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策略研究
2022-06-03于小琨
于小琨
摘要:音乐是节奏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组织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对借助自然之声、音乐律动、打击乐器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节奏、把握音乐节奏、强化音乐节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 节奏训练 音乐律动
音乐中包含不同的节奏,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非常关键。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会基于形象化的视角进行理解和感知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循序渐进地展开节奏训练,这样才能实现轻负高质这一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借助自然之声,感知音乐节奏
小学音乐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这样才能以生活为依托,呈现出良好的音乐效果。同时,更易于学生理解节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不同声音,还能够以此谱写充满趣味性的节奏和乐章,形成更深层面的感受。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充分感知下雨的声音,以此谱写一段“风雨的故事”,通过故事演绎的方式,呈现雨滴在声响方面的改变。这些会对学生形成有益的启发,使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更精准地感知音乐节奏。
师:起风了……(学生轻轻抖动手中的纸张,模拟起风的声音)
师:开始下小雨了……(学生用手指对纸张轻轻叩击,叩出“嗒嗒”的声音)
师:雨大起来了……(学生加大抖动幅度和叩击力度)
师:雨越来越大……(学生加大动作幅度,“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如果借助这一方式仍然不能充分展现此时的势,还可以借助拍桌子、击掌等其他方式,这些都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挥)
师:夏天的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雨停了,但是屋檐上还有积水往下慢慢滴落……(学生借助自己偏好的方式发出“嗒——嗒——”的节奏声)
上述教学片段中,其中的音符得以具象化呈现,而且充分利用了大自然,成功地谱写了“风雨的故事”。而基于这一环节,学生深化了对节奏的感知和理解。
实际上,可以由学生自主编排节奏,只需要为其创设相对应的情境即可。例如,当圣诞节到来之时,森林中的小动物们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狂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被触发,教师问道:“在森林中究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或者体态特点?”通过引导,基于不同的小动物为其定制不同的节奏和声音,借助节奏展现当时狂欢的情景,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借助音乐律动,把握音乐节奏
对于体态教学而言,关键就是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够真正动起来。但是,在体态律动中,必须要呈现出其计划性以及目的性,这样节奏训练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助于提高训练的实效。
(一)借助直观律动,把握音乐节奏
直观律动就是以直观图示的方式,带领学生進行音乐律动,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实现有效的音乐节奏训练。
例如,在教学《小红帽》时,我引入了直观律动的教学方式。首先,了解学生容易唱错的乐句。其次,进行集中梳理,分别将这些易错的乐句呈现于黑板上。学生跟着节奏的箭头,一边律动、一边演唱,这样就能够轻松地改正之前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也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当他们唱到易错的乐句时,就会伸出手指替代箭头,自然地引入律动方法,纠正之前的错误,提高演唱的趣味性。
(二)借助对比律动,把握音乐节奏
在律动教学过程中,结合身体动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亲身体验,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节奏教学,实际上就是以学生的身体为根本,体验节奏、掌握节奏。当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入律动,还需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特征相吻合。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极强,但同时,其思考以及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以学生的身体为乐器,以更自然的方式,使学生可以顺利融入音乐的海洋里。
例如,《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节奏感极强的歌曲,特别是在旋律方面,体现出了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变化,而这也是学生容易唱错之处。其中有两处“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一处是由高到低,而另一处恰好相反,学生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经常混淆,也因此提高了演唱的难度。于是,我在教学时引入了动作,带领学生体会乐曲的高低不同,当唱到由低到高的乐句时,双手表现为由低处到高处的伸展;反之亦然。在这一演唱过程中,学生不仅记住了双手的动作,也能够以此辅助乐曲节奏的记忆。对于其他相对简单的乐句,我带领学生以双手击打身体,呈现节奏。和身体律动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精准辨析音高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提高了音乐的可视性,既是对音乐演唱内容的丰富,也更易于学生记忆。
(三)借助模仿律动,把握音乐节奏
小学生天性喜爱模仿,所以结合模仿性律动表演,更有助于训练其音乐节奏感。
例如,在教学《青蛙合唱》时,可以对教室内物体的位置进行调整,给学生一个适合表演的空间。当弹奏二分音符时,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带领学生模仿青蛙游泳时的动作;当弹奏到八分音符时,学生的动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结合具有典型性的体态运动,既有助于改变原本枯燥的教学氛围,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此外,还有助于其把握音乐节奏的变化,形成更真切的体验。
三、借助打击乐器,强化音乐节奏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发展规律,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灵活设置节奏训练,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面刺激,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提高其节奏感,发展其演奏才能以及歌唱才能。
(一)借助鼓强化音乐节奏
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出示鼓,让学生走近这一乐器,通过看、摸、听等不同的方式,了解其结构,感受其音质音色。
例如,在教学《鼓儿响咚咚》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鼓的知识,通过触摸、听音等方式感知鼓的音色。再向学生展示大鼓、小鼓,以及一强一弱两种不同的鼓声,由学生自主听音、自主对比、自主辨别,感知音色、掌握节奏。
(二)借助其他打击乐器强化音乐节奏
对于小学音乐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打击乐器,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节奏训练,这既能够顺利完成节奏感知和体验,还能让学生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效果。此外,当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节奏之后,就不必局限于真实的打击乐器,而是由学生基于生活自主选择、自主创设打击乐器以及创编节奏,如使用铁桶、铁盆等。这不仅让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得到提高,还帮助学生提升节奏创编能力。
总之,想要实现有效的音乐节奏训练,需要灵活运用多元的方法。教师必须基于教材实际以及学生特点,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有效的节奏训练方法,这既是提高节奏感的有力举措,也使学生透过节奏学习,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