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就是一种爱的行为
2022-06-06马晓芽
马晓芽
“关系优于教育”是我园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希望老师能用心倾听和看见每一个孩子,能用教育学的视角去看见孩子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让孩子在积极的关系互动中幸福成长。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接纳。因此,我们常常说:接纳,就是一种爱的行为。借用高瞻课程中“冲突处理六步法”,我们通过教研推进的方式,让老师们在一日生活中去看见、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老师们逐渐与孩子建立起一种更亲密、温暖的关系。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同样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保育老师,她们在日常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否看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也影响着孩子在园的积极体验和成长,需要管理者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一天上午,我走到大一班教室前,看到一男孩气呼呼地从教室里跑了出来,班上保育员陈老师也跟了出来,拉住他劝道:“男孩子要大气一些,不能那么小气,快进去吧。”男孩靠在墙边,硬是不肯进教室。我过去问男孩:“我看到你有些生气,发生什么事了?”男孩气呼呼地说:“我本来坐在乐乐旁边,牛牛走过来,把我的椅子拿开,自己坐在乐乐旁边了。”
确实,这件事从成人的视角看,真是一件太小的事,然而男孩的感受和体验却是真真切切的。于是我说:“牛牛都没跟你商量一下,就挪了你的位置,你是不是觉得他有一点点不尊重你,所以你生气了?”他点点头。我拉起他的手,一起走进教室。
班上几个孩子看到他进来,指着钢琴边上的空位说:“成成,你可以坐那儿呀,男孩子不能太小气。”陈老师则一把拉过成成:“谁说我们成成小气了?成成是最棒的,也最大气,坐哪都行。”听陈老师这么说,成成又用力挣开她的手,小脸涨得通红。
我拉着成成的手,走到牛牛面前平静地对牛牛说:“成成原来坐在这儿,你没有跟他商量,就把他的椅子拿开了,他觉得你没有尊重他,所以生气了。下次你能不能事先与他商量一下?”牛牛点了点头。成成似乎松了口气,很自然地在旁边坐了下来。
回到办公室,我回想起日常巡班时看到的几个镜头:早上,小班的可乐坐在教室门口哭,保育老师对我说“不用理她,她每天都会这样‘作’一下,过一会就好了”;大班的明明花了好几天建构好的作品被其他小朋友碰倒了,他很伤心,保育老师劝了半天都不管用,就说“你再哭,我就不理你了,让你一个人留在这里”……
在日常生活中,保育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一点不比老师少,如果她们在生活的关键事件、关键细节中,能用心倾听孩子,感受孩子活生生的体验,尊重和接纳孩子当下的真实状态,能与孩子进行“有温度”的互动,那么孩子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我想起早些年我带的徒弟组织过关于情绪管理的家长互助团,就决定先让保育老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尝试看见孩子独特的感受,允许、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一天傍晚,我将保育老师聚在一起问道:“情绪有好坏吗?”她们畅所欲言:“当然有好坏,我们总喜欢开开心心,不喜欢整天闷闷不乐,还有生气、难过这些也不喜欢……”“那么,我们的情绪能控制吗?”我再追问。她们表示:“当然可以,虽然小朋友可能难以做到,大人应该可以。”
于是,我给大家看了一段《垂直极限》的电影片断,让大家体会片中主人翁的情绪变化,同时也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看完电影大家意识到,虽然是看电影,明明知道放的是“别人家”的事,可我们还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有了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变化。从感受主人翁一家做喜欢的运动时的恬静愉悦,到他们遇到危险时的紧张,再到面临生死关头时的恐惧,到最后那位爸爸要求割断绳子以保全儿女时的绝望……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大家慢慢认识到,情绪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体验,就像遇到危险情景时拼命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还是会紧张和害怕。虽然有些情绪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不喜欢去体验,但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因为害怕所以让人不去冒险,因为难过所以让人更加珍惜。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看见它,接纳它,包括我们自己的情绪,也包括孩子的情绪。
