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06-03张华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创新创业就业指导

【摘要】本文分析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在机理,论述“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两者相融合的模式,认为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融合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现代农业知识、劳动课、关键能力培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内在驱动力,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就业指导 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68-04

国内外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互影响和促进方面的研究已不少,但是基于涉农高职院校的创业就业融合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少,对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发展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尚未见到比较好的适合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具体方法。本研究以涉农高职院校为背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融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整合现代农业知识、劳动课、关键能力培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提出“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两者相融合的模式,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工作中内在驱动作用,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一、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在机理分析

(一)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两者虽有侧重但本质相同

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两部分内容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是涉农高校培养人才的拓展性教育,重点都是培养涉农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但从教育目标来看,两种教育有一定的侧重。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精神和素质塑造为主,侧重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掌握必备的创新创业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及创业能力,树立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创业品质。就业指导教育是一种基于对职业岗位认知后,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学生更好地设计规劃职业生涯、更好地开创自己事业的教育。两种教育虽有侧重但本质相同,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载体相通

课堂、实习、竞赛、科研活动、实践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载体。涉农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生存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农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其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农业知识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以及任务式的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竞赛、实践教育活动、科研活动等,以传授创业经验和体验创业过程。就业指导教育同样也是依托这些有效形式开展的,两种教育的目标、手段和途径相通。将创业素质教育与就业素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进行融通,开展融合式课程教学,就能较好地实现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互为基础

涉农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立足农业、主动进取的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指导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和岗位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制订适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及服务体系。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其实是就业指导教育的一种延伸,引导毕业生走农业科技创新、自主创业之路,是解决大学毕业生“慢就业”、农业岗位难招聘的问题的有效手段。这既是缓解目前国家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发展和自身价值体现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关系。涉农高职院校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时,需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关系,秉承“创新创业+”的理念,将创新创业和现代化农业知识、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提升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质量,增强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在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两者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二、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的关键

(一)准确把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在关系

涉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延伸,它能极大地激活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机,培养他们对现代化农业的兴趣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创造力,使许多有创业倾向的大学生投身现代化农业创业,实现涉农专业毕业生由被动就业到自主创业的转变。这不仅能缓解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业指导教育则是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离开就业教育的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必然失去根基,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就难以取得实效。在实施过程中,要将就业指导教育与涉农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得到有效结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要求的问题,也是学校各个层面需要共同转变教育观念协力解决的问题,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融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导师”师资库

教师是实施就业指导和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成功的关键。要实现涉农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既要有具备丰富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师群体,又要有掌握丰富的高校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的教师群体。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指导能力,建立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同辈交流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涉农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一些在创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成功人士,来充实就业创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以确保队伍结构的合理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质量的实效性。1856727C-9B2A-4D8B-8173-E3726AD88D35

(三)建立健全涉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农业+”“+农业”理念,构建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立足涉农院校办学定位,以“农业+”“+农业”的跨界融合理念分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以研转创、以赛促创,构建“四递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划分为认知期、学习期、培育期、应用期四个时期,通过“产创、研创、赛创”三结合的方式完成创新创业人才从入门到成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培养。把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实践的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班、“项目+工作室”、创业实验班、店长精英班等“双主体”育人的成功经验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依托产教融合加强涉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以“产教创”深度融合的“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为抓手,运用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和途径,组织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的涉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涉农学生、涉农学校、涉农企业三方的优势资源融合、交叉与融通,构建“专业、创业、就业”三业并举的教育体系;优化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解决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业指导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全方位指导和帮扶的问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三、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院校以“专业+”的理念解决了很多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合融通问题,也取了一定的成果,但要解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不同类型素质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问题,则需要更多元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组成要素,将“创新创业+”与就业相融合,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生涯规划力。本研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整合劳动课、关键能力培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以W职业院校为实践主体,探索和总结形成“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剖析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在作用关系。

“双主体”,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形成双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不仅仅是学校,还要加强政府引导和企业指导的参与度。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心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观的培养,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支持优质企业创办校内孵化基地,在学生完成创业团队组建后,引导其入驻基地进行孵化,与企业导师一起帮助学生开办企业。重点解决学生创业融资难、就业需求不清、就业渠道少的问题。

“三融入”,以学生成长为主线,在学生递进式成长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和就业指导知识,引导其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解决农业类创业项目少、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和大学生畢业前难就业、慢就业等问题。

“四递进”,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为路径,分类设置“创业学院—创客空间—创业园”三类创业载体。从学生成长角度,设计“创业意识培育—团队和项目对接融洽—团队建设—企业创办”四个递进成长级别。主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重心不明了、导师指导层次不清晰等问题。

经过实践证明,“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的创业与就业教育融合模式,能较好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并取得明显效果。

(一)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

案例院校于2016年全面实施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构建“四层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8+1+1”递进式涉农特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必修课程,运用基于“互联网+分享式课堂+慕课+创业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目前,已有5屇近2.5万学生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该校2017—202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除2020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降低,为89.5%外,前三届分别是92.8%,92.6%和92.0%,均高于全国高职就业率水平(如图2所示),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涉农专业就业质量提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以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主线,实施“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相融实践教育机制,探索“以高校为体、企业和政府为翼”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以“农业+”“+农业”跨界融合的理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涉农创新创业人才的跨专业培养,较全面地解决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质量不高的难题。学校2020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届六个二级学院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学院为农业与环境工程学院(4 660元),月收入最高的专业为畜牧兽医(6 207元);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学院是农业与环境工程学院(89%)。这说明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涉农专业就业质量提升方面成效显著(如图3所示)。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案例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在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等第一产业农业类专业中融入茶叶电子商务、茶叶经营管理、茶叶品牌创建与维护等经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农业类专业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在第二产业机械制造类、第三产业经管贸易类专业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改造,增加农产品、农业生产等知识和技能,培养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懂农业、有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创业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技术素质,使涉农专业毕业生的思想从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业观念,增强职业的选择信心,对工作岗位胜任的信心。学校2020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的数据显示,本校2020届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基于职业进行划分的,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岗位能力。麦可思参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美国SCANS标准,将职业能力归结为由毕业生判断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达成度为80%,职业能力达成度最高的学院是农业与环境工程学院,为88%(如图4所示)。可见,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涉农专业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强的专业岗位胜任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整合现代农业知识、劳动课、关键能力培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融合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两者相融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覃伟赋,王海燕.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2]舒长兴,夏仕.略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科技信息,2011(16).

[3]孙志新,张文阁,柴国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和学籍学历管理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2016ZJY013),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研究”(20BKS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华(1990— ),女,汉族,吉林白山人,广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创业、就业研究。

(责编 卢建龙)1856727C-9B2A-4D8B-8173-E3726AD88D35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创新创业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建构
xMOOC与远程开放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