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6-06伍孝冬余鹏辉包小村
张 帆,伍孝冬,余鹏辉,包小村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桑植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桑植 427100)
茶产业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关联,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1]。2021 年3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燕子窠考察时,就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2]。白茶作为桑植县农业主导产业[3],近年来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开始进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的发展阶段。2020 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5 266.7 hm2,产茶2 100 t,产值达2.85亿元,有规范加工主体56 家,省级龙头企业2 家,市级龙头企业10 家,其中年销售额500 万以上规模企业有3 家,桑植白茶专营店达30 余家;全县从事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7.45 万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 200 户3.5 万人,覆盖16 个乡镇102 个村。桑植白茶产业已成为桑植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但尽管如此,现阶段全国白茶产量持续增加,其中2020年产量达7.5 万t,年增长率近50%,白茶销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桑植白茶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促进桑植白茶产业的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笔者立足于桑植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从种植栽培、茶叶加工和文旅经贸3 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桑植白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统筹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解决产业各环节的瓶颈,引领桑植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桑植白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栽培现状
1.1.1 种植面积增长迅速 近年来,桑植县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茶叶种植,茶园面积增长迅速,基本形成了以八大公山大宗茶叶产业园、人潮溪名优茶叶产业带和洪家关休闲茶园片为核心的“一园一带一片”布局[4],其中八大公山镇和人潮溪镇是万亩级茶叶乡镇,陈家河镇、五道水镇、龙潭坪镇是333.3~666.7 hm2的茶叶乡镇(图1)。截至2020 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5 266.7 hm2,其中良种茶园3 066.7 hm2,主要以黄金茶、碧香早和槠叶齐3 个品种为主,群体品种茶园466.7 hm2,野生茶园1 466.7 hm2。
图1 2020 年桑植县各乡镇茶园面积
1.1.2 茶园培管逐步规范 目前,桑植白茶产区正形成高标准培管的“两水茶叶区域走廊”,一是以陈家河、廖家村、沙塔坪、龙潭坪为主的澧水流域茶叶区域走廊,一是以芙蓉桥、官地坪、人潮溪为主的溇水流域茶叶区域走廊。现已成功申报了万宝山茶业、西莲茶业2 个省级茶叶特色产业示范园。大部分新茶园形成了统一的培管方式,可按照科学化、标准化方式管理,全县一半以上茶园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1.2 茶叶加工现状
1.2.1 初精加工分工基本形成 全县现有茶叶企业及初加工作坊46 家,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 家,规模以上企业6 家,年产白毛茶2 100 t 以上,产值达2.85亿元。2020 年,桑植白茶主要加工企业情况如表2 所示,加工产能较大的有3 家企业,分别为湖南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精制加工1 700 t、初制加工120 t)、张家界万宝山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420 t)和张家界西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初制加工620 t)。大型初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洪家关白族乡、人潮溪镇、陈家河镇和八大公山镇,初加工作坊基本覆盖主要产茶区,茶叶精制和再加工则集中在湖南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
1.2.2 加工工艺和感官品质独特 在传统白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空气湿度较大)和加工条件,融合乌龙茶、黑茶加工工艺,创新桑植白茶加工技术,并初步形成桑植白茶独特的加工技术规程。与此同时,结合白族文化创制了桑植白茶“风花雪月”不同级别的系列产品,其感官品质特征如表2所示。桑植白茶月级芽头肥壮挺直,色泽银白,白毫满披,嫩香、毫香明显,汤色浅黄明亮,滋味清甜醇爽,叶底软嫩、匀明亮。雪、花、风级芽叶连枝,叶态略卷,叶张尚嫩,叶色灰褐或棕褐,甜香、花香显露,滋味甘醇尚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嫩、匀亮。
表1 桑植白茶主要加工企业情况
表2 不同级别桑植白茶产品感官品质
1.3 文旅经贸现状
