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基地运行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6-04王辉

商业文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受访者科普调研

王辉

科学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任务。202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确立为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和激励创新的社会生态、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

科学普及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宣传介绍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精神等内容,使公众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增进公众对科学技术及其创新成果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待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认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也是决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科普基地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技术、宣传科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服务民众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某市科普基地的运行成效开展调研,旨在探明科普基地运行机制与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先进经验,发现潜在问题,为推动科普基地服务创新化、协同化、社会化、精准化提供建议。

调研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不同类型科普基地的运行成效。二,综合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的调查问卷设计了3个模块,分别是:

1.个人基本情况。了解调查问卷参与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

2.科普宣传成效调研。主要调查受访者对于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基地等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

3.科普基地体验调研。通过调查受访者在参加科普活动时的切身体验等,了解当前科普工作的成效以及现存的部分问题。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1.受访者中女性占比44.25%,男性占比55.75%。

2.受访者中80后占比56.64%,70后占比22.12%,90后占比14.16%,60后占比7.08%。

3.受访者职业类型信息显示,80.53%为在职人员,具有稳定工作;自由职业者占比11.5%,学生占比7.08%,退休人员占比0.88%。

本次调查可以认为绝大多数受访者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较高的社会活动参与度。

科普宣传成效调研

中国科协每年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29日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调查发现,只有15.93%的受访者知道科普日的具体日期。

2020年,该市科普基地达420家,包括科普教育基地359家,科普培训基地11家,科普传媒基地32家,科普研发基地18家。调查发现,只有20.35%的受访者选择了“400家以上”这一正确结果。

科普基地体验调研

1.科普基地参观意愿调研

调查发现,科技场馆类和公共场所类科普基地得到受访者的普遍青睐,占比分别是78.76%和73.45%。选择教育科研类科普基地的比例为38.94%,而选择生产设施类和信息传媒类科普基地的比例很小,分别是7.08%和11.5%。原因与不同类型的科普基地数量有关,而科普基地的接待服务形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表1)。

2.科技场馆参观意愿及频次调研

在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中,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是最受欢迎的场所(占比83.19%),其次是公共图书馆(占比72.57%)、自然博物馆(占比65.49%)、科技馆(占比55.75%)和美术馆(占比48.67%)。

受访者出于自身兴趣参观和陪同亲友参观占比较高,分别为58.41%和69.03%。另外,因单位组织参观占比29.2%,一时兴起的偶然参观占比25.66%。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自身或者亲属接受科普教育的需求相对较高,同时科普基地也成为工作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社交载体。

受访者中參观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的次数在每年一至两次的占比57.52%,每季度一至两次的占比23.89%,每月参观一至两次的占比11.5%,每周参观一至两次的只有7.08%。原因可能与受访者年龄、工作性质等因素有关。

3.科普基地参观体验调研

在影响科普基地参观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更看重科普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占比71.68%),其次是体验方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占比68.14%),以及良好的服务、完善的配套设施(占比46.02%)和合理的票价(占比46.02%)。

在科普内容类别偏好方面,受访者更加偏向于自然科技类(占比76.99%),其次是历史类(占比66.37%)、艺术类(占比51.33%)、民俗类(占比42.48%)、军事类(占比38.05%)、人物类(占比34.51%)。

在展览方式偏好方面,受访者更倾向于主题式展览(占比76.99%),其次是科普巡展(占比40.71%)和常设展览(占比36.28%),选择线上展览的占比只有12.39%。

调查发现,拥挤的人流、嘈杂的环境是影响科技场馆参观体验的主要因素(占比74.34%),其次是服务设施老旧不全(占比38.94%)、缺乏特色(占比34.51%)、内容陈旧(占比33.63%)、体验方式不够新颖(占比 30.97%)、票价与场馆体验不符(占比30.09%)。“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和“卫生不达标”占比较小,分别为8.85%和7.08%。

