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管理、组织
2022-06-06
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 画面上一位逆行的司机, 看着迎面飞驰而来的一辆辆汽车, 满脸疑惑:今天怎么大家都在逆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别人都在正常行驶,真正逆行的恰恰是他自己。
职场中有些人与漫画中的这位司机很相似。有的人抱怨自己找错了工作单位,事事不称心,一心想换个地方;有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却一直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单位;有的人觉得同事不好相处,自己的一片好心换不来一点好报;有的人觉得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整日里怨声不绝;有的人埋怨碰上了一个事事挑剔的领导,换到另一个部门,新领导还是如此。这种种抱怨使他孑然一身,甚至向隅而泣。这种种抱怨,影响的不仅是他自己,也影响到周围的人。
在这些人看来,似乎错的都是别人,而自己是那个被冤枉的好人。实际上,他们都深深地陷入了认知上的误区。
从人类的历史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还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一直到现代社会中的各类组织——
企业、学校、医院等,它们的存在及其管理措施都是为人的目标服务的,管理工作也是因为需要对许多人进行协调而产生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管理,如果人与人之间用不着合作,也就用不着管理。人、人性及人的合作性是管理的基础与本性,丢掉人性与合作性去谈管理,就是管理的迷失。
现在我们讲管理,学管理,就要弄明白管理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从表面上看,管理最终是要看到结果的,而这个结果是“人”做出来的。因此,管理的成功是管理者的成功,管理的失败也是管理者的失败。所以,管理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管理是关于人的。要理解管理之道,就不得不研究人与人性。从本质上说,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去完成各种工作,要尽力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
德鲁克总结了管理的七条原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管理是关于人的。管理者要使自己及员工都意识到,每个人都愿意受到别人的尊重,都愿意看到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每个人也都愿意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享受自由的权利;每个人都愿意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这些都是管理者必须看到的人性中的基本面。
德鲁克的管理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之上的。但是,德鲁克并没有简单地同意或者不同意“性本善”或“性本恶”的说法,也没有提出一个标新立异的对人性的创新说法,而是认识到人性中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他坚信,只要管理得当,人性中光明的一面能够得以发挥,而阴暗的一面也可以通过管理而失去表现的机会。
作为人类行动的一种形式,“组织” 这个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无法避免的现实存在。“组织” 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能不与它打交道。一个人,除了他的家人,和他相处时间最长的恐怕就是“组织” 里的同事了。这个人工作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他工作的这个“组织”被管理好了,他的绩效上去了,生活也将随之得到改善。因此,可以说,“组织” 管理的好坏,影响个人的生活。
本书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的权威史学作品。作者利用新近公开机密档案,结合大量幸存者的访谈素材,详尽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书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
本书以家庭系统理论来观察职场中的你,以及你的同仁、上司、下属或客户之间的情绪反应与流动,进而分析、解构每个人在工作上遇到的困境及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从成长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被大部分人认知的理论和观点,解读系统化思维,旨在帮助个人建立系统化思维的思考模式。
书中用较大的篇幅讲述了奖金体系设计的PMT模型,并围绕这个模型详细介绍了奖金体系设计的12个要素,通过互联网公司的案例讲解了如何利用要素自检表搭建奖金体系,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地阐述了奖金体系设计的内容。
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经验如何塑造我们的直觉,引领生活的方向,还展示了人们有时候因为过于依赖经验而犯错的故事。本书着力于教会读者成为自己的经验教练,学会从外部审视经验的教训,并提供处理经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