1.3.1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桑植白茶公用品牌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荣获“湖南十大创新产品”“袁隆平特别奖”“湖南十强生态产茶县”等荣誉称号,并成为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五彩湘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9 年,桑植白茶获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证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 年获湖南茶叶“精准扶贫十大品牌”和全省首批“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2020 年白茶年销售额超千万的企业有1 家,超500 万的有2 家,并拥有“湘丰”“超白”“西莲云雾”“万宝山”“博渔奎”“帅湘红”等20多个子品牌[5]。
1.3.2 市场推广持续推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桑植白茶品牌的市场推广,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确保了桑植白茶的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持续进行。桑植白茶先后在中华茶祖节、湖南省茶博会、中部农博会和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参展,并举办大型专场推荐会,制作了桑植白茶的白族文化木屋,展示桑植白茶系列产品,编写了《白茶问桑植100 问》,创作了《白茶恋歌》。2018 年以来,相继在张家界市、桑植县的主要景区和高速路展示牌进行户外宣传,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在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的展示推广。2019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桑植白茶扶贫公益广告。此外,湖南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举办小型白茶推介会20 多场次,并参加非洲摩洛哥国际展销会,取得了一定的推广效果。2021 年5 月,举办了首届桑植白茶文化节和桑植白茶产业发展大会。
2 桑植白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栽培方面
2.1.1 茶园发展有待系统规划 部分乡镇茶农、合作社在发展茶园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对茶园选址、茶叶培管和产品加工考虑不详,导致部分茶园出现茶树生长势较差、茶叶采摘季节过于集中等问题。另外,有些茶农、合作社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过于谋求全产业链式发展,不仅种植茶叶,还建立小作坊加工茶叶,致使投入成本较高,精力分散,茶叶品质不稳定,效益不佳。
2.1.2 标准化培管技术有待提高 桑植县内山区地势崎岖,茶园分布面积较广,不同乡镇茶园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且部分老旧茶园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其管理仍采用传统模式[6],机械化培管普及率较低。由于缺乏统一的桑植白茶标准,在栽培方式、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了桑植白茶整体的产量和品质。
2.2 茶叶加工方面
一是茶叶初制厂加工产能不平衡、不均匀。新茶区大型初加工厂较少,产能严重不足。不少初加工作坊属于家庭农场类,设备、卫生状况等软硬条件较为落后,加工能力有限,且受政策影响和监管部门的制约,加工条件短时间内难以提升,产能增速与当地基地增长不匹配。二是茶叶加工技术有待规范。现阶段桑植白茶加工技术标准仍在制定,缺乏统一白茶初制技术参数和加工标准,各加工厂同原料所制白毛茶在品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三是产品形态较为单一。虽然目前桑植白茶白毛茶根据原料等级及加工方式分为“风、化、雪、月”4 个系列,但大部分仍以散茶和饼状紧压茶的产品形态销售,不利于桑植白茶销售渠道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
2.3 文旅经贸方面
在政策方面,虽然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但某些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各部门的财政项目未对桑植白茶产业进行重点支持,使得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在文旅方面,文化、旅游和茶产业未能统筹起来。一是没有相应的机构对桑植白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二是桑植白茶文化未能与桑植民歌和白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张家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品牌宣传方面,宣传力度较小,基本是结合省级博览会、展销会等平台推广,主动组织的宣传较少,在张家界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例如桑植白茶品牌在张家界旅游市场的广告宣传力度小,将直接造成桑植白茶在游客中的曝光率和传播度较低,加上导游对桑植白茶了解较少,导致桑植白茶在品牌推介和产品销售环节受阻。
3 促进桑植白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种植栽培方面
3.1.1 打造优质生产基地 优质基地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要采用科学的基地发展模式,因地因人适度开垦新茶园;不建议在海拔超过1 200 m、坡度大于35°、土壤条件差的山坡开垦茶园;茶农开垦茶园可以以分散型的为主,但要茶园选址不能偏离合作社或企业茶叶主产区太远,要充分考虑鲜茶叶的运输和加工;鼓励合作社或种植大户适度规模开垦基地,暂不提倡村社合一发展基地。其次,要根据企业定位和产品结构选择优良品种,充分考虑“早、中、晚”品种搭配和适制性,适度调整品种比例,满足企业产品结构需求,建议适当增加“西莲1 号”品种的比例,充分发挥本地茶资源优势,打造种业创新特色产品。
