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筹的信息化“宝典”
2022-06-02洪祥
■文/洪祥
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总体工作部署,遵循“全国标准统一、数据实时同步、部省两级联动、风险有效管控”总体思路,人社部从2020 年年初即启动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工作,历经1 年时间的总体设计、原型验证,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定型,自2021 年开始投入紧锣密鼓的信息系统开发建设。2021 年12月28 日,江西第一个完成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部省对接,宣告部省两级同步建设、共同推进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江西、山西、海南、新疆、青海、广东、陕西、山东、天津等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完成了业务系统接入工作。此外,全国32 个省份完成基金财务系统部省对接,全国“一本账”基本形成。
书同文、车同轨:数据、业务、技术标准趋于全国统一
统一全国数据标准。人社部从2020 年年初启动全国标准制定工作,历时1 年半,于2021 年8 月1 日发布了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业务中台(以下简称业务中台)V1.0。业务中台设计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系统建设的核心,共规划120 张数据库表、796 项指标和175 项代码,解决了长期以来因各地业务经办系统标准不统一,部里无法有效汇聚全国数据,或者各地进行层层数据转换后的数据失真问题。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业务办理产生的数据按照统一标准进入业务中台,养老保险数据的全国集中和管理水到渠成,进而为经办实时管控风险、集中监管和分析预警提供基础支撑。
统一全国原子业务标准。原子业务可以认为是最细粒度的业务。为确保各省份业务经办的合规性、一致性,人社部通过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流程经办业务进行梳理,共制定出472 个原子业务、1324 条数据范围规则校验和743条数据逻辑规则校验。各省份可结合实际,在现有原子业务范围内,对多个原子业务进行组合,实现不同的业务功能。同时,对原子业务的数据范围和数据逻辑进行延伸校验,目的是相同原子业务生成相同表,相同字段生成相同值,确保全国标准一致。以离退休人员待遇终止业务为例,山西将人员参保关系终止、人员死亡、待遇终止、待遇退发、待遇拨付等原子业务进行组合,而广东仅使用了待遇终止原子业务,其他如人员参保关系终止、死亡等均作为其他独立业务另行办理。通过对原子业务的不同组合,既实现了部级层面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的规范性,又最大限度满足了各省份基于现有业务办理流程的适应性。
统一全国技术设计架构。本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管控”模式的架构设计,是“金保工程”建设以来系统建设复杂度最高、数据同步实时性最强、服务性能要求最高的系统性建设工程。从目前上线的地方运行情况来看,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新架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人社部最新的行业云标准,可与地方多种平台架构进行融合对接,最大程度满足了地方云平台环境的适应性。二是首次实现全国统一的业务中台设计模式。整个业务中台由基础信息中心、登记变更中心、征收缴费中心、待遇核发中心、基金财务中心、金融支付中心等11 个核心业务中心构成。三是业务中台对目前地方人社系统主要使用的主流数据库进行了适配,最大程度保证了对地方现有数据库的适应性。因此,本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从技术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等设计方面实现了对地方信息化规划设计的兼容,更好地保障了对地方原有解决方案规划设计的延续性及稳定性。
架起“人工心脏”:业务中台“大管控”体系初步建成
“业务规则”事中控增量风险。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业务管控,重点是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通过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流程业务风险点梳理,并预置到部省两级部署的业务中台里面,确保业务经办产生的结果数据能够实时进入业务中台,同时由业务中台自动筛查出风险疑点,对经办人员进行实时提示或中断。通过构建部省两级协同风控体系,有效实现业务办理事中风控管理。本次业务中台共设计了366 项业务规则,重点包括一次性补缴、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因病提前退休、重复待遇领取等高风险业务场景。根据业务规则的实现方式,进一步分为 “风险提示、发现即中断、事后稽核”三类。从已上线省份运行情况来看,各省份根据“风险提示”的信息,结合自身的业务判断,不同程度选择了继续经办和取消经办,事中风控的成效逐步显现。此外,本次全国统筹事中管控充分发挥了部级掌握的全国数据资源库作用,如判断“真人”“假人”时,关联了部级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判断重复领取待遇时,关联了部级社保比对查询库和全民参保库;判断特殊工种审批时,关联了全国特殊工种岗位信息库;判断社保关系转移时,关联了部级社保关系转移库,实现了全国数据资源库有效利用。
人社部信息中心研发“大管控”业务中台。
