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牛肺泡表面活性剂治疗NRDS患儿效果对比

2022-06-04邓志艳李志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脑电肺泡

邓志艳 唐 军 李志博

1 河南省通许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475400; 2 开封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常见于早产儿,主要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衰竭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等保护性反应[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布于肺泡内液—气界面上,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肺泡回缩力,从而改善临床症状[2]。但不同的注入方案对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有不同影响。其中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正压的方式,向患儿肺内注入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把药物传递到肺部,使症状得到缓解。但气管插管会对患儿气道造成损伤,且易造成药物反流。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案是临床上待解决的问题。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在患儿自主呼吸同时注入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气管插管造成的损伤。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牛肺泡表面活性剂治疗方法对NRDS患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3~8d,平均年龄(5.61±0.37)d;病程1~5d;平均病程(2.99±0.30)d;出生体质量(3.54±0.16)kg;NRDS分级:Ⅱ级14例、Ⅲ级16例、Ⅳ级13例。观察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3~8d,平均年龄(5.29±1.16)d;病程1~5d;平均病程(3.01±0.29)d;出生体质量(3.29±0.17)kg;NRDS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7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蒙特勒标准[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没有窒息史。排除标准:资料不齐全患儿;先天性心、肝、肾异常患儿;感染患儿。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批准。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保温、吸氧、吸痰等治疗,并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剂(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2128,规格:70mg)70mg/kg,使用前将牛肺泡表面活性剂加热到室温和注射水充分混合。在注射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让患儿采取平卧位,将制作的混悬液用注射器经气管缓慢注射到患儿体内,同时给予患儿复苏气囊加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由临床医师根据患儿的体重选取适合的导管,用喉镜使患儿喉头暴露,显示出声带,再把气道导管置入,置入深度为体重数值基础上加6cm,确定导管情况后进行正压通气,并将肺泡表面物质从气道导管末端注入,时间控制在2~5min。每周进行1次。观察组采用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温箱内采取仰卧位,使用喉镜暴露声门,使用16号静脉留置针预先测量插入的深度(出生体重+6cm),拔除针芯,将血管套管插入声门到预先测量的深度,移除喉镜,保证患儿nCPAP的呼气末正压维持在6cmH2O(1cmH2O=0.098kPa)。将抽取好药物的注射器连接到血管套管针末端,缓慢推入,注射完后,拔除血管套管,继续进行nCPAP无创辅助通气。每周进行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通气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时间、氧疗时间、改有创机械通气病例数。(2)全身氧代谢指标:通过使用血气分析仪(NH3-DH-183)测量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水平。通过INVOS脑氧饱和度监测仪(国食药监械字2005第3210017号)测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脑氧饱和度。(3)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两组患儿在治疗时通过脑电图记录最低电压及爆发间期抑制性脑电恢复至正常时间。

2 结果

2.1 通气指标 观察组HFOV治疗时间、氧疗时间较对照组短,改有创机械通气病例数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通气指标对比

2.2 全身氧代谢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PaO2、氧合指数水平及脑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高,PaCO2、FiO2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全身代谢指标对比

2.3 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 观察组最低电压及爆发间期间抑制性脑电恢复至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导致患儿发生通气障碍,引发一系列并发症[4]。研究证实[5],给予肺表面的活性物质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缺氧状态,并扩散至肺泡表面,可进一步保护肺泡,改善肺泡张力,增加氧气输入,改善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6]。但不同表面活性剂治疗方法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其中INSURE在正压通气同时向气管内注入药物,从而发挥效果,既不会破坏气管插管的密闭性,又能达到药物的有效性,减少了需要持续有创机械通气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减轻了临床工作量[7]。但临床实验表明INSURE治疗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的肺泡活性物质,而一次性给予大剂量肺泡活性物质易引起肺部液体增多,造成负荷加重[8]。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能够在患儿自主呼吸下给药,比正压通气给药更有利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内均匀分布和改善肺顺应性,从而减少改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改有创机械通气病例数较对照组少,说明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能够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发生率;观察组患儿HFOV治疗时间、氧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可能是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能够使肺泡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增多,从而改善患儿症状,缩短氧疗时间。

表3 两组患儿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对比

全身氧代谢指标可评估危重患儿身体状况及治疗策略有效性。其中PaO2是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内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PaCO2是反映酸解平衡中呼吸因素的重要指标;FiO2可反映患儿缺氧状况;氧合指数水平是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的一个重要指标;脑氧饱和度能监测肺氧合和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当上述指标水平不在正常范围内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向患儿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使肺泡和液体间存在间隔,保护肺泡充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肺塌陷区和肺充气区因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肺组织损伤,从而改善机体的换气功能,使机体得到充足氧气,并能够改善机体氧利用率低的现状,使血氧分压上升,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临床常用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但临床观察发现,气管插管患儿在给药期间需间断氧气供应,患儿易发生应激反应。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能够避免通气的中断,迅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机体氧合得到迅速、持续改善,缩短吸氧持续时间,同时可在为肺泡扩张持续通气维持正压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呼吸道损害[9]。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O2、FiO2、脑氧饱和度水平较对照组高,PaCO2、氧合指数水平较对照组低,说明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能够改善患儿的氧合。

近年来临床研究认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会对患儿的脑电活性产生抑制,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过程中极易形成栓子,阻塞气道,引发缺氧症状,继而造成脑电背景活动异常[10]。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对进入的药物产生加压作用,能够缩短或避免发生缺氧的同时使表面活性物质尽快到达肺泡,发挥其作用,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气管插管容易导致患儿气道损伤,诱发疼痛应激反应。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气道损伤较小;同时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滴入肺区能够增加患儿的气体交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从而避免患儿发生缺氧,改善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11]。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最低电压及爆发间期间抑制性脑电恢复至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说明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能够改善患儿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

综上所述,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治疗NRDS患儿的效果好,能够增大氧合率,降低机体内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增加氧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改善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但是此实验所选例数较少,治疗时间比较局限,还需要后期进一步实验证明。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脑电肺泡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二氧化碳气腹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粗茶皂素的制备、纯化及其表面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