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用于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对其遵医行为的影响
2022-06-06郑美金
郑美金
【关键词】循证护理;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慢性肾衰竭是肾脏病变发展的最终阶段,由多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并引起代谢紊乱的一种肾脏功能慢性进行性损伤,可致使肾脏萎缩以及全身系统功能下降等情况,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血液透析是当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措施,该疗法可模拟替代肾脏原本的排泄功能,但无法替代其代谢和内分泌功能,患者需要长期透析治疗,费用较为昂贵,会增加其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进而可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循证护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结合既往经验、患者需求及科研结论,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科学的护理措施,以提升护理效果。为探究循证护理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本次选取100例患者分组开展对照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女分别35例和15例,年龄36~73岁,均值(51.48±2.29)岁,透析时间5个月~6年,均值(3.12±1.45)年;观察组:男、女分别31例和19例,年龄35~75岁,均值(52.23±2.35)岁,透析时间6个月~5年,均值(2.96±1.63)年,经对比显示两组一般资料相近(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透析前后的常规检查、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监测记录,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
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包括:第一,建立循证小组,对疾病和血透相关知识进行查阅建立知识储备并制定护理方案;第二,以该类疾病患者的特点为依据,了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后确定循证问题;第三,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根据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资料,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确定循证支持依据,开展健康教育以加强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第四,落实护理方案,①心理干预,需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心理状态,详细解答其疑问,给予患者关心、安慰、鼓励和支持,做好健康宣教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缓解其长期透析治疗引起的不良情绪,还可介绍成功案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并维持乐观的心态;②饮食及运动干预,在饮食方面该类疾病患者需严格限制水、钠、磷、钾摄入量,可适当增加奶、蛋、鱼等铁元素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同时应补充叶酸和维生素,避免水溶性维生素丢失;在运动方面可适当进行散步、骑车或体操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耐力,还可以进行哑铃或拉力器等肌力训练,或进行八段锦、太极等平衡性、协调性锻炼,需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家属可陪同锻炼及时了解其运动情况,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包括规律透析、合理饮食、限制水钠、健康作息、适当运动、遵医用药及心态乐观[2]。
1.4统计方法
观察的结果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用(x±s)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更高(P<0.05)。如表1: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常见肾脏病变,主要通过血液透析治疗,该疗法能够模拟并替代部分肾功能,进而延缓病情和维持其生命。而长期血透治疗产生的生理变化及高额费用会引起患者不良情绪,使得其遵医行为较差,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影响其预后,故在患者治疗期间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升遵医行为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循证护理模式在既往护理经验基础上结合科研依据,能够保证护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特点,可减少因为个人失误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3]。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更高(P<0.05),提示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循证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主动性,能够重视护理细节,通过心理干预能够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严重程度,通过沟通、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缓解其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同时饮食和运动干预在该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十分重要,适当增加维生素、铁元素和蛋白质的摄入可以提升其机体功能和营养充足,限制水钠可有效缓解潴留、水电解质失调等症状,而合理运动则可以增强其免疫能力,还有利于帮助患者维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
綜上,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对提升其遵医行为效果确切,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琳琳.循证护理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7):152-153.
[2]王莹.循证护理对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8):1636-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