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学习理念下幼儿品格培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2-06-06施新华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亲历内化品格

施新华

品格是幼儿在现代社会中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学前时期是幼儿品格塑造的初始阶段,对学前期幼儿进行良好品格的塑造对其终身性发展意义重大。我园分析了幼儿品格培育的现状,在整合学习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幼儿成长与学习的规律,对幼儿品格培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究。

1.幼儿认知与行为“跳跃式”脱节

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快接受成人的意见,但缺少自我真实的理解,这就导致了言行不一致。例如,日常交谈中每位幼儿都知道要尊重他人,但看到同伴手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只有19.4%的幼儿会主动请求加入一起玩,20.6%的幼儿会找成人去沟通,而更多的幼儿则直接伸手去拿,由此引发同伴之间的矛盾。

2.家长观念与措施“断崖式”脱轨

幼儿入园初期,我们针对家长开展了“幼儿品格养成的调查问卷”,98.4%的家长认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品格养成,但在“家庭品格培育方法调查”一栏中,我们发现只有37.9%的家长能够意识并运用“行为示范”进行引导,更多家长仍然停留在直接说教层面,家庭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未能同步。

3.培育方法与载体“分离式”脱链

杜威说:“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实践、对话、互动、体验是品格课程最富灵性的方法。但在课程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品格培育的了解只停留在浅层,导致在培育过程中以说教为主,幼儿缺乏真实社会活动的实践与体验,这就形成了品格培育有效方法与实施载体之间的分离。

整合学习是美国教育家特蕾莎·朗格内斯提出的,这一模式将儿童品格的培养与道德学习放在课程的核心位置,从儿童的品格陶冶出发,在品格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的品格养成。我园以此为依据,将幼儿品格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资源等各方面进行整合,综合运用社会资源,遵循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规律,建构“感知—实践—内化”三步渐进的培育模式,以促进幼儿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升。

我们将《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社会性领域作为实施幼儿品格培育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浸润、生活再现、行走亲历三大路径创新实施,探索各年龄段幼儿适宜的品格培育实践模式,让幼儿在真实活动中体验与表现,从而助推品格习性的习得、巩固与内化。

(一)文化浸润

为营造良好品格学习环境,提升幼儿品格素养,我们探索了以文化浸润为核心的品格认知途径。教师围绕品格养成内容,链接幼儿年龄特点、季节特征和各类资源,借助园所环境、微剧场、七彩云等載体,营造沉浸式的品格学习氛围。

1.园环境打造,关注品格内涵

环境是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手段。以环境的创设传递品格内涵,引发幼儿对品格习性的关注,是幼儿品格培育的有效方式。首先,教师应基于儿童视角定义品格内涵,师幼共同表征、记录、呈现,激发幼儿与环境对话;其次,教师从品格榜样示范、游戏融合、迷你社会等三种方式入手,营造活动氛围,实现幼儿对品格文化的关注,激发幼儿内在的心理需求,调动原有经验,助推品格新经验的建构。

2.微剧场演绎,发现品格优势

微剧场以品格绘本为载体,以剧情展演为途径,通过故事聚焦、情节重构、探秘品格三个操作程序开展展演活动。以“尊重”元素品格剧展演为例,教师借助师幼共读、亲子阅读等机会,引导幼儿阅读含有“尊重”元素的故事,如《小羊和蝴蝶》《是谁来到了我的家》《晚安秋千》等,由幼儿自主投票选出演出绘本;接着,师幼共同解析绘本,寻找尊重元素,提取关键角色、情节、道具等信息;最后,幼儿根据需求重构故事情节,通过微剧场中的演绎自主表现对尊重的理解。

3.七彩云分享,传递品格能量

生活中的品格故事能启发幼儿对品格内涵的理解,借助这些真实“品格事迹”的分享传递,能够让幼儿在耳闻目染中发现良好品格行为的特殊力量,从而产生正确的行为。例如,各班定期开展“品格美德”评选活动,通过品格栏、公众号等方式将本班幼儿的品格故事进行分享和传递,以此激发幼儿自主实践的内在需求。

