐观昂扬的革命精神与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周恩来、朱德与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前辈舍弃高官厚禄,舍弃安逸环境,以革命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精神为革命事业而艰苦奋斗终生;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与红军战士以大无畏革命精神越战越勇,接续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推进现代化建设,在艰苦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斗志昂扬”是革命年代常用话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奋斗基因与昂扬精神。
从革命精神到时代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传承的优良品格,昂扬精神是始终贯穿于伟大精神的鲜亮底色,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伟大精神之源,也是昂扬奋斗观的起点。在伟大奋斗精神的接续传承与发扬历程当中,中共党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构成习近平昂扬奋斗观的精神内核。
二、习近平昂扬奋斗观的思想内涵
(一)价值旨归:“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与“富起来”的基本架构和主体建构,“强起来”奠基于前二者,而实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需要更艰难的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地提升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也有了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视域下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深化的对执政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对艰苦奋斗要有昂扬精神的相关论述,契合美好生活视域下奋斗观的价值指向。
(二)属性辨析:艰苦奋斗与昂扬精神的关系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阐明了奋斗和昂扬的辩证关系:要“艰苦奋斗”,也要“昂扬精神”。美好生活视域下的艰苦奋斗与昂扬精神辩证统一,艰苦奋斗是核心内容,昂扬精神是时代内涵,这是习近平昂扬奋斗观的逻辑支点和理论核心。坚持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克己奉公是中华美德,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然而,脱离战争年代的语境,追求美好生活视域下,牺牲、温饱、艰苦等概念越发脱离现实语境,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艰苦奋斗来实现缺乏认识,这也就对构建坚持艰苦奋斗、共同奋斗的集体记忆提出更高要求;科学认识“奋斗”与“昂扬”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昂扬奋斗观回答了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以昂扬姿态奋斗,在奋斗中保持昂扬、更加昂扬。在为美好生活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不能贪图享乐、安于现状,而是要以进取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接续奋斗,追求实现全党全民族、全员全面的昂扬精神状态。60376115-D077-488D-A4BA-C05ADEFD1F4D
(三)理论演进: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观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3]。我们党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都做出系统论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观,相关理论的先进性转化为切实的奋斗实践。
毛泽东同志的奋斗观贯穿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革命后的低潮中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中在日军气焰最嚣张时写出《论持久战》,发动民众用革命实践切实为未来奋斗直至获得胜利。毛泽东同志以正确思想为全党指引正确方向的同时,以自身高昂的战斗意志與革命精神带动全党全军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在民众普遍难以满足温饱生存需要、领导干部面对长期执政条件下物质诱惑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其中就有“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5];再到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作风[6];胡锦涛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民族、国家、政党的精神支撑[7]。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居安思危的责任担当。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观中对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与乐观进取的态度一以贯之。从物质条件不充足的条件下强调艰苦奋斗的文化传统,到物质逐渐丰富的条件下再提艰苦奋斗与革命精神,习近平昂扬奋斗观守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赋予时代内涵。
三、习近平昂扬奋斗观的时代价值
(一)奋斗理论的创新表达
习近平昂扬奋斗观是新时代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党的百年奋斗接续胜利与伟大成就是保持昂扬精神的现实基础;昂扬精神根植于党在新时代的伟大社会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永葆奋斗精神提供鲜明的现实指向,为永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表达,赋予奋斗精神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内涵。昂扬精神实现了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表达,实现了艰苦奋斗精神的自信表达;昂扬精神,是新的历史方位下的精神标识;昂扬精神以富有革命特征的生命力、感召力与吸引力,与中国梦、文化自信、美丽中国、理想信念等话语创新一脉相承,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筑。
在市场经济新阶段,“内卷”“躺平”与“低欲望”等消极思想客观存在,要更好地发扬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在美好生活视域下探析昂扬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以昂扬奋斗观助力新时代的共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艰苦奋斗”与“伟大奋斗精神”不仅仅是苦大仇深、让人敬而远之的,更是以昂扬精神丰富“艰苦奋斗”的相关话语,回归到与民众平视的高度,激励全民以昂扬斗志共建共享。让昂扬精神激励美好生活视域下的广大人民努力奋斗、乐于奋斗。以昂扬精神奋斗,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实现整体向好的正向激励与循环;以昂扬精神奋斗,是新时代最有力量、最有温度的广大动员。具有美好生活属性的昂扬精神,让奋斗的经典话语、让劳动的社会话题,实现轻盈的大众化表达,吸引人们更好地产生认同、共鸣与乐于接受。
