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语用”练习设计策略例谈
2022-06-05吕雪琴
吕雪琴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语用”一词成为课标改版后的热点。双减政策下,“语用”练习设计更应匠心独具,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谈“语用”练习设计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 双减;语用;练习设计;策略
策略一: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形成螺旋上升的课外练习体系
一、积累与运用并重
吴忠豪教授曾经这样说“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因此,作业设计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加强语言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如此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
如五上年级第二组课文都是游子思乡怀乡的绝唱,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这一组四篇课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知识链,也使教与学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①在诗人眼中,“明月”是思乡之情的象征:宋代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代的袁枚也说:“ ______________ ,年年相见在他乡。”“秋”也总能引发诗人的乡愁:唐代的张籍在《秋思》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戴写得更加凄苦:“ ______________,寒灯独夜人。”我还知道这样的诗句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写得越多越好)
②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如一杯茗茶,越品味越醇香。这一组课文中,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______________ ,香气袭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 ______________,而《小桥流水人家》又深情地写了 ______________ 。
③阅读链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
二、理解与应用结合
如学完五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题: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成语写出了 ______________,其中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写 ______________ 。
②这一课中,我学到了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莞尔一笑”是写______________ ,使人一读就感受到 ______________ ;“应接不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通常用于 ______________。
③如果你来到了德国,漫步在街头,抬头会看到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请动笔写下来。(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策略二:以练导学,以练促学——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三、情趣与“语用”的兼顾
苏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以“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以练导学突破课堂重难点
1.表格式练习: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蝙蝠与雷达》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说明性文章,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列表式作业。学生学文填表,既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从模仿到表达——语言的迁移与运用
1.延伸文本,从感悟到倾诉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与心,然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篇好课文往往读完让人意犹未尽,所以教师可以把握这样的特点,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顺着作者思路的方向,顺势而导,对文本进行延伸。将文本的情感升华与表达训练相结合。
2.迁移文本,从领悟到运用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
3.重组文本,从深化到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重组的课堂练笔,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去探索,达到对文本核心知识的神话理解,将课文的知识内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练习设计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因此,以“练习”来导航,是恰是我们能够走好“语用”之路的有效策略,从而实现“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