(二)生活再现

生活再现是在对幼儿品格习性关注与内涵基本把握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品格行为运用的实践路径。教师可根据品格故事分享、行为解读获取幼儿相应品格行为的真实信息,借助游戏屋、工作室和劳动坊等生活化的实践载体,实现幼儿品格行为的解析、研判和巩固,帮助幼儿实现良好品格情感的塑造和行为的养成。

1.游戏屋畅玩,浸润品格行为

为了让幼儿主动调动原有经验,尝试良好品格行为在日常活动中的运用,创设的品格游戏屋应与品格的内涵和特征相结合,让幼儿在特定的互动式游戏情节中借助相应的品格行为开展游戏,有效互动。教师则通过游戏行为观察、解读,了解幼儿品格行为的发展水平和倾向,并通过材料调整、情境创设等优化方式,实现幼儿品格行为的自主践行。

2.工作室体验,感受品格力量

工作室是针对幼儿特定品格行为的改善与提升,以“创想—选择—工作”为操作方式的个性化品格体验区。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品格个性的发展需求,规划工作室的场地、空间、内容和材料投放等,让幼儿围绕某一个品格元素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工作室的活动,帮助幼儿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品格力量。例如,针对轩轩和子杨美术活动时迟迟不敢动手绘画的情况,教师在“勇敢工作室”中提供了一些绘画的合作挑战任务,当他们每次挑战成功后,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如在集体面前展示、表扬他们的绘画作品。在数次获得同伴与教师的肯定后,轩轩和子杨逐渐变得乐于尝试参与各种活动。

3.劳动坊实践,加速行为巩固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社会化,而幼儿品格行为的养成应在不断运用中熟悉、巩固和内化。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园内活动室、公共场馆、户外基地等场所,构建适合幼儿品格实践的劳动基地,并根据品格实践要点设计可行性操作内容,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加速良好品格行为的巩固。

(三)行走亲历

行走亲历是以幼儿的亲身参与、实践体验为核心,将身边真实的人、事、物贯穿整个过程的活动模式,并以社会生活真实的情境唤起幼儿对良好品格行为的主动运用。教师可以整合园内外真实的社会活动资源,借助探索家、研学社和小社会等开展项目式的活动,来实现幼儿品格行为的亲历与内化。

1.探索家集结,运用品格行为

探索家以微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师幼探索为途径,通过研发与改进两个操作程序开展活动。实践过程中,借助师幼问题解决、经验链接和任务驱动等方式,围绕核心品格元素亲历活动整个过程,从中实践品格行为。例如,在“不同的桥”项目改进中,原基于经验链接的项目活动“不同的桥”目标指向为“运用已有经验,尝试多次验证”,关注的是幼兒的坚持、耐心、自信等品格,而改进后的项目活动,实践初期,让幼儿开展访谈和调查,关注了幼儿礼貌的核心品格(见下表)。

2.研学社寻访,探索品格奥秘

每一次研学旅行前,教师和家长以关注幼儿个性需求和品格行为差异为前提自由组建团队,共同制定研学内容和品格任务单。实践过程中,教师设计相关的驱动性问题,以深度学习为导向,鼓励幼儿运用邀请、协商等方式有效参与活动,助推品格习性在运用中巩固,在巩固中内化。

3.小社会亲历,内化品格习性

真实的生活亲历有助于幼儿内化品格。例如,教师指导家长以“招待客人”为载体,通过伙伴邀约、待客准备、共享时光等过程完成品格行为的运用实践。为保证小社会亲历活动的实效,需要家长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决定,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环境,引发幼儿根据待客需求自主运用品格行为解决问题,以实现品格习性的内化。

幼儿良好品格习性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教师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构建具有实施路径,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品格培育融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园共育活动,指导家长做好个性化品格培育的亲子活动,助推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运用与内化。

猜你喜欢

亲历内化品格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纵向研究的元分析*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冬季暖男必备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化学乐趣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