由此,我将老师们实践过的接纳案例分享给保育老师,让她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应用,保育老师纷纷点头。
有一天,我路过中四班,保育员赵老师拉住我说:“马老师,我想想这样是不行的。”我忙问什么不行,她说:“今天中午小朋友自己打饭菜,我发现球球又不打蔬菜,他本来就是轻度肥胖,不能只吃荤菜,可提醒他,他就是不听。我在他餐盘里加了一点点芹菜胡萝卜,他居然哭了起来,说不吃饭了。你看看,他这样的臭脾气,我还要去接纳?我如果接纳了他的臭脾气,以后他不就天天这样发脾气?我想想这样是不行的,刚才我讲给几位保育老师听,她们也说这样不行。”
于是,趁着午睡时间,我将所有的保育老师和中四班班主任小金老师聚在一起,讨论如果遇到球球这类“臭脾气”,我们要不要去接纳。
大多保育老师觉得赵老师说得有道理,不能这样“宠”着孩子,这样孩子会被惯坏。也有个别保育老师觉得要接纳,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我问小金老师如何看待这件事,她说:“球球确实不太爱吃蔬菜,最不喜欢的就是芹菜,平常我们也会引导他吃一些。今天这样的情况,我可能会这样去接纳球球,‘老师对着不爱吃的东西却要吃下去,也会觉得为难的,但老师还是会试着吃一点,因为它对身体有好处。老师知道你不太爱吃芹菜,但老师相信你也能试着吃一点点’。”
赵老师马上摇头:“难道我们就这样让球球一直‘挑食’不去教育他?他现在这个坏习惯说不定就是他家人惯出来的呢。”我看到了保育老师的困惑所在,于是问她们:“我们接纳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不是就是认可孩子的挑食行为?”大家想了想说:“应该不是吧。”小金老师也接着说:“当然不是,接纳情绪,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当下的真实感受,让他知道在他为难和委屈的时候,我看见了,我也会陪着他。对于他的挑食行为,等他情绪缓和后,我会和他一起讨论,和他说说我的担心,与他一起商量怎么来改变不爱吃蔬菜的习惯。”
赵老师有些明白过来,我也及时肯定她为孩子健康着想的初心,接纳她急于想去改变孩子坏习惯的心情。同时,我也从小金老师的接纳中,提炼了几条接纳情绪的方法:一是看见孩子有情绪时,先不去分析孩子事情做得对不对,而是去看到他这会儿有怎么样的体验和感受;二是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反馈对他當下情绪的理解。如果觉得自己还不能完全体会到,也可以询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难过,是不是觉得委屈”;三是也可以问问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有怎样的体验,这样更能与孩子感同身受;四是既然情绪一时无法控制,那就允许孩子有这样的情绪,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被允许、被理解,老师会陪伴他;五是等孩子情绪缓和后,可以再向孩子提出行为要求,与孩子一起商量。
此后一段时间,我特别留意保育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我发现她们不仅能有意识去接纳孩子,甚至还有了自己的接纳主张,这让我很是感动。
比如,有一天我带来园参观的园长去中三班,看到小床上的被子有点乱,就悄悄对保育员张老师说:“我知道这些被子是孩子们叠的,但孩子们叠好后,老师可以再去整理一下,这样环境看起来会更整齐和舒服。”可张老师说:“我是特意不整理的。”看到我疑惑的样子,张老师急了,反复跟我说:“我是特意不整理的。”回到办公室,我仔细琢磨张老师的这句话,终于明白了她的小心思,而这小心思中有着深深的接纳:平时我们常常说要激发孩子成长的力量,相信孩子并让孩子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为什么当孩子叠好被子后,我们还要再去整理一下呢?我们的整理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还做不好这件事、自己还不能干呢?能接纳孩子叠得“不整齐”,既看见和尊重“不整齐”背后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照顾和体贴孩子们的感受,作为生活老师,能这样去思考、理解与孩子们的关系,真的让我动容。
所以,近年来到我们幼儿园跟岗的园长、老师都说,到文一街幼儿园最大的感受是温暖,哪怕是保育老师,也似乎每天都在向孩子们告白:你们每个人都会被我们看见、理解和接纳,在这儿,我们始终“生命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