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化表达:班会育人场景的理想选择
2022-06-03巢春林
【摘 要】学校以场景育人理念指导班会活动设计,将场景识别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体验行为、潜在需求密切联结,基于不同场景选择主题班会实施策略,通过个性化体验、跨界融合和社群效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生长节律,培养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自觉磨砺和不断修正中提升品格。
【关键词】多义化表达;育人场景;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9-0052-04
【作者简介】巢春林,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00)校长,高级教师。
生命的历程是经历、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校以场景育人理念指导班会活动设计,形成基于整体的班会结构升级,编制围绕生长的班会场景集合,打造体现节律的班会主题群落,构建面向学生发展的班会设计进阶,可以很好地破解当下学生品格生长中身心分离的问题,有效扭转班会组织价值不断虚化和弱化的现象。教师将场景识别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体验行为、潜在需求密切联结,基于不同场景选择主题班会实施策略,通过个性化体验、跨界融合和社群效应,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与生长节律。
一、多义“合”节律:个性化体验下的班会主题群落聚集
独立个体的成长轨迹其实是一种契约精神牵引下的渐变,促进学生品格生长的班会共生理念需要我们有节律地引入主题,从“情意”走向“共情”,以“文化再生、价值自明、身份认同、品格塑造”构建班会情境,以“生活、生存、生命”理念引领生长。
1.小中见大:“生活世界”班会主题群
独立个体的“小”视角普遍具有原生的共情力,“小中见大”是还原或构建具有普遍特征的个性体验场景的基本方法,具体而言就是从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小事”中挖掘、整合、提炼大主题。教育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一种“点燃”,我校通过构建“小中见大”的班会主题群,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主题,进而整合具有引领价值的班会主题群。
2.大中见小:“生命世纪”班会主题群
“大中见小”是从社会大背景或热门话题中提炼主题的方式。“大”可以指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也可以是基于班级学生整体品格生长的共性问题或话题;“小”是指班级场域中的学生个体从生命本体出发产生的真实而又独立的态度和认识。我们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形成独具乡村学校文化气质的“生命世纪”班会主题群。目前,我校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纪”班会主题群,具体见表1。
3.即兴生成:“生存世事”班会主题群
“即兴生成”指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捕捉存在“点”,延展生长“面”,即兴生成更具挑战性、更有意义的班会主题。这样的主题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比如教师以生存为主题,结合日常的世事,形成年级层面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以“联盟会”“成长营”“心之约”等形式,打破班级甚至是年级的界限,以壮美生命自然属性的共同需求为教育活动的基础;还可以利用家庭资源,开展“家风传承”“寻找传家宝”“今天我当家”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热爱生活、传承美德的情感。
二、多义“核”共振:联盟式开发中的班会场景集合定制
“核”是指核心素养。多义“核”共振,指面向学生生长的整体设计,将作为一种生活的学习场由一间间教室转向集群内外相连的各种场景,让教育活动从个体扩展到群体,从年级跨越到年段,从室内延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以场景集合的定制激活被忽略或是搁置的教育资源。
1.“十里”场景
“十里”是虚指,泛指儿童步履所至,目的是将学校和学校周边教育场景的价值最大化,构建真正意义上适合每一个学生“存在”的资源圈。为此,我们“绘制”校园周边“十里百境”地图,促进“同频共振”班会场景多义化表达的生动空间共生、历史文化自明、本土范式再生、新型空间融合。
一是构建开放的局域性班会资源生长地。我们将校园内的楼梯、通道,规划成指向学生“情、志、行”的“名人墙”“民俗坊”“警言阁”“励志区”等,让学生在行走之中获取精神给养;我们设立主题班会园区,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协同教育的资源生长地。二是形成自主的互动型班会资源探究园。我们聚焦课程,努力构筑包括“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在内的“三香家园”,深入发掘三个层面的互动资源,以课程视野培育一片能覆盖学生生活、承载班会德育行动的沃土。三是打造动态的循环式班会资源生命体。我们积极开发“弱链接”里的隐形资源,集合学生生活化的“小圈子”资源,开发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如“节获馈飨”节气体验、“江南文脉”寻根之旅、“田园四季”微光时刻等,为儿童创设生机盎然的“生存空间”。
2.百境体验
我们以生动空间的意义关联将活动体验融汇成可供儿童诗意栖居的乐园,以“百境”为活动载体,把儿童引入“最近发展区”,在为其“导向”的同时“导行”。
