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釉茶盏的复古与创新*

2022-06-02江罗寿

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茶盏釉面建盏

江罗寿

(江罗寿建盏工作室 福建 宁德 352000)

早在东汉,黑釉瓷器就已初见雏形,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白瓷、青瓷才是追求的主流,黑釉瓷器技艺未有大幅的发展。到了宋代烧制黑釉瓷器的窑口如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全境,与青瓷、白瓷分庭抗礼。其中在鼎盛时期福建更是专烧黑釉茶盏而闻名。导致黑釉茶盏成为黑马的原因,不仅是宋代点茶盛行,也是因为宋代出现建窑这个窑口。铁本是青瓷、白瓷需要控制降低的成分,建窑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当地胎釉原料含铁量本就偏高的限制下,将劣势转换为优势,烧制出以铁为主打,自然形成的斑纹的瓷器,令黑釉茶盏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用含铁量高的胎釉,且控制好还原气氛,能烧出比宋以前黑瓷薄釉、黄胎更为纯粹的黑色,部分茶盏不仅斑纹像兔子的毫毛,胎体也微厚容易保温,颜色也是“绀黑”,比他处“色紫”的茶盏黑色更为纯正。绀黑可以理解为是没有偏蓝偏紫的,黑到发亮的黑色,这种黑釉艺术是宋代蓬勃发展的标志。宋人不仅认为茶盏黑色纯正,胎骨稳重,且其自然形成的兔毫、鹧鸪斑等纹理有独特之美,是点茶的上佳之选,并创造花样繁多的描述。

1 黑色釉系茶盏的分类

宋代茶盏的结晶釉在烧制过程中,不同茶盏由于在窑内所处位置的窑温和气氛不同,在烧制过程中釉水在高温阶段发生变化,出现各种自然简约的斑纹。这种不是人工通过色釉料控制产生的独特结晶斑纹,而是釉水在高温还原气氛的自然变化,称之为“建盏窑变”。建盏结晶釉的窑变花纹取决于烧成技术,宋代一般采用龙窑和柴火作为燃料,由于窑炉的形状头高尾低,窑内不同位置的窑温和气氛差异较大,直接导致了茶盏釉色和花纹不可能具有一致性,窑变效果并不是在所有的茶盏上出现,这就使得烧成后的釉色花纹复杂多变如图1所示。总而言之,黑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油滴釉)、曜变釉和杂色釉是宋代茶盏的五类基本釉色。

图1 黑瓷官帽窑变盏

建盏黑釉颜色纯黑,表面无斑纹,为宋代窑口的经典釉色,宋代也有人称这种釉为“绀黑釉”或“乌金釉”。蔡襄所著《茶录》中对“绀黑”一词早有记载:“建安所造着,绀黑,纹如兔毫。”“绀黑釉”高温阶段以氧化铁和氧化锰为呈色釉药,所得釉面有的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釉面肥厚温润属于最佳品质,可见釉层流动产生丝丝纹路的黑釉茶盏可以称之为上品。

兔毫是宋代窑口最为典型的产品,其产量最大,以至于人们一度将“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黑色底釉中析出细密的丝状条纹便是兔毫,形状非常像兔子身上的毫毛,因此取名兔毫盏。兔毫纹的毫毛形状有粗、有细,颜色呈现出金兔毫、银兔毫、黄兔毫等形状。

鹧鸪斑也被称为油滴釉,极品的鹧鸪斑茶盏都在日本,国内几乎很难见到完整的鹧鸪斑茶盏。鹧鸪斑茶盏的斑点通常大小不一样,形状较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通常会出现银色、银灰、黄色等釉色,分布有的密集、有的疏松,就好像水面上漂浮的油滴,因此日本将其形象地称为“油滴”。

“油滴”和“曜变”的名称都来自日本,曜变建盏弥足珍贵,全世界仅存3只,均被收藏在日本国的博物馆里,最为著名的当属静嘉堂所藏,被誉为“碗中宇宙”。曜变建盏的黑色釉面呈现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斑点,其大小不一,这种圆形斑点的分布也不均匀,通常几个或几十个聚在一起,经光线照耀,斑点周围出现蓝色、紫红色、金黄色的晕彩变幻,珠光闪烁,甚是夺目,也有研究者认为,曜变是鹧鸪斑釉中的特殊品种。

黑釉茶盏是宋代柴窑的典型代表,虽结晶花纹各有不同,但均可称为民间炉火技术的升华和结晶。

2 黑釉茶盏的工艺关键

黑釉茶盏对底釉斑纹胎器都有要求。其有相对较厚的釉层,盏、碗口沿由于正烧的缘故釉层比较薄,光泽度好,腹部以下釉层逐渐变厚,釉面呈现如漆般的黑色。众多细小的气泡分布在釉面中,有点像雾气状成片分布。也有釉面可以看到细小的棕眼,有的散布成芝麻大小的金黄色结晶斑点,用放大镜观察,亦会看到很多的银白色结晶状斑点。茶盏胎体薄,胎质细腻,器型简约。

