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域下的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2022-06-04李存顺
李存顺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带动着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的发展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力量就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人才,因此科学的人才管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回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三派互相补充。其中的主干儒家文化充满了智慧。孔孟的教育哲学、《论语》中蕴含的管理之道等,都能够引起现代企业的深思,为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带来启迪。本文以儒家文化为视角,从“识人之道、育人之道、用人之道、留人之道”这四个层面出发,论述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人才管理手段与方法。
企业人才管理的第一步便是人才,也就是选拔人才。春秋战国时期,在有教无类的育人主张下,孔子共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72名弟子能够精通六艺,流传着许多选拔人才的主张,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的识人之道对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
确定儒家识人的三步方法
人才选拔的第一要义便是科学的识人方法。在选拔人才的方面,儒家学派有自己的见解,应该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视其所然。判断一个人品质德行的好坏不可主观臆断,亦不可妄加推测,而要根据当下实际言行的观察去辨别。二是观其所由。当下的言行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人才的选拔应该辨明是什么外在因素导致了他这样的结果,也就是究其根本。三是察其所安。安指的是人的用心和目的,即辨别一个人的最后一步是辨明他的内在用心和目的。儒家的三步识人法从“现在”与“过去”“外在”与“内在”多种维度的综合对一个人作出判断,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管理者在这三步识人法之后,更能够透过现象,了解识人的本质内核。
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核心
人才选拔的第二要义便是科学的识人标准。而在识人标准上,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便是“以德为先”。《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其中的“明德”与“修身”都是强调人的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失去了德就等于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本钱。这是儒家文化的识人理念之一,也是贯穿古今始终不变的真理。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应聘人员进行全面考察,不能仅看表象,要根据对方的品行进行选择,尽量地给予应聘者相应的岗位。员工的付出与公司的条件是正比关系,所以要想企业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就需要给予员工较好的福利待遇,包括给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公平的晋升条件、丰厚的工资待遇、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工作当中应该注意员工的德行。以公司的利益为重,不能够对企业存在危险。反之,德行存在问题的人员,即便是有才,对企业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所以,就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注重表面与德行的双重问题。在注重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人品,比如:注重员工在家庭当中的责任感是否强烈,是否孝顺父母,与同学,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如何等等,进行全方面的考察,从而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儒家文化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教育。《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优则仕”,子夏也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要通过学习来培养治国人才。企业的人才管理也同治国一样,要想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引导性培养与强制性培养相结合
在培养训练的方法上,儒家文化也为现代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引导性培养与强制性培养相结合。首先是引导性培养,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一个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是育人过程中要多运用引导與启发的方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对人才进行引导性的培养,从而更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具有上进心,自觉地进行学习,对于学习领悟能力较强的员工,企业也应该给予重点培养,从而充分调动其本身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较好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孔子所提出的引导性育人方式是建立在人的自觉需要基础上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在面对企业内自觉性较差,领悟力较弱的员工或是各方面均弱的员工时,不能进行单一的培养训练,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就可以采用引导性培养与强制性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将此类培养方式相结合,更好地选拔出德行兼备的高端人才,为各类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真正的人才定位。这种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选拔出潜在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本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包括对企业自身定位以及对人才适合的岗位的定位,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营造积极进取的入世企业氛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强调的是一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出世思想,而儒家的思想内核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孟子曾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充分说明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与责任感,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后世的范仲淹作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顾炎武诵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宣言。相比道家的出世精神,儒家的入世精神更加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与责任感,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这种对于工作的“进取心”与“责任感”更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儒家文化营造积极进取的入世氛围。这种积极进取的入世氛围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隐性的育人之道。一方面,了解员工的进取意识与工作热情,有利于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与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做到育人与企业的成长相融合。做到育人于无形之中,于潜移默化中达成对员工的培养与训练,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与境界。
