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2022-06-02陈明忠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校企高职

陈明忠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文件,开始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强调高水平专业群要主动对接区域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通过资源整合,凸显专业群的集聚效应[1],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端要素全方位融合。因此,推进专业群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2]。

汕头是“中国包装印刷和装备生产开发基地”,拥有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胶机械等轻工装备产业群,目前正对轻工装备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然而,缺乏轻工智能装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护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品牌专业为龙头,以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为支撑,组建机电一体化高水平专业群,对接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该专业群已立项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本文以机电一体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例,针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组群逻辑不清晰

组群逻辑是指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群内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专业群要精准对接产业链,群内各专业之间围绕产业链交叉融通,在技术、岗位、课程等方面相互支撑[3]。在整个专业群系统中,通过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群内资源高度共享,发挥群内专业集聚效应。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逻辑不够清晰,只是将3~5个相近或相关专业放在一起,进行简单的组合和重构,过分强调专业间的关联性,缺乏对本校特色专业、本地区产业链和岗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难以形成专业群的集聚效应,更谈不上 “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不同院校的专业群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热门”专业每所院校都开办,“冷门”专业很少甚至没有院校开办,导致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不深入

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相结合,其表现形式是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实施路径是校企合作。高水平专业群中的专业设置要求与产业链的岗位群需求高度契合[4]。但由于受政策、法规不健全的影响,产教融合程度不深,究其原因:一是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推进缓慢,由于企业获利不明显,导致“校热企冷”的现象,亟待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二是在校内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数量少、技术落后,很多企业只为校方提供即将淘汰的设备以弥补校内设备相对不足,无法真正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的需要;三是校企共同开发的教材较少。目前的教材绝大多数由高校教师单方编写,而少数有企业参与的教材,企业方很多时候也只是挂名,未在教材编写上花费精力,这些教材缺少企业一线的生产性实践案例,教材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

(三)“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短缺

高水平专业群要求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创新团队。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职业、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5]。一方面,由于受体制机制的限制,多数专任教师来自应届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背景和实战经验,无法结合企业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更谈不上将业界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课堂上;少量从企业引进的专任教师,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两三年后其职业能力也逐渐落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希望聘请在行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能手、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实现学校、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人才和资源。但技术能手、领军人才已经在企业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很难抽空到学校兼职更多的事务,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往往流于形式。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前,专业群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自为政、课程体系缺乏一体化设计、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思维等问题[6]。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还处在订单班、顶岗实习等低水平状态。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和机制没有根本形成,专任教师没有真正参加企业工程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不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未能及时捕捉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未能利用行业企业优质的设备条件,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且教学条件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这些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学生上课抬头率低、考试优良率低,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高端岗位就业率低,难以在全国性技能竞赛和创新项目中获奖或立项。

(五)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将专业群建设简单地分解为群内专业建设,缺乏协同的运行机制[7],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机构上,仍然沿用“教研室—专业”的管理体制。一个专业群包含3~5个专业,往往涉及多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分管1~2个专业。但各专业分属不同的教研室,专业之间产生了“组织壁垒”,缺乏深度合作与交融。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仍然采用分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群”的一体化、整体性思维,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岗位群不精准,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不通畅。三是缺乏有效的岗位职责和奖惩机制。专业群负责人通常由教研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担任,与其他教研室主任在行政序列上没有上、下级关系。由于缺乏有效的岗位职责和奖惩机制,专业群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权利责任不明晰,专业群建设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足,成为专业群发展的瓶颈。

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对策略

针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因成效突出被立项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

(一)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科学组群

在专业群组建期,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及各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分析产业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之间的逻辑关系,认真厘清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优化组群方案,并一体化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发挥群内专业的集聚效应[8]。在专业群建设期,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向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开展专业适应性评估,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目标、招生规模,提高专业群活力,形成与区域产业链高度契合的高水平专业群。

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对接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该产业链上游涉及包装、印刷原料及其生产装备企业;中游为包装、印刷装备及包装制品生产企业;下游为灌装、填装、贴标装备制造企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接上游原料生产装备、中游及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的“整机功能、结构及电气控制设计、机电装配调试等岗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机械设计、加工及装配、数控编程等岗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接中游和下游企业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及应用、信息系统集成、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修、系统集成等岗位”;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智能产品设计、检测、维护、安调等岗位”。五个专业对应于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关联度大,把专业纳入群中,可发挥集群优势,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群对接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示意图

(二)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找准产教融合切入点,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9]。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提供补贴、贷款、税率等优惠,协同解决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问题。二是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一体化修订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学校、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责和权益。三是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参与度和积极性,为行业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汕头市相关部门主导下,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强化“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双主体”即学校、企业。“四共同”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重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重构教学方式;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重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三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如图2所示。

(三)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以产教融合为引领,打造校企“互兼互聘”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是选聘与专业群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技能大师担任产业导师,利用产业导师的行业特长和人脉,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完美对接。二是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公开招聘机制,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壁垒,为引进企业“能工巧匠” 扫除障碍。三是完善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制度,通过激励、考核机制,保证教师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图2 校企“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与汕头轻工装备企业联盟共建了轻工装备产业学院。借助产业学院,探索产教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机制,多措并举打造校企“互兼互聘”双师型教师团队。企业选派技术骨干莅校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工程项目的开发,熟悉项目开发流程,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了解项目开发过程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边缘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

(四)聚焦“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教材、教法(简称“三教”)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0]。教师是根本,教师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制度,为教师“赋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教材是基础,教材改革的重点是校企合作编写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教材。教法是途径,教法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真实项目的演示、讲解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三教”改革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内容。

根据“三教”改革的工作任务,学院成立轻工装备产业学院、汕头职教集团轻工装备专委会,为教师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企业精神,并把教师每年在企业实践的天数、完成横向课题的项数以及到账资金列入个人考核指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团队在熟悉轻工装备产业链发展现状和岗位需求的前提下,一体化修订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自选、顶层综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如图3所示。

图3 专业群课程体系

同时将创新技能、课程思政、管理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体现在每门课程上,实现对学生在“工匠精神、专业技能、管理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全方位培养。

(五)建立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群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态,需要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主要做法:一是成立了由“校—系”领导挂帅,企业知名专家、职教专家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群建设的督促和指导。二是出台《高水平专业群组织机构和奖惩制度》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专业群负责人、团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对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体绩效挂钩,激发教师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常态化毕业生能力跟踪评价机制》和《专业群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推动专业群持续高质量发展。四是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同步发展。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增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在职教舞台上传播办学经验,真正实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

猜你喜欢

高水平校企高职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