“大数据”事后防存量风险。为进一步保障基金安全,针对业务办理后产生的海量数据,发挥全国汇聚库的数据优势,进行事后业务经办风险甄别。根据违规业务类别不同,进一步提炼相关违规关键特征,定位违规业务,进行事后存量数据风险的核查。此外,通过建立大数据模型,针对个人账户返还、养老金发放等业务,进行模型设计和阈值设置,根据每个参保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的能力。业务中台还规划了人工智能模型判断,上线初期,重点针对一次性补缴、提前退休等高风险业务的办理,要求同步上传电子材料,部级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对电子材料进行风控。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实现经办风险预警和高风险业务自动阻断,定位违规业务,保障基金安全。
建立部省协同运维工作机制。为实现部省协同、联动运维的目标,人社部专门组织开发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运维管理平台,以运维管理平台为主要载体,建立部省联动运维的高效协同机制,明确需求管理、中台管理、数据维护、数据同步、应急响应、日常运维等各项系统运维工作的机制和流程,实现系统运行平稳,业务办理顺畅,数据同步实时准确,异常及时定位和妥善解决,保障全国统筹系统无障碍正常运转。
建立部省定期辅导机制。人社部信息中心、社保中心对各省份上线后的系统改造对接情况、服务违规调用情况、数据范围及逻辑校验情况、风控疑点情况,进行逐省份“会诊”,根据违规问题类型逐个进行分析,梳理各省份问题单,督促各省份整改,实现接入省份系统改造逐步到位、数据质量逐步提升、业务规范逐步统一。目前针对已上线的江西、山西、海南、青海等省份,已完成第一轮的部省辅导,各省份整改成效明显。
实时、完整、准确:养老保险数据实现全国集中管理
归集汇聚全国数据。本次全国统筹系统建设,由人社部统一组织各省份部署数据同步平台,搭建部省数据同步链路,实现各省份养老保险业务数据、基金财务数据,以及与业务相关联的电子材料数据,实时、完整、准确地同步至部级,实现养老保险数据全国集中管理,有效支撑业务经办实时管控风险,实现全国基金“一本账”管理。
确保数据唯一性。业务中台库表结构全国统一,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目的是确保各地养老保险数据能够实时传送到部端。为保障各省份业务系统平稳上线,部里专门制定了省级业务系统“上线十件事”标准化检查事项,共提出44 个部省联测检查点和89 个上线切换检查点,要求各省份必须严格按照部级标准,通过部省联调测试检查。其中,联调测试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是对省级业务系统‘双写’的检查,要求业务系统不能进行旁路改造,必须使用业务中台库表替代省级业务系统的业务表,确保数据唯一性。
实现数据签名机制。为杜绝部分地方违规后台更改数据,信息系统设计了数据签名机制,针对所有业务中台库表的每条数据进行签名。只有通过业务中台保存或更新数据,才能够同步生成或者更新数据签名,确保通过合法中台服务产生的数据获得数据鉴权。当数据被非法新增或修改时,将被及时识别,并不会获得数据鉴权。
可及性、获得感不断增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
社保信息查询更加全面。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汇聚形成了全国所有省份数据的“大拼盘”,参保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等全国统一服务入口,不用区分参保时间、参保地,“一键”实现所有历史参保信息的集中查询,为参保人实时展现自己的社保“电子档案袋”。
个人权益得到更好保护。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之后,参保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等全国统一服务入口查询自己的个人权益信息。社保经办机构在为参保人办理退休业务时,还会有相应的全国各地历史参保缴费信息归集的提醒。如此一来,参保人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过程中遗漏的社保缴费信息在退休时统一进行提醒,避免个人权益记录遗漏给参保人造成待遇损失。
待遇领取地判断更加精准。如何确定养老保险待遇最终领取地,一直是个难题。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对于不存在视同缴费的人员,这个难题将迎刃而解。按照“户籍地优先,从长、从后”计算的原则,通过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等全国统一服务入口,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待遇领取地,为参保人和社保经办机构提供更加精准的辅助判断。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更为便利。全国统筹后,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缴费记录有了统一的规则,为将来各省份之间参保缴费信息互转,以及相互之间采信,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基础。未来随着各省份陆续接入上线后,可以进一步优化转移环节,精简转移流程,为大部分历史参保缴费记录完整、准确的参保人,开辟“绿色通道”,让跨省份社保关系转移“再加速”。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上线以来,部级平台和各省份业务、基金财务系统总体运行平稳。随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逐步推进,业务需求将不断产生,经办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全国统筹信息化建设的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程度亦将随之持续提升。全国统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