虽然儒家文化在用人领域没有直接可供现代企业借鉴的,但其在其他领域的理念与精神内涵中蕴含了丰富的用人智慧,对现代企业的用人之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施因材用人的动态管理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企业的人才管理上同样适用。“因材用人”的动态管理方法就蕴含了“因材施教”的大智慧。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般有这样一句话作为参考:“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这是由著名的企业家牛根生所说,目前也是在应用人才当中最好的指南。在工作当中,德行是首先具备的,因为在工作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工作能力,还要对公司的内部资料进行保密,团结公司内部人员,听从领导的安排。其他的工作能力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但是基本的品质是需要一直具备的,这样在受到专业的技术培训之后,掌握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从而使其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所以工作效率不仅仅取决于工作人员本身,也取决于工作单位给工作人员安排的岗位是否符合他自身的发展要求,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人人都有其优点与缺点,把合适的人才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便能够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所以应该将每一个员工分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根据其性格内向与外向分配到对外销售或者数据整理,根据处理事情的方式的稳重程度可以分配到技术工作或者领导岗位,如此,可以更好地发挥员工的长处,更好地为公司创造利润和效益。
树立权变的人才管理思想
权变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孔子就是通达权变的代表之一,在处世方面比较灵活。这和马克思主义中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有着极为相似的意义。其中强调的是事物不断变化,人们应该学会灵活进行处理,根据事物变化把握时机,灵活应对,因地制宜,从而根据既定的计划实现预定目标。目前,这些权变思想对于处在激烈竞争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同样适用。在现代,人们的观念、思想、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化,只有善于根据社会大环境与员工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制定新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运用适宜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才能够最大化地开拓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企业也要鼓励员工积极地运用权变思想进行各类创新,包括观念方面、战略方面、组织方面、技术方面、产品方面等。只有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努力,树立权变思想,因势利导,灵活应变,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现今部分企业的留人之道只注重以“利”留人,重利轻义。而孔孟儒家认为义、利二者是异质的、是不可通约的。这说明义、利在价值上是不能进行所谓的轻重比较的。孔子有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企业是为了追逐利益,但利益的获得必须通过道德的途径去获得。因此,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义利观十分重要,能够更好地联系国家与个人利益,实现利益的统一。
以“义”留人
留人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使得员工有为公司效力的决心,需要领导激起员工对于工作的激情,喚醒员工对于工作的“义”。激起“义”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人存在的身份包括“经济的人”与“社会人”。一个“复杂人”而存在,人除了需要获得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更加高级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当下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除了要考虑人的基本需要外,更要将人作为一个满足“自我实现”的人来对待,管理不仅仅要将工作的任务作为重点,也要加入感情的元素,即:让员工在工作当中感受到人情味。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尊重员工,考虑把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可采取商量的方式,减少直接的命令,让他们选择自己适合的岗位与任务,不仅能够人尽其用,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正如孔子所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王敬重、礼待人才,从而可以更好留住人才。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亦如此,只有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与礼待,对方感受到尊重也能够在工作当中更加用心。其二是责权分配制度要明确。因为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十分复杂,其比例性和连续性较为重要,所以要将员工与之进行较好的协作,领导权利不能过于集中,将权利适当地分配到每个员工身上,给予每个员工一定的资助工作权利,增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自主性,防止员工工作的热情度降低。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利”留人
儒家的确首重义,但并不提倡义利对立。员工来到公司任职,首要的是想在公司工作过程当中获取一定的报酬。所以在留人之道上,企业需要警惕过分集体主义的权力,而对个人的权力重视不够的极端倾向,这样会导致集体成员不敢去考虑和追求个人利益,人才因“利”而流失。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企业要重视个人的利益追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企业的运转,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利润,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待遇,企业与员工之间是整体的关系。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得双方受益。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局限于一种薪酬制度,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积极程度可以更好地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给予员工较好的吸引条件可以让他们在工作过程当中更加卖力,所以员工的薪酬以及福利待遇对于企业订单的多少有着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虽然辗转于不同的公司,但是这一信念却更加坚定。如果企业只要求员工考虑近在咫尺的目标,那么它就是在建立一种排斥的劳资关系。员工无法从企业为了成功而必须创造的附加值和必须实现的目标方面了解企业。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希望员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工作符合公司的目标,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展员工的视野,意识到自己的绩效可以影响到经营成果。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衡量标准,从而使员工更加明确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客户的目标,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工作的双赢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从中探索总结出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价值的、可行的理论与方法,希望能够为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与参考。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人才的质量,最终促进企业高质高效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未探索的领域与空间,其中蕴含的智慧与价值不可计数,因此,在传统文化领域,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今后现代企业的长足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
(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淑华. 浅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14(10):1.
[2]金富平.义、利不可以轻重论——儒家义利观考察[J].江淮论坛,2021(05):106-110.DOI:10.16064/ j.cnki.cn34-1003/g0.2021.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