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域视野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06-04汪豪浩

中小学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系统思维劳动教育

汪豪浩

摘要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涌现,但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瓶颈。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省级层面应明确现实问题、树立前瞻意识、利用系统思维、统筹专家资源、坚持协同发力,有效破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困境。

关键词 劳动教育;系统思维;一体化课程建构;课堂教学基本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4-0014-04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和《纲要》)之后,各地对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不断涌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从区域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探寻解决路径。

作为中部地区教育人口大省,河南教育人植根中原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长期关注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在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多前瞻性探索。《纲要》发布以来,全省坚持“明确价值导向、树立前瞻意识、利用系统思维、统筹专家资源、坚持协同发力”的推进思路,不断探索突破中小学劳动教育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无指导纲要,无课程标准,无明确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随着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劳动素养有所提升,但各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在理念、课程、体系、保障、均衡等方面面临亟待突破的困境。

其一,有教育,无劳动,过度重视“育分”和口头说劳动。一方面,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时常被学科教学挤占,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多采用“你说我讲”“口头说劳动”等方式,以说代劳、以教代劳现象普遍,学生并未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真实参与,劳动主体性体现不够,劳动教育有形无实。

其二,有劳动,无课程,强调活动开展,忽视劳动育人。中小学劳动教育常常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面临着育人功能弱化的困境。在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活动过程中,由于参与劳动的次数少、时间短、参与感低,活动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体验,学生兴趣逐步丧失,最终导致劳动被学生视为一项作业被动完成,劳动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其三,有课程,不系统,劳动教育碎片化。目前,面对学校中支离破碎的劳动教育元素,一些学校和地区试图通过整合资源编制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开放性。一些地方在教材建设上明显缺乏课程标准指引,各自为政,甚至脱节、缺项,学段和学龄链条没有形成,或内在知识逻辑紊乱,缺乏统筹规划和大中小学系统推进,对阶段性、连贯性和进阶性体现得不够充分,学生未能真正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

其四,有系统,缺机制,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乏,可持续性不高。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完备的师资力量、特定的外部环境与资源的支持、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指导是确保其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中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专任师资队伍短缺、活动课程实践场所单一、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积累、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课程设备陈旧老化、课程经费充裕性无法保证等现象。

其五,有发展,不均衡,各学段、各地区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极不均衡。由于各地、各校、授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发展基础存在差异,专业指导、社会资源、政府支持等资源分配差异存在差异,导致区域间、学校间、学段间劳动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也包括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不均衡。

上述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普遍存在。《意见》和《纲要》颁布以来,情况虽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偏功利化的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低门槛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较狭窄化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功能弱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支持虚化的劳动教育组织保障等瓶颈问题,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需从省级层面谋划布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步推进。

探寻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以前瞻30年的眼界,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遵循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四重逻辑路径。

其一,规范发展阶段:让劳动教育“站”起来。新时代劳动教育首先要经历规范发展的阶段,需要至少从课时、课程、活动等八个方面让劳动教育站起来:课表上体现起来,课程上开设起来,活动上开展起来,队伍上建设起来,基地上利用起来,制度上完善起来,机制上保障起来,人气上烘托起来。

其二,特色发展阶段:让劳动教育“好”起来。规范的劳动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各地各校将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活动,劳动特色逐渐凸显,劳动教育进入特色发展阶段。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系统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成为五个重要的特色发展指标。

其三,高质量发展阶段:让劳动教育“优”起来。各地劳动教育特色逐步形成之后,模式多样、案例丰富、生机勃勃的一区一域的劳动教育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更加系统的体系发展、更加丰富的课程统整、更加科学的课程实施、更加健全的推进机制、更加综合的育人功能,将为高质量劳动教育注入蓬勃动力。

其四,可持续发展阶段:让劳动教育“强”起来。劳动教育的持续优质开展是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必需。劳动教育的可持續发展阶段,需要在系统发展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关注八个“不”的实施要素: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坚定不移,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毫不松散,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不断发展,劳动课程的教育课时从不削减,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绝不淡化,劳动教育的成果研发不断延续,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不断发挥,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激励功能不断强化。另外,从长远发展来看,劳动教育还应打破时空边界,在传承性与时代性之间、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架设时间与空间的课程“桥梁”。

