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通“八法”
2022-06-03林倩
林倩
摘 要 课内外阅读有效融通,能让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事半功倍。但是,要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有针对性、条理性地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在阅读教学创新发展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需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故事激趣法、动情诵读法、资料查找法、美文拓展法、环境渲染法、活动展示法、家校互动法、评价激励法,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融通实现新的突破,彰显出应有的张力与活力,并使其真正成為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魅力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有效融通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让孩子学会阅读,就等于送给孩子一把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金钥匙。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将有限的课内阅读与无边界的课外阅读有效融通起来,引导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书本世界,实现阅读效果最大化,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着重探究的重要课题。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有针对性、条理性地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在阅读教学创新发展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实践创新。
一、故事激趣法——诱发学生阅读期待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阅读教学要迸发生命活力,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趣味”[1]。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将一些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的故事融入课文内容之中,不断去打磨教学语言,使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把阅读变成悦读。例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向孩子们讲述海洋文学经典之一《辛伯达航海历险记》,当教师从学生们个个睁着大大的眼睛,听得如痴如醉的状态,从他们认真倾听以及渴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其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时,可以趁热打铁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千零一夜》拿出来,并告诉学生:刚才讲的故事只是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精彩的故事,就认真阅读这本书吧,书中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值得反复去读、去欣赏。这样,孩子们带着对精彩故事的无限期待,就会主动且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高年级学生虽然已逐渐由儿童期迈向少年期,但对那些可以活跃思维、形象美妙的故事同样十分感兴趣。课堂上,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讲述,学生们会被带入到一个或无限美好、或令人震撼、或充满希望、或催生奋进激情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被故事里面的人物、情节所打动,而对故事的结局满怀期待时,教师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可留下疑问并对学生说“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全文。”这时,再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读物,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情诵读法——绽放学生阅读欲望
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和体会才能感悟,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比较感性。一些具有强烈情感的诗词或抒情性散文,配以动情的诵读,不仅可以感知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同时还往往能够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例如,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选取俄国作家高尔基的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海燕》进行动情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当课堂上一片安静、落针可闻,特别是从学生注视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灵魂深处的律动时,教师无需去宣传和鼓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带着欣赏的心和求知的欲望去找来原著进行仔细阅读。可见,动情诵读能点燃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火花,让孩子们在领略经典味道的同时,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资料查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仅凭阅读欲望而无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使阅读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让阅读收到预期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查找资料,拉近与课文的距离。查找作者简介、写作动机、与文本相关的事件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在数量上不提出具体、强制性的要求。由于查找资料既非常有趣又不特别费神费力,因而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查找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的代表作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查找到的资料讨论“你对鲁迅的认识”。这一做法,既让学生了解了大文豪鲁迅先生,又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又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结束后,为引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搜集关于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学生将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作为我国海防前哨的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同时还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巧妙衔接。
四、美文拓展法——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收录了不少名作、名著节选和名篇缩写,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原文、原著或整本书推荐给学生,使它们与统编教科书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将课本与原文进行对照、比较、探究,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样,既促进学生加入到阅读长篇名著和整本书的行列,从根本上打好语文根基,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厚实文化底蕴,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杰作,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后,应建议学生延伸读一读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安徒生童话》;又如《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第一回,因而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可相应地建议学生拓展阅读《西游记》;《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在教学结束后,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更多经典故事。此外,还可以通过美文阅读,延伸开展群文阅读。例如,以“英雄”为主题的课文《桥》的教学结束后,可安排《丰碑》《普罗米修斯》《苏武牧羊》一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文学创作的多元魅力[2]。
五、环境渲染法——培植学生阅读动机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学生徜徉于浓烈的书香氛围之中,这对培植学生阅读动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此,一是,每学期开学之初,可精心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在教室的墙壁、窗户上张挂着激励学生阅读的名言警句;二是,在学生当中征集有关阅读感受的美词佳句,并制成漂亮的书签粘贴在教室里;三是,设立班级悦读橱,由学生轮流充当悦读橱管理员。鼓励学生捐赠图书,然后把这些图书分门别类、统一管理,如果需要借阅只需到管理员处登记,便可将图书带回家中阅读。同时,还规定在早读课、上午自习课、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书目自由阅读。孩子们有了这样的阅读平台和如此积极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就能喜欢上了阅读。
六、活动展示法——引爆学生阅读心态
适时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品牌阅读活动,是激活学生阅读内驱力的有效载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开展经典诵读大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手抄报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各类阅读活动。一是,为促使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和阅读质量,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擂台赛”,看谁古诗背得多、背得快、背得好;二是,开展趣味成语接龙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接得又顺又快又准确;三是,围绕“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党史这一主题,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一张张创意独特的手抄报新鲜出炉;四是,每月在“学习园地”中将学生的报刊剪读、优秀习作、美文荐读、每日赠言等张贴出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活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吟诗词、诵美文、背谚语、读经典、讲故事、猜迷语、谈轶事、说趣闻,等等。学生为在这短短5分钟内能够尽量多地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就会加大课外阅读力度,扩大知识容量,久而久之,学生阅读能力也就会水涨船高了。
七、家校互动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家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主动地与家长交流互动,调动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长期引导并使家长基本上能做到:每天带领孩子读半小时课外书籍;每周至少与孩子交流一次读书感受;每月至少与孩子一起逛一次书店,给孩子添置一定数量的好书,让书香浸润孩子心灵。这样,尽管每天的阅读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但积铢累寸、涓滴成河,只要持之以恒,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就会功到自然成。实践证明,建立班级微信平台是促进家校互动最便捷的手段。通过微信平台,家长可把孩子课外阅读书目、阅读感受和阅读成果以照片、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班级微信群里,与其他同学、家长互相分享。多形式多途径的家校互动,既为家长创造与孩子沟通交流和分享孩子读书乐趣的机会,也让孩子的课外阅读“丰满”起来,为其成为终身阅读者搭建了平台。
八、评价激励法——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既来自于自身内在的自觉,也来自于外在的反馈。其中教师的赏识性评价是重要的阅读动力源。它不仅具有催生学生阅读动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促进学生提升阅读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又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3]因此,课外阅读评价主要应围绕阅读量和阅读效果两方面进行。在具体评价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要自主设计“读书卡”。读书卡里不仅记载学生每日阅读内容,还记载着教师、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情况。班级每周通过读书卡积分评选出一名“阅读之星”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4]。把评价融入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既能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又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慢慢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骄傲[5]。
课内外阅读有效融通為拓宽小学语文阅读渠道打开了一扇窗户。尽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还很稚嫩,但只要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在课内外阅读融通上采取新的举措、实现新的突破,就一定能使其彰显出应有的张力与活力,并真正成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更有魅力的重要推手。
[参 考 文 献]
[1]张敏.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连接点:《祖父的园子》课例研究[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0(12):48-49.
[2]王丰.课外阅读课内教的实施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9(30):14-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3.
[4]余彩英.小学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甘肃教育,2021(20):114-116.
[5]胡静纯.我与孩子们的彩虹读书卡[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8(Z2):106.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