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016-12-26吴庆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美

吴庆艳

摘要:分析了1995-2013年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及行业TFP对比状况,发现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高的行业集中于较低技术含量行业,而这些行业与美国TFP差距并未明显减小。进而以Hakura & Jaumotte(1999)的研究模型为基础,区分产业内、产业间贸易,进行中美双边制造业10行业层面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运用Stata对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与美国双边产业内贸易层面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关键词:中美;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1.020

1引言

对国际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近年有大量研究,而FDI的技术溢出集中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FDI的溢出效应分析,认为FDI替代效应的存在而导致负的产业内溢出。产业内贸易角度的技术溢出目前研究较少,而产业内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重要性越来越高,对于其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必要性也逐渐凸显。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5691.7亿美元,增长了230多倍。本文从产业内贸易角度,以Jaumotte(1999)为基础,研究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是否得到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2中美制造业10行业产业内贸易及TFP比较分析

2.1制造业10行业的分类方法及统计数据来源

国内产业内贸易研究文献如:李小平、朱钟棣(2004,2005,2006),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2008)等多使用COMTRADE的贸易数据,行业分类采用中国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CICC),两者不一致,本文按照盛斌(2001)统一到ISIC分类标准。而我国工业增加值数据1993年后才有,CHELEM数据库各国基于ISIC分类的贸易额更新至2013年,因而本文的研究期间为1995-2013年。

ISIC 3.0版中制造业36、37类为杂项制品,各国存在差异,本文研究省略这一部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总体一致,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进行合并统一为10个制造业行业,与黄勇峰,任若恩(2002)一致。

数据表明,在1999年后GL指数一直在0.7以上的产业为:H1、H4、H10,为比较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这几个行业并非高技术行业。H2、H3、H6、H9的GL指数一直低于0.5,为比较典型的产业间贸易,而H2的GL指数一直非常低,在2000年后为0.04左右。在2000年前后,H5、H6、H7的GL指数出现下降,后有所回升。而H3的GL指数在2000年前后有所上升,后又下降。H9的GL指数一直在下降,美国在电气、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2000年后具有的领先全球的优势。H5、H7、H8在年度间GL指数变动较大,涉及主要为焦炭、精炼石油产品等产业的产品,这些产品也是美国对华进行反倾销制裁和诉讼集中的领域。沈国兵(2008)指出美国对华反倾销摩擦较大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沈国兵,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3月)。

2.3中美制造业TFP对比分析

基于行业基础的TFP国际比较,如Doallar & Wolf(1993),Harrigan(1997)和Harrigan(1999),Chor(2006),Jorgenson等(1995)。国内的研究,如Szirmai & Ren,1995;黄勇峰、任若恩(2000),曹平(2010)等。本文研究以1995为基期进行比较,按照Szirmai & Ren(1995)及黄勇峰、任若恩(2000)的方法,采用CHELEMS数据库、EU KLEMS数据库、ICPA项目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中美制造业10行业1995-2013年TFP及其增长率g的值,进行中美1995-2013年制造业10行业TFP对比。图2列举了主要年份的数据。

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行业在这10个行业中增长最为迅速。中国相对于美国而言,分行业的TFP差距在1995-2013中,H1、

H5、H6、H7与美国的相应行业TFP逐渐接近;H2、H3、H4、H8、H10与美国的相应行业TFP相对水平变化不大;H9与美国的相应行业,即: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的相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3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国内对于产业角度的技术溢出研究多集中于FDI的产业溢出效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很多研究认为FDI的替代效应等的存在而导致负的产业内溢出。本文在Jaumotte(1999)分析的基础上,从制造业细分10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研究,区分进出口相对规模,验证来自于美国制造业10行业TFP增长,区分单边贸易(出口占优,进口占优),双边贸易(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模型进行8组回归,分别是Pool-OLS、加地区虚拟变量的Pool-OLS、加年份虚拟变量的Pool-OLS、同时加地区和年份虚拟变量的Pool-OLS、时间固定效应、加地区虚拟变量的时间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加地区虚拟变量的随机效应。

gzs=c+αgus+

β∑st∈IDmzustyz+γ∑st∈IAmzustyz+δ*∑st∈EDmzustyzlnTFPusTFPzs+εi

其中,gzs、gus分别表示中国、美国制造业s行业的TFP增长率;TFPzs、TFPus分别表示中国制造业s行业的TFP;s代表的是制造业细分的行业,s=1,2,....10;st代表的是基于ISIC 3.0版三位数的行业。mzust为中国的制造业部门st从美国的进口额。ID代表XPMP>137,为进口占优的产业间贸易。ED代表XPMP<713,为出口占优的产业间贸易。IA代表产业内贸易。

回归结果看,行业的TFP增长率的溢出效应除了Pool-OLS的回归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固定效应回归在5%的水平上显著外,在其他回归中均不显著。进口占优的产业间贸易中,两国相应行业TFP相对水平对我国的相应行业TFP增长率影响的检验结果均显著为正。产业内贸易中两国相应行业TFP相对水平对我国的相应行业TFP增长率影响的检验结果表明其溢出效应显著,但是为负,证明中美技术差距大的情况下,且产业内贸易并未集中于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此时美国对中国的行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显著为负。而这一负效应的解释与产业内贸易行业分布特征,TFP的行业差距一致,即中美产业内贸易密集的行业为纺织服装行业等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产业内贸易的制造业行业技术差距并未明显缩小。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与美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多集中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与美国制造业相应行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并未明显减小。这样的产业内贸易下,美国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在相应贸易促进政策下,应看到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效应。而进口一些技术先进的产品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一定正效应。我国应着力于提升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提升,实现在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行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6,28(12):313.

[2]任若恩,孙琳琳.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J].经济学,2009,(2):925950.

[3]李胜文,李大胜.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基于细分行业的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5):4354.

[4]Hakura D,Jaumotte F. The role of inter-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echnology diffusion[Z].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9.

[5]Fukao K,Miyagawa T,Takizawa M.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esource Reallocation in Japan[J].Hi-Sta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7,224.

猜你喜欢

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虽有中美摩擦 难阻全面小康
蓝天争雄
——中美俄第四代隐身战机美图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大数据研究文献的对比与分析
中美间主要医院排行方法对比分析
“2014中美职业教育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首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