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高中衔接期主题班会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2016-08-23杨梅
杨梅
摘 要: 在学校教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积极有效的班会课,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保障,是全面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现阶段,从初中到高中阶段创新学生的班会课形式已成为必然趋势,老师在班会课中应该积极思考探索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主题班会 实践研究 班会有效性
在高中学习阶段,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形式。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通过某一固定主题内容展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游戏或者活动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与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高中过度阶段的学习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题班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老师及学校认真对待,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主题班会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1.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心理表现
初中与高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校园后,兴奋过后便是一些始料未及的不适应问题。如陌生的新环境、人际交往、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改变,同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要亲自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情,这些都很有可能引起不适应。此外,经过中考的淘汰机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再像初中时期那样成绩优异,这就会让他们感到失落,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如果班主任不及时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
2.提高初高中生主题班会有效性的策略
2.1在主题班会中提高老师的模范榜样作用。
老师,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老师的传道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严谨的教学态度与大公无私的精神及文明的言行举止。在高中教学尤其是初高中衔接期阶段,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师德建设力度,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活动,激发老师的责任心与优质教学的态度;同时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老师的光辉师德形象感化引导学生,实现主题班会的德育教育目标。
2.2通过一些情景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心互动。
只有通过与学生内心之间的真实互动才是真正的德育过程,它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高中老师要掌握学生内心世界感情的变化,经过有效的道德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验;同时老师还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班会内容通俗易懂,这样才更能实现其德育教育目标。
2.3提高主题班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是深化引起共鸣的班会主题。
在主题班会过程中,班会主题的升华是班会的最后一个实施环节,在这一结尾环节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此次班会德育教育的领悟,从而深化提高班会的主题。但是在实际高中学生班会活动中,老师在班会开始阶段就赋予学生班会的主动权,自己退到台下;直至班会结束,老师只是在台上象征性地宣布班会很成功,到此结束而已,对此次主题班会没有任何总结与建议,因此班会活动就很难凸显主题,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班会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在班会结束时,深化班会主题对班会活动成功与否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要高度重视班会主题升华的重要性。
2.4积极构建初高中阶段的系列主题班会。
在初高中衔接期阶段,举办系列主题的班会活动,为班级班会活动德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有的班级开展班会活动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班会活动内容没有合理有效地规划,在班会活动过程中表现得很随意,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一次班会活动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德育教育的完成,而且每次班会活动都是紧密相连的,这一次班会的开始将是上一次班会活动的巩固与延续,又或是深入拓展;同时这次活动的顺利结束为下次班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一系列主题班会才能保障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实现。如果在班会活动中没有鲜明的主题又或随波逐流,严重削弱班会活动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同时每次主题班会活动如果不能有效统一结合,那么主题班会的渐进连续性与层次性就无从谈起。
2.5将学生作为班会活动的主体,以实际问题为班会核心内容。
在初高中衔接期课堂班会主题活动中,老师要将学生作为班会的主体,以现实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班会的核心内容。班会活动中,老师就是通过生活素材为学生模拟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纠正行为偏差,提高判断分析道德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智慧。同时,通过班会活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扬善抑恶,建立良好的道德与人格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自我生存超越能力。
3.举行主题班会活动遵循的原则
3.1学生之间的自主互动性原则
高中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在此阶段班会课上,应该以活动形式开展,特别是学生积极进行互动的活动。在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价值观与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班会课上的积极参与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针对主题班会进行知性的灵动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互动,生命世界才会有活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3.2班会的形式灵活多变性原则
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班会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在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加强资源意识,对现有材料进行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发与现有材料相关的文本与非文本资源课程,构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对德育班会要有创新意识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了解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与德育教学的规律,根据班会模拟情景活动,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智慧,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全面、理性及科学地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尽管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班会活动中将思想趣味与教育目的有效结合,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寓教于乐,才能从本质上实现主题班会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灿丹.提高团辅班会课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No.75009:89-90.
[2]李小华.提高主题班会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15,No.15410:92-93.
[3]严中,钱云楼.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案[J].商,2015,4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