(二)奋斗主体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中,“昂扬奋斗”的主体是党员、青年与全国各族人民,反复着重强调的全党同志是昂扬奋斗的主力军,而新时代青年是昂扬奋斗的生力军。
“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党员更要坚守百年奋斗的“最鲜亮的底色”,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些老党大党相继下台甚至消亡,只有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磅礴奋发,显然最有底气自信与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中共党员要通过向深向实的理论学习,从革命精神汲取正能量,通过“两个必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的理论逻辑,增强“四个自信”;中共党员要主动积极当昂扬奋斗的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坚定践行“两个维护”,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防腐拒变,以开拓进取的态度投身奋斗实践,巩固党的百年奋斗成果。
习近平同志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已经全面满足温饱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然而当下青年的人生价值认知存在“佛系”“丧”等消极因素,个别青年认为“奋斗无用”。一味地强调艰苦奋斗不能打动人心,而习近平同志正视了青年正当利益和合理享受的必要性[8]——“历史属于奋进者”,奋斗不是庸俗化的异化劳动,而是伟大精神建构与支撑的新实践。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昂扬精神有共鸣与吸引力,挖掘与青年美好生活需求契合的积极因素,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继承发扬革命精神[9]。生活处处有实践,生活处处需奋斗,将昂扬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细节,融入具体工作实践,教育引导青年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更昂扬进取的意义。
(三)奋斗精神的坚实基础
“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既阐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物质条件日益提升的今天的积极意义,也强调物质基础在奋斗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了新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积累,为新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复兴赋予了更强盛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向着共同理想长期奋斗的实践成果。
“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是习近平总书记冷静客观、高瞻远瞩的深刻认识。面对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差距需要冷静辩证地看待。面对客观存在的种种矛盾,以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保持可持续的奋斗。“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当前的物质条件远胜于革命年代,不患寡而患不均,艰苦奋斗不只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更是在良好政治生态内的共同奋斗、共同富裕。让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有充分的物质保障,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作人员的物质保障,维护奉献者的热情,让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会因为“生活所迫”导致的贪腐问题所侵蚀,让高投入慢回报的高精尖产业长足发展,让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以新时代奋斗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向更高层次发展。昂扬精神也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即以昂扬姿态奋斗、在奋斗中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热爱和平、共建共享的价值观以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利益。60376115-D077-488D-A4BA-C05ADEFD1F4D
习近平昂扬奋斗观,以全党同志为主力军、新时代青年为生力军、全国各族人民为主体,要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昂扬奋斗观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观的创新表达与革命精神的理论演进。新时代对艰苦奋斗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奋斗观为引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奋斗指向与全面小康的现实基础,需要昂扬精神来引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安稳发展空间,物质文明建设相对充足丰裕,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进步的新际遇,科学分配的制度保障为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提供物质保障,新时代奋斗者要以高度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艰苦奋斗的昂扬姿态与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投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康达华,黄铁苗.论继续发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反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N].人民日报,1997-01-30(1).
[7]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N].人民日报,2002-12-08.
[8]于祥成,陈梦妮.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
[9]马小华,张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蕴意与逻辑进路[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8).
收稿日期:2021-12-3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辅导员专项:当代“0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135409906);齐齐哈尔大学新时代党建特色品牌培育创建项目;2021年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重点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PX-621139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工作机制与有效育人模式的研究实践(SJGY20200795)
作者简介:张港,硕士研究生,从事网络意识形态、党史党建研究。60376115-D077-488D-A4BA-C05ADEFD1F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