3.1.2 提高标准化培管技术 结合桑植县气候条件、茶园地形和茶叶采摘情况,因地因时制定桑植白茶栽培技术规程,构建县域生态栽培模式。采用实地培训等方式提高茶园培管技术,确保在栽培、施肥、病虫防控、采摘等环节都实行标准化、精细化培管。
3.2 茶叶加工方面
3.2.1 提高茶叶加工技术 一是要总结桑植白茶传统加工技术,结合桑植气候条件,融合乌龙茶加工工艺并反复优化,制定不同等级的桑植白茶产品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二是加强标准化加工技术培训,引导茶叶生产者学习、掌握桑植白茶加工技术,并按照该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三是督促企业健全自身质量保障体系,按照桑植白茶标准化加工和SC 认证要求,完善现有初制茶厂设备,改造升级陈旧设备,研发桑植白茶自动化初制加工生产线,确保所生产产品达到桑植白茶标准要求。
3.2.2 加快研发新产品 依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等科研机构,发挥好省、市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力量[7],搭建好桑植白茶产业研究院的平台,统筹茶科技资源,重点丰富桑植白茶产品形态,研发风味茶、功能茶、时尚茶等新型茶产品(金花白茶、白茶抹茶、白茶饮料等),以提高传统形式白茶的风味品质,延伸桑植白茶产业链。
3.3 文旅经贸方面
3.3.1 加强文旅建设 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翅膀”,建议依托桑植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桑植民歌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茶文化创意创作,开展不同层次的茶文化普及活动;成立桑植白茶文化研究会,出版茶文化专刊,支持文化机构、民间力量、企业,挖掘整理桑植白茶相关的茶文化、茶历史,对富有桑植白茶文化题材的音乐、散文集、小说、影视等原创作品给予适当奖补。建议依托张家界优质的旅游资源,结合桑植县内贺龙故里等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并融合当地优秀茶文化和民族文化,促进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康养、医疗等统筹发展[7],打造集旅游、度假、疗养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茶旅基地。与此同时,针对主要景点的导游开展桑植白茶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培训,对桑植白茶文化推介和产品销售贡献较大的导游给予适当奖补,推动桑植白茶成为张家界旅游市场的主打茶产品。
3.3.2 加大品牌宣传 产业品牌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茶产业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刺激下游的加工产能提升和基地建设,进而助推乡村振兴。立足于桑植白茶产业现阶段县域茶叶企业力量相对较弱的发展现状,这个“牛鼻子”可先由政府牵引,企业则通过提升白茶加工产能、拓展销售渠道等手段支撑合作社和茶农打造优质生态可持续的基地。建议政府充分运用各类信息传播载体,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线上线下宣传、营销活动,例如茶博会、展销会、云直播等[8],重点在张家界旅游区和北方销区市场大力宣传桑植白茶品牌,不断提高桑植白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于龙头企业举办的公用品牌推介活动,政府可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进行鼓励。
3.3.3 加强市场营销 市场是茶产业发展的“发动机”,驱动茶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发展。加强市场营销,一是要夯实当地市场,鼓励县域范围内各级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将桑植白茶作为指令性公务办公用茶,支持企业建立覆盖全市酒店、餐饮、景点的桑植白茶销售柜;二是要拓展外地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省内外的合作渠道,对于企业在省内外开设桑植白茶专营店的,给与一定的补贴;三是要增设线上营销,鼓励并支持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入驻天猫商城、京东自营等主流电商平台,开展多方位自媒体网络直播,提高消费者对桑植白茶的认知,提升市场覆盖率和购茶便捷性。
3.4 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
构建“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桑植白茶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机制。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办公室主任,农业、发改、科工、人社、市管、商务、文旅、移民等部门领导参与的桑植白茶领导小组,下设有独立工作经费和稳定人员的发展办公室,协调联动各部门资源,以“十四五”期间茶园面积突破6 666.7 hm2、综合产值达10 亿元为目标,对桑植白茶品种繁育、基地培管、标准化加工、茶旅融合和品牌推广的全产业链推进给予政策保障支持。各部门根据产业发展的短板,集中整合财政项目资金,从各方面保障桑植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县发改局重点支持桑植白茶项目申报,农业农村局引导基地标准化和本土特色良种“西莲1 号”繁育推广,科工局扶持加工标准化,文旅局支持桑植白茶拓展张家界旅游市场,人社局支持技术和品牌推广培训、加工、销售及茶文化环节的人才培养,市场监督管理局鼓励并引导白毛茶加工家庭作坊升级,逐步实现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