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逻辑根据和实践要求

2022-06-04王小燕

桂海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小燕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自我发展理论特质的驱动下在中国的创造性地发展的历史形态。这种历史形态的形成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性、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三方面因素决定,其衍生出的理论成果和催生的社会变革的历史事实,主观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客观上创新了批评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的方式。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2)01-004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10,“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10。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代对继续坚持和發展马克思主义的郑重宣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逻辑的深刻揭示。它实质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实现“两个结合”,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同时指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从缘由、坚守和创新层面厘清“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明确坚持“两个结合”实践原则,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逻辑根据

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动力。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理论特质驱动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实践需要而诞生,也随实践变化而发展,中国现实问题的转换及其解决的客观要求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实践动力。”[2]来自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构成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所在。

(一)坚持“两个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特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3]83。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发展,以此实现对自我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赓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深深扎根于人类历史进程,它没有因敌对势力的谩骂、责难、围攻而失败,也没有因自己内部一些人的歪曲、误解、背离而失色,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必然会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完成对自身的批判和发展。尽管近代中国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历史时代,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的中国具有理论阐释力。在这种理论特质驱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也在中国落地、生根、结果。而当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中国的问题,中国的未来就豁然开朗,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0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理论阐释力,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相对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所作出的个别结论和判断,基本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传播,从根本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的密切结合,其在自我发展理论特质驱动下自然会形成具有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行不行,根本在于能否把它坚持到底,能否坚定地信仰它。坚持到底和坚定地信仰,并不是教条和迷信。如果说是教条和迷信,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误解。坚持到底和坚定地信仰,从态度来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认同和肯定;从内容来讲,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信仰。

(二)坚持“两个结合”,是由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这种历史状况,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从国家性质来说,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军阀势力相互交织,充斥着整个社会;从经济基础来看,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遭受破坏但是并没有消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步履维艰;从社会结构来看,工人阶级作为新生力量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民阶级的数量仍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代中国社会的这种特殊性,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样貌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特殊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外溢导致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一般规律在当时的中国仍然具有强大的阐释力。近代以来,尽管侵略中国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剥削掠夺的本质上是趋同的,但是具体到各自利益的获得和维护,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这种矛盾斗争构成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性的另一个方面。DD6CF09B-C48D-4412-92DA-513E69C9D440

历史是连贯的,不容割断。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最为有利。但是,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现实基础,列宁虽然有回答这个问题的现实基础,但是却没有回答的可能。中国共产党人成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变革,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会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如何面对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对待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种特殊性成为马克思主义自我批评和自我发展理论特质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驱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比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总体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因此,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領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4]

