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2017-01-07居艳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8期

居艳萍

摘 要:首先测算了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结果显示,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较高。其次,实证分析中韩人均GDP差异、规模经济、贸易失衡、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GDP差异、贸易失衡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规模经济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8.023

自中韩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贸易形式已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长。1992年中韩贸易额只有50.3亿美元,2014年中韩贸易额达到了2904.3亿美元,20多年间增长了近60倍,保持了年平均20%的增长速度。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中韩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制成品是中韩双边贸易的主要产品,因此,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中韩双边贸易的主导趋势。

1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1.1 G-L指数

G-L指数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1975年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共同提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表示出口额,M表示进口额,公式值在(0,1)间变动。如果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为产业内贸易;如果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为产业间贸易。上述公式反映的是两国之间的某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如果要对整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度量,则必须通过加权平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1.2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本文在SITC Rev.3分类的基础上,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2000-2014年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测算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幅度不大,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都高于0.5,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态势。除了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G-L指数有所波动外,大多数年份都处于上升趋势。具体来说,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由2000年0.58上升到2014年的0.68,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具体来看,SITC5类制成品从2000年至201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下,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对比G-L指数变动趋势,发现SITC5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处于逐步提高的态势。SITC6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四大类工业制成品中的第一位。2000-2014年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是在2009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965。此后,产业内贸易指数开始下降,但在2012年开始回升。SITC7类制成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却屈居第三。2000-2014年间,除了2003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上,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2008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最高值0.7289,此后,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开始下降。SITC8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处于波动性增长态势,2000-2014年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对比SITC7和SITC8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SITC8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正不断缩小与SITC6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差距。

2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模型构建

基于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情况,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人均GDP差异、贸易失衡、规模经济、外商直接投资四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模型如下:

ln GL=β0+β1lnDPGDP+β2lnTB+β3lnSE+β4lnFDI+ε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GL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DPGDP表示中韩两国人均GDP差异;TB表示贸易失衡;SE表示规模经济;FDI表示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

G-L指数来源于本文计算得出的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DPGDP代表中韩人均GDP差异,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单位为%;TB代表贸易失衡,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单位为%;SE代表规模经济,使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

2.2 模型估计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LnGL=-0.7356-0.2653lnDPGDP-0.4255lnTB+0.1044lnSE-0.0157lnFDI

(-3.1428) (-7.6134)(-10.5662) (3.3199)(-0.8672)

(0.0105) (0.000) (0.000) (0.0077) (0.4061)

R2=0.9697 D.W.=1.9530 F=80.04

从回归结果来看,四个变量中FDI不太显著,没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剔除这个解释变量,再一次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LnGL=-0.9332-0.2767lnDPGDP-0.4424lnTB+0.089lnSE

(-17.7396) (-8.6668) (-12.6893) (3.4745)

(0.0000) (0.0000) (0.0000) (0.0052)

R2=0.9674 D.W.=1.8243 F=108.94

从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6.7%,拟合效果很好。三个解释变量的t变量检验值均小于0.05,说明三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很显著。从相关系数来看,LNTB的影响最为显著。

2.3 实证结果分析

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中韩人均GDP差异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存在负效应;贸易失衡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存在负效应,且影响较大;规模经济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存在正效应,但影响相对较小;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不显著。

2.3.1 中韩人均GDP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负相关

人均GDP差异的系数为负,说明中国与韩国的人均GDP差距和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中韩两国人均GDP的差距越大,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指数越低。人均GDP差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下降0.2767个百分点。人均GDP差异体现了两国需求相似程度,人均GDP水平越接近,两国的消费水平和需求偏好也就越相似,这为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内贸易水平逐步提高。

2.3.2 贸易失衡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负相关

贸易失衡的系数为负,说明贸易失衡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四个影响因素中,贸易失衡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最明显。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不平衡程度每降低1个百分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上升0.4424个百分点。

2.3.3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正相关

规模经济的系数为正,说明规模经济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规模经济衡量指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上升0.08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弹性数值较小,说明在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发挥的作用不大。这一结果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工业制成品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得还不够充分,还没有达到收益递增的阶段;另一方面,变量选取的不够合理,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规模经济不够合理。

2.3.4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

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有限,因而它在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难以发挥预期作用。

3 促进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应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从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将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加快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第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市场机制淘汰高能耗高成本低收益的产品,促进传统产品向多功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转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层次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3.2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

第一,推进产业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集团进行兼并和重组,实现大规模经营。第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国家应当设立适当的准入门槛,对申请入门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制定工业制成品的行业标准。第三,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整治。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整治,打破行政性垄断,强化各地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实现产业的跨地区融合,提高生产的集中水平,实现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规模经济。

3.3 平衡贸易逆差

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额在2000-2014年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额仅120.36亿美元,2014年已达到855.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对韩国产品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加大,从而进一步拉大中韩贸易逆差。因此,积极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或者加大引进韩国对华技术投资,促使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换,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分配。

3.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互为邻国,所以两国在开展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时应将区域经济合作因素考虑进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贸易壁垒、投资壁垒都将不同程度地降低或取消,有利于产品和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高效流动,产业内分工逐步细化,产品差异性趋势加强,从而推动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中韩两国继2008年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欧亚倡议”和“一路一带”建设无疑会加快中韩经济一体化合作,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会为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宏,丛静.影响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15(2):43-48.

[2]李盾.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49-54.

[3]孙宏宇.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4]任泽洙,赵阳阳.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J].商业研究,2014,(1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