黑釉茶盏的烧成对高温无氧,高铁锰和高还原要求极高。烧成黑釉要求绝对高温且窑内呈现无氧气氛。千年前的古龙窑只有在中上段,且正中间部分的盏才有一定概率达到完全高温无氧氛围。釉药的主要矿料配比为氧化铁和氧化锰,氧化锰的含量接近1%为好。好的黑釉极其难得,是因为铁元素是非常活跃的元素,根据环境的不同,会在氧化亚铁(FeO)、三氧化二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之间来回变化,表象各不相同,而且非常难以控制。纯黑色的釉面非常不稳定,瞬间纯正,只要有些许空气进入窑内,就会二次氧化成灰黑、褐色甚至柿红色,因此,纯黑色的乌金釉器非常罕见。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由于南方烧造瓷器的窑炉是龙窑,因为气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气,因此要烧制纯黑釉是相当困难的。若温度偏低或火焰气氛掌握不当,产生的结果是黑釉以外的其它颜色结晶釉因运而生。

3 黑釉茶盏的复古与创新

3.1 复古的黑釉茶盏

黑釉茶盏造型之所以能在宋时风靡各窑口,不仅仅是因为釉面斑纹,还有造型的曲线。

宋朝黑釉茶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盏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只有盏壁外轮廓线型收放适度、轮廓曲线口部稍收、腹部阔缓收至底部圈足,才能够表现出黑釉茶盏收放自如的结构设计,赋予黑釉茶盏舒展、雅致、秀美等的体态特点。黑釉茶盏的制坯工艺是严谨且古朴的,入窑的坯胎工整,不代表出窑的就能保持原状,其胎土因为含铁量高,很难保证不在高温下变形或开裂。

复古束口盏(见图2),口沿曲折,外缘向内受挫,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形成一周凸圈,业内人士称“束口线”或“注水线”,位置大约在盏口下方约1 cm 处。这是复古束口盏的最大可识别性特征,也正是复古束口盏在宋时成为各窑口竞相效仿的器型。

图2 黑瓷束口兔毫纹盏

复古撇口盏盏腹较长、有弧度、口沿向外撇,给人以舒展、盛开的状态。宋代时期,主是要用来分茶。复古敛口盏,口沿向内微收,外壁鼓出,具有一定向外的弧度,器型饱满、圆润。敛口盏的腹部弧线更为明显。微类似于古代僧侣用的钵,只不过建盏有圈足,钵则无圈足。复古敞口盏的盏腹较浅,盏壁斜直,无弧度,或只一点弧度,造型上呈典型的“V”字型,敞口盏也被称为“斗笠盏”。

3.2 创新的黑釉茶盏

黑釉茶盏除经典的4种器型,发展至今,业界之士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艺术创作,创新了众多器型。竹节杯,形似竹子,建安地区生产竹子,将竹与黑釉茶盏相结合,又配以独创的鹧鸪羽毛斑纹,意境相生。此外,竹节盏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手握杯盏,不易滑落的同时,又不至于烫手。一口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斗笠盏,高度比斗笠盏高,更侧重于凸显器型的苗条、灵动,多为小型器。

一盏一口茶水的容量,不仅便于携带,而且茶水沏满,即可品饮,温度适宜。花口盏,在宋代时也有此器型,但形制与此大不相同。根据黑釉茶盏的特质加以创新,设计此花口器型。盏口犹如盛开的莲,而盏甚圆润、不影响茶容量,可谓美学与实用兼具。以上种种创新让黑釉茶盏更具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

4 结语

黑釉茶盏是宋代柴窑的典型代表,虽结晶花纹各有不同。但均可称为民间炉火技术的升华和结晶。黑釉茶盏造型之所以能在宋时风靡各窑口,不仅仅是因为釉面斑纹,还有它造型的曲线。宋朝黑釉茶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盏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盏壁外轮廓线型收放适度、轮廓曲线口部稍收、腹部阔缓收至底部圈足,这种收放自如的结构设计,赋予黑釉茶盏独特的体态特点。黑釉茶盏有4种经典的器型,业界能工巧匠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艺术创作,创新了众多器型,让黑釉茶盏更具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茶盏釉面建盏
一种超疏水陶瓷砖及其制备方法
微雨茶馆
稀土尾矿在无光釉中的应用研究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矢志传承 探索创新—归隐山林,只为做出一只舒服的茶盏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鼓式乳钉纹黑釉茶盏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