(三)坚持“两个结合”,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决定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3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从文明古国到现代国家的转变,有赖于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的延绵不断。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高度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交流,释放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实现广泛社会动员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构成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包括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向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转化,比如,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激励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炼。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理论上看,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缺少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从实践上看,这是由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决定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5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条件,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高度的文化基因认同。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更加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发展方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更深入地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表达;有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标识,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历史底蕴;更有利于把中国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和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蕴含的守正创新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化发展形态。纵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近两百年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主要有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和守正创新三类。坚持“两个结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反驳了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同时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秉承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抨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迷信教条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实践的科学、不断发展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运用要立足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和万能的公式,“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3]274-275。但是,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多次出现。俄国的米海诺夫斯基等人,就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民族不论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会走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19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针对这些变革主流舆论一致认为“使欧洲社会四分五裂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在美利坚共和国不可能发生,所以社会主义是一种从外国引入的植物,它决不能在美国的土壤上生根”[7]383。这样的舆论环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导致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象。恩格斯严厉批评了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强调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要实现从一个潜在状态向全国范围存在状态的转变,就必须有明确的、积极的为全党所赞同的纲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完全脱掉外国服装。它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7]390。DD6CF09B-C48D-4412-92DA-513E69C9D440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光辉历史的大党,也曾经存在过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反对教条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理论成熟的阶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开展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必然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这种历史状态的生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是从主观方面讲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真正处理好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客观方面则是产生了教条主义的现象。尽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觉察到近代中国国情与俄国不同,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应该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但是教条主义的问题在党内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随着王明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教条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为了纠正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同志率先扛起反对教条主义的大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8]11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党内也一度出现教条主义苗头,但是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实践中成熟起来,真正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具备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因此,可以说“两个结合”的提出在理论层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也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如何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的问题。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驳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断章取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密切关注实践的新变化,并基于资本主义新变化和新的现实问题适时调整某些个别论断、看法和结论,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否定、怀疑过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他们强调“不管最近25年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9]376。这是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特质的体现,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矛盾关系问题的正确诠释:理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而不能用变化的实践随意否定理论阐释的一般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出现了许多与之前不同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一些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适用的错误论断。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论争,使马克思主义遭受了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其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的具体变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没有消灭阶级之间短兵相接的斗争,而且随着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殖民侵略,这些矛盾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民族矛盾的导火索。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严重影响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苏联共产党犯下的修正主义错误最终葬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站在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最前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遗憾的是,修正主义最后还是导致了苏东剧变。“导致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剧变、社会制度演变的第三类因素,是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集团提出并贯彻执行了一条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这是苏东剧变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10]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否定党的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否定民主集中制,这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在修正主义路线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向了失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守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住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中国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展现提供了舞台。因此,“两个结合”的提出在理论层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在理论层面有力地驳斥了任意裁剪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不仅拒斥对自身的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和理论崇拜,而且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对其予以批判性的创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保持自身在不同时空的理论阐释力,不断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进而衍生出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特质蕴含着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秉持的科学态度——守正创新。《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有170多年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共产党宣言》及其七篇序言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今天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指明的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阐明的一般原理,仍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我们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新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与具体历史条件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守正创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阶级构成、落后根源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突破了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模式,催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创造性地解决了在落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历史,在实践上,从根本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理论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破解了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曾长期困扰世界各国共产党人的难题,其答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不断发展的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和万能公式。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只有守正创新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只有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焕发勃勃生机。DD6CF09B-C48D-4412-92DA-513E69C9D440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

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要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征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和历史的逻辑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在于指导中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135-136把西方舶来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广为中国人民接受的社会意识形态,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道路,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变近代中国人民的命运,使中国人民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136改变世界必然要求深入现实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纠缠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实践动力,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坚持这个前提条件,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现实反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继续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扎实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中的一切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的现实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的能力。要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先声,继续以中国的生动社会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深入发展。总之,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正确党史观思考、把握和回答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在实践上不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民族精气神,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二)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全部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面临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强调实践作为人的感性活动是认识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媒介,也是思维与存在相互印证的重要环节。通过具体实践活动,人的思维与客观实在发生关系,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思维与存在获得统一;未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产生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对立是事物之间联系的体现,对立就是矛盾,矛盾就是问题。矛盾不仅是人的主观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握事物发展的矛盾,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实践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矛盾的解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提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要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中国所处时代的特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方法,就在于深刻把握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所处时代主题。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動力,也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的根本原因。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仍然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面临的时代特征。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8]301。我们既要善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充分认识矛盾运动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又要善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充分认识矛盾运动特殊的、个别的、不同的规律和特点;既要善于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一般原理,又要正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要求。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战略勇气,也要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战术底气。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发展呈现的时代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精准研判国情和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

(三)始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公开宣称共产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应有面貌的申明,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秉承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共产主义运动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表述方式重新进行了建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2]1094-1095这种建构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时期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这种重新建构和具体表达方式,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在不同时期顺利完成对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建构,具体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致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诉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已经更多地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就成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个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D6CF09B-C48D-4412-92DA-513E69C9D440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秉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9。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两个结合”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2]1096。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个结合”,要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2]刘同舫.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J].国外社会科学,2021(1):4.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0):1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2]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兰文华DD6CF09B-C48D-4412-92DA-513E69C9D440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