一是勾画班会育人场景的“生命情境”。人是一种不断产生需求的动物,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以共情为纽带、共筹为特征、共享共建为价值链,持续推进学校及其周边“廊·园”资源群的项目化开发,让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自发聚合,进而形成对应不同品格生长需求的“自组织”。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组织中各展才华、各抒己见、各显其能,自发、自动、自主地为实现相似或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如学校通过阅读主题班会成立了诸如“成语会”“心梦绘”“故事汇”等组织,学生们在系列活动中制作一张海报、一个签名、一份声明……慢慢地,一个完全属于儿童的“自组织”就形成了。二是勾连班会育人场景的“时光意境”。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念有时光”“创想舞台”“启慧之旅”系列主题班会。“念有时光”班会活动依托学校场馆,聚焦“咏春”“沁夏”“赏秋”“煨冬”四个主题,带领学生探寻地区存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属于学生的生活化场景,帮助他们欣赏自然、欣赏生活,进而把对生活的好奇转变为对世界的探究,在探究式的班会活动中开阔眼界、丰富学识;“创想舞台”班会活动主要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定义的“小公民”探究项目,各班以小队为单位组织考察、分析、走訪、听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做社会的小主人;“启慧之旅”班会活动通过“红领巾小创客”空间,聚焦江南城镇建设热点,大力开展小发现、小寻访、小课题、小项目研究行动,让学生成为行走中的思考者,在行走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三是构型班会育人场景的“周边实境”。学校依托地区教育资源,建立班会主题活动研学基地,将“社会课堂”与“学校课堂”有机结合,通过课程统整与拓展,以问题为导向,以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基地活动体验中提升品格。
三、多义“禾”地图:社会性发展里的班会设计进阶支撑
多义化表达的班会育人场景,致力于以开放、动态、交互等对话方式推动学生的自我追求,促进资源的集约生成,形成支撑项目发展的共享体系。
1.回归原点:班会场景设计的一方价值
班会场景创设的目标和价值指向是促进儿童的生命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设计了三个阶梯:一是多义梦想家。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对人的理解,“多义梦想家”是通过主题班会的组织实施,以一种理性的、德性的、解放的、意义分享的实践,构建澄明而非蒙蔽、协商而非灌输、生成而非预设的跨时空梦想实现圈。二是多义行动派。学校通过构建互动、互启、互进的思维生长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态对话串联活动的前沿后续,形成自觉行动的整体。三是多义发现者。好的育人场景能够促进不同活动客体与对象之间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以不同意义之间的共享实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重建,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迁移与运用,构建个人认识、体验生活世界的精神框架,提升其生命质量和精神视野,促进互评与互鉴的和谐发展,鼓励“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
2.诗外功夫:班会场景设计的一份理念
主题班会场景设计要突出班会的教育功能,即导向、聚合、自我教育、激励、赋能、引领等,充分体现儿童生长联盟班会场景的灵活策略,即在活动中体验、在场景中升华、在价值澄清的自觉学习中内化。
3.内方外圆:班会场景设计的N条路径
生长者联盟班会育人场景的理想选择要遵循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计划性原则,不同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时间和主题的序列安排;针对性原则,从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整合性原则,活动实施中媒介利用与学生具体体验的整合。当然,还应从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拓展教育内容,助心智生长。从课堂到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活动到行动,从团体到团队,突破原有班會过分强调“课”的属性带来的局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拓宽视野,激发兴趣,鼓励探究,勇于创新,以生命关怀的新立场助力学生在勤奋进取中发展心智。二是叠加活动形式,促德性生长。教师以场景选择切实提高主题班会活动的综合性和丰富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通过教学与生活的多重叠加,促进班级生活在沟通与融合中向年级、学校以及更开阔的外部世界开放,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教育场中发展综合融通的新思维,使德性与人格得以持久涵养。三是建构生活背景,护知行生长。教师要搭建家校社、现在与将来的桥梁,通过意义建构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他们的生长需求,最大限度挖掘“班级”“教室”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主动与身边的“他人”一起享受教育、享受生活,进而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生通过获取和重组信息,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结,搭建树形认知,重建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素养。四是提升品格素养,推气质生长。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模式,在“创新、多元、宽容”理念的引领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有序规划,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彭正梅.解放和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春梅.一间辽阔的教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马斯洛.动机和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