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研究
2022-03-17岑华锋
岑华锋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课题。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意味着共同富裕目标以浙江为出发点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共同富裕目标达成过程中,农民工群体是不可缺位的。农民工群体为我国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近几年,农民工数量增长缓慢,202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比2019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工收入水平低。《意见》指出解决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而重要途径就是健全面向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出重要论述,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2]。因此,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对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一、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契合点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技能培养的类型教育,农民工是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重点[3]。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民工高质量就业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当下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之间原有的藩篱正在逐步去除,职业教育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逻辑路径更加清晰。
(一)制度契合:政策制度推动职业教育赋能农民工技能培训
2010年以来我国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培训取得理想效果,其中很多政策都提出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资源,推广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4]。2016年,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中的一项主要建设内容就是“开放优质网络资源,助推终身学习”,重点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等教育组织的作用,“建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多种类型的网络资源开放目录,并面向社会公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5]。2020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更是提到“积极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领域创业培训,促进提高创业质量和层次……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载体,积极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6]。在数字化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职业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已经成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制定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技术契合:职业教育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满足农民工学习特征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当前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其生态体系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数字技术已经在教学层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首先,职业院校底层技术沉淀厚实。信息化发展在职业院校已经实现由基础建设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并且随着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我国职业院校在网络基本设施条件方面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能够充分支撑农民工就业技能线上培训。其次,积累了大量的网络教学数字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打造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资源,带动了开放课件(含微课)、开放教学材料、开放软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图书资源等一系列数字资源的建设,为农民工职业技能线上培训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最后,职业院校数字化管理成熟。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对外服务的重要活动,需要协调校内外关系,而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这种数字化管理能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较高,可以有效实现农民工线上培训的课程管理与把控,顺利达成培训目标;另一方面,当前职业院校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管理,即实现了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民工培训教学业务能够实现线上办理,给农民工培训带来诸多便利。
(三)专业契合: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匹配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
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农民工从业人数最多的两个行业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总人数的27.3%和18.3%,两者相加将近占农民工总人数的一半,提高这两个行业的农民工就业技能是带动整个农民工群体就业技能提升的关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全国“双高计划”为例,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占比最高,达到了22.3%,交通运输大类其次,占比12.58%,这些专业大类都是农民工群体从事的主要行业,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与农民工群体受教育需求的契合度非常高,具有一种天然的逻辑关联。另外,我国职业教育层次丰富,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线贯通的教育体系,在理论上可以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纵向的进阶路径,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技能基础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层次,实现职业技能的终身发展。
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现实困境
农民工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必须以高质量就业技能为前提,而教育培训是提升就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既有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也有职业教育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本文从农民工自身、职业教育与培训组织和社会机制三个角度来分析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现实困境。
(一)农民工自身: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冲突
首先,农民工培训意愿不足。一般来说,农民工家庭整体收入较低,农民工务工追求的是快速挣钱,而技能培训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影响他们打工挣钱的效率。调查表明,31%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接受技能培训,25.6%的农民工从没想过要接受技能培训[7],这充分说明大多数农民工迫于眼前的生存压力寻求能快速上岗的工作,并没有认识到技能提升的长远作用。
其次,农民工原有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对于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感到力不从心。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71.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12.2%。薄弱的知识技能基础,让农民工面对就业技能培训时缺乏学习自信,同时更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最后,技能培训信息获取不通畅。除了培训意愿不强烈和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外,有关技能培训的信息获取途径缺乏也是造成农民工技能培训开展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信息获取不通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前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升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农民工群体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1.4岁,他们信息素养较低,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甄别与获取;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工作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导致其无法进行长期、有规律的技能培训与学习。
(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无法形成有效的培训供给
首先,培训机构趋利性明显,培训效果不佳。当前,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承担者是社会培训机构,而这些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是民营机构,存在散、乱、小的问题,且趋利性明显。虽然追求盈利是其天然属性,但如果不加以严格管控,则会因过于追求功利性,导致培训过程敷衍了事。有些培训机构甚至只要培训费给到位,立马就可以出具作业资格证[8]。这种缺乏社会责任心的培训机构的存在,阻碍了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次,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无论是民营培训机构还是政府组织开展的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都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无法对接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有调查研究表明,45.63%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反映培训内容缺乏较强的实用性[9]。培训内容与实际岗位脱节,容易使培训流于形式,无法帮助农民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培训只能成为某些行业就业的敲门砖,并未有效助力农民工职业生涯长期发展。
最后,培训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农民工需求。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要从农民工工作、生活特点和自身素养出发,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培训手段与方式。但是当前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授课模式中,以面授和岗位现场指导为主,在当下信息技术先进、网络教学平台完善的情况下还没有形成现代化、数字化的培训体系,很难适应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难以调动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社会支持:没有形成良好支撑的社会机制
首先,参与培训的多元主体联动不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复杂项目,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方能推动培训取得实质性成效。但是当前参与主体的联动性不足,培训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接受者都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了很多农民工培训只能流于表面、敷衍了事。
其次,企业存在两难选择。虽然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其职业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工作效益,但很多企业却依然对农民工培训态度暧昧,推动起来不够积极,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培训使农民工技能提升,意味着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得到提高,流动性也会加剧[10],致使有些企业在提高岗位工作效率和避免增加工资支出的两难过程中,选择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有意忽视。
最后,社会整体支持性不足。社会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培训的认可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培训课程一般课时较短,且缺乏知名培训机构的品牌加持,导致培训后获得的证书在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较低。另外,由于农民工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对其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足,认可度也较低,支持力度自然也有所欠缺。
三、数“智”时代职业教育助力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策略
(一)解决农民工实际困难,激发农民工培训积极性
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烈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培训设计与安排没有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培训与工作相冲突。因此,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形成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解决农民工培训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首先,要形成合理的授课形式。农民工工作时间不固定,无法采用实时直播授课的形式。因此,培训以录播为主、实时授课为辅的形式开展,确保农民工能够利用点状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其次,要形成“初-中-高-本”相衔接的专业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形成线上培训职教联盟,利用学分银行等形式,保证农民工学习成果的互认互通。同时,在基础阶段增设基础文化提升项目,夯实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最后,加强多途径宣传。农民工培训信息渠道不畅是阻碍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部门要联合人社、农业等部门,职业院校要联合社区、企业进行培训宣传,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送。
(二)充分发挥职教优势,以数字化扩大培训覆盖面
在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和资源,实现培训的便捷性和有效性。首先,职业院校在组织培训过程中要始终确保培训的公益属性,避免培训的价值异化,以公益性确保培训内容充分、培训过程到位,从根源上杜绝培训过程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其次,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转换,使学校的系统知识转换成农民工可接受的岗位技能。职业院校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实现培训内容与现实岗位的对接,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确保培训内容的前沿性。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当前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等途径,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积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线上培训。最后,开发与改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当前职业院校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数字资源的改造利用,去粗取精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确保符合农民工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形成良好社会支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良好成果的取得,需要社会整体层面的支持。首先,政府层面制定相应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农民工利用闲暇时间提升技能,同时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其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联合企业、职业院校与当地政府举办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项目,确保多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共同推动培训的顺利进行。再次,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形成权利与义务共担机制。最后,争取社区的支持。社区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提供相关支持的重要组织。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线上培训离不开数字设备和实训场所,这就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辟数字化学习场所供农民工进行线上学习,联合地方政府开放实训中心,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实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