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各地劳动教育课程化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课程规范不足,部分学校未将劳动作为必修课开设。二是课程资源匮乏,常规的劳动教育器材缺乏,劳动教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稀缺,学生校外劳动实践不足。三是课程实施主体缺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匮乏,家庭参与不足。四是课程素养目标模糊,除劳动能力受到格外重视外,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三大劳动教育内核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五是课程实践要素不全,主题选择不新颖、教学目标不明确、情境创设不充分、内容学情不匹配、劳动实践不突出、劳动场域不开放、课程环节不完整等问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系统思维,建构全链条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编制原则贯通12年基础教育。一是系统性。劳动教育课程要依据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进行纵深的衔接与协调,避免劳动教育碎片化和项目混同化,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在目标、内容、素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统一。二是科学性。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在项目选择、目标确立、内容设置、讲解说明、实践淬炼、劳动周开展等方面体现科学性,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各学段学生特点、在地生活实际特点三者的有机结合。三是开放性。劳动教育本身是包容、开放、多元的,因此课程构建需要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并注重与其他场域的协同,多方位扩充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四是时代性。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需要为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支撑,而且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密切关注劳动新产业的发展和新形态的融合。

其二,系统思维贯穿一体化课程建构。首先,序列化衔接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要依据《纲要》要求,结合学生特点,纵向从一年级到高三,科学确立课程目标,各学段间进阶有序,各有侧重。设置课程内容要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有所衔接,有所区别,形成各学段教育内容的一体化链条。其次,一体化开展课程实施与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需要在兼顾各地差异的基础上,统一基本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将劳动教育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注重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亲历劳动的完整过程。最后,统一化聚焦素养培育与评价。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活动实践、交流评价、课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聚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的劳动素养,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要以劳动素养为准绳,体现阶段性。同时,评价方式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劳动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的统一。

基于2021年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150节省级优质课的评选情况,笔者发现新老交替下劳动教育课型与新劳动教育不匹配。参评课例呈现出四种倾向:劳动与技术课的重技术教育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问题探究倾向、科学课的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科融合课的内容杂糅倾向。另外,课堂“讲”劳动、课上“听”劳动、校园“喊”劳动、基地“看”劳动、家中“演”劳动、表单“评”劳动等有形无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种劳动教育的“四不像”课型样态,体现出一些区域或学校对劳动教育目标的窄化、矮化、异化,亟须通过建立规范科学的课堂形态来匹配新劳动教育的时代需求。

专业劳动教育师资的大面积缺乏和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规范开展制约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从省级层面统筹劳动教育专家资源,深度发掘协同育人资源,规范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对于各地突破劳动教育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区域性劳动教育研究指导组织。省级层面可以遴选优秀劳动教育专家,建立研究指导组织,发挥专家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咨询、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作用,提高劳动教育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河南省在“河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已筹备成立“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河南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区域性劳动教育社团组织,为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运行提供专家指导与服务,逐步改变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状况。

其二,发挥专家优势,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基本规范。针对劳动教育“四不像”课型样态所暴露的问题,省级层面需要发挥组织中的专家作用,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基本规范。河南省即将出台《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在课程实施中强化“教学目标中体现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中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场域、劳动主题中选择符合学情的劳动项目、教育过程中提供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长、项目实施中突出完整的学生实践经历、交流评价中升华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拓展延伸中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课程评价中回应教学目标的素养达成”八个环节,促进劳动教育规范开展,落地生根。

其三,建立共享机制,扩增劳动教育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价值。建立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从点到面的兼顾与均衡。一是制度性组织开展区域劳动教育交流活动。2021年河南省利用三个月时间面向全省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性展示交流活动”,课例展示、专家点评、经验交流相结合,贯通小初高三个学段,兼顾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做到了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二是信息化扩增交流活动的展示价值。河南省利用覆盖全省的“远程互动教研平台”组织开展交流活动,现场展示与远程观摩相结合,每场活动参会人数超过2000人,活动效果良好。三是数字化分享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资源包。在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基础上,河南省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精品课例及专家报告”视频拍摄录制工作,形成的数字化勞动教育资源包将推送至全省各地,逐步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

一是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劳动教育的观念认识。围绕《意见》《纲要》和本省《劳动教育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以省或市为单位,分层次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

二是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如组织开展省级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现场会,把劳动观摩课开到农田、工厂;利用信息化平台直播,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是深化关键问题研究,突破劳动教育的育人瓶颈。聚焦劳动育人功能体现、劳动素养培育、劳动教育评价等关键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

四是组织课程资源研发,丰富劳动教育的开展渠道。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保障机制,统筹使用省级及地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建设新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五是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同时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目前河南省已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纳入“师范生技能大赛”的参赛范围。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评估,保障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河南省要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劳动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好区域内劳动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将劳动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学校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纳入督导评价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和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对劳动教育政策、措施和成效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浓厚社会氛围。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系统思维劳动教育
以系统思维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