4.科普活动信息获取渠道调研

从获取信息的途径统计结果来看,互联网是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占比75.22%,其次是朋友介绍(占比52.21%)和广播电视宣传(占比46.02%)。线下宣传和报纸杂志占比较小,分别是18.58%和13.27%。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该市科普基地类型丰富,特色突出,运行成效显著,群众参与度较高。以某科技馆为例,其将“公共安全学科体系”系统化,内容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公共安全领域,设立环境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安全生产、信息安全与城市安防、卫生健康等13个展区以及网上三维展区和VR展区,运用幻影成像、雾幕成像、抠像技术、模拟驾驶、磁悬识性技术、VR互动技术等十几项高科技展示手段,采用观看类、互动类、体验类三种展示方式,精选了100多个典型案例,让观众学习各种不同灾难发生时的正确自救和逃生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和广大市民学习灾难避险知识的课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2020年该市科普基地分布在主城区260家,近郊区116家,远郊区44家。其中,科普教育基地分布在主城区204家,近郊区111家,远郊区44家(图1)。

科普基地人才队伍有效供给不足

科普基地人才队伍是由各个领域内顶级专家引领,中高级管理人才、专职科普人员、科普策划与研发人才以及科普志愿者组成的综合科普人才队伍。根据2017年该市科普基地资源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在人员绝对数量方面,各类科普人员总数为38672人,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不到18人,与全国“每万人14.94人”的数据相比才多3人。在人才结构方面,最多的是志愿者,达到23793人,科普策划与研发人才为1645人,高水平的展厅设计、活动策划人员相对缺乏。

科技场馆服务整体水平需要加强

科普工作内容、形式、渠道等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需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合理的布局布展、合理参观路线的规划是提升观众体验的基础保障,而展览内容的主题性、丰富性、专业性,体验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特色性,以及良好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如科普讲解服务、信息交互技术、智能化设备等)是吸引观众参观的重要因素。

因此,综合调研结果,对于科普基地的建设运行以及科普活动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1.规范科普基地运行管理

科普基地的管理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在经费、器材、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为科普基地持续、规范、有效运行制定长期规划,想清楚為谁提供科普服务、提供什么样的科普服务、怎样提升科普服务水平,将科普人才智库、专职科普工作队伍、科普场馆器材设施等建设完善、配置到位,拓宽创新科普基地宣传渠道,广泛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科普信息,经常性地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保证活动频次和活动规模,同时建立社会评价的考核机制,强调科普基地动态管理,为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坚实保障。

2.创新提升科普基地服务水平

科普基地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并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科普教育体系,推进智慧科普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普基地服务水平。如针对青少年,加强科普基地与学校的合作,将科普基地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定期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各类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场景式、沉浸式体验,在实践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使科普基地真正发挥协同育人的社会功能;如针对老年人,实施科普基地与社区的合作,加强科普基地的活动宣传,采取对老年人友好、有效的科普形式,在满足老年人需求、增强幸福感的同时,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科普基地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科普基地应当通过人才激励、培训考核等机制措施,建设专职科普教育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的科普教育水平;同时鼓励人才“走出去”开展科普教育宣讲活动,强化科普基地的软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科普基地应当利用社会资源,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发挥自身特长,满足社会公众内在、外在需求,不断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打造如“科学家科普”、“小小讲解员”、“老年解说团”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普志愿者名片,将科技工作者和科普教育对象吸纳为科普教育工作者,为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供基础支撑。

[本文系基金项目:北京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双百行动计划”2019年教师组优秀团队项目“北京科普基地运行现状与成效调研”,项目编号:SJGW2020002。]

(北京科技大学大安全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倪飞凤.科普教育基地运营及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翟杰全.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发展[J].科普研究,2021,16(04):31-36+43+107.

[3]杨萍,李辉,张玉娟,等.北京市科普基地开放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科协论坛,2014(1):25-28.

[4]梁廷政,汤乐明,王玲玲,等.北京市科普基地资源分布情况及管理政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9,14(02):70-77+111.

[5]李卫平,李光,米明.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效能的提升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05):97-100.

[6]刘伟凡,汤乐明,严俊.北京市科普基地吸引力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80-85.

[7]高宏斌,王旭彤,翟立原.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的典型调查[J].科普研究,2013,8(3):53-60.

[8]祖宏迪,赵志明.浅议北京市科普基地展示能力的提升[J].城市与减灾,2018(02):41-45.

[9]张正严.众创理念下大学科普资源立体式开发与服务社会的路径研究——基于西南大学的实践案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6):183-189.

猜你喜欢

受访者科普调研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认识亚健康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