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本科院校办学成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02耀

关键词:重大项目成就变量

邵 剑 耀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 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1],按照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类别[2],目前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就读人数激增促使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习平台、教师规模等硬件、软件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问题成为政府规划和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2020年5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3]在高等教育扩张和“双一流”建设双重背景下,如何最优化配置办学规模以提升高校办学成就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大学职能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传统职能的基础上,还应肩负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4]大学职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办学成就测量标准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学界较难形成一致的意见。近十年来,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测度的排行性评价(大学排行榜)如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等层出不穷,虽然由此导致诸如高校办学趋同化、学术界唯论文、唯高被引率风气等问题,但其系统的评价指标(如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为主要指标)与透明的统计数据(可验证的客观数据)给外界判断高校办学成就高低提供了一定参考。[5]大学排行榜的出现使得不同地区的高校能被量化比较,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学者们对高校办学成就等相关主题的研究热潮。既有研究所识别出的影响高校办学成就的因素可以归为高校特征和高校办学规模两大方面。

1.高校特征与办学成就。高校特征包括高校地理位置与办学类型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地区之间、省份之间)分布的非均衡问题也逐渐凸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甚至有上升趋势。[6]部分学者在借鉴已有关于教育发展指数研究基础上,建构了适用于比较我国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各省年度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在高等教育机会指数、投入指数和质量指数方面确实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7]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得位于劣势地区高校在发展起点上就产生了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后续产出(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科研产出等),使得高校办学成就呈现出区域差异。国外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学校所处区域位置是影响其办学成就的重要变量。[8]在高校类型与高校办学成就关系研究方面,宗晓华等基于“投入-产出”生产效率评价逻辑,对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研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科研产出存在学校类型差异,综合类高校的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大理科类高校(包括理工、农林、医药等高校)。[9]李彦华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基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1所)的科研效率进行分析,从静态层面来看,综合类高校科研效率最高、理工类次之,师范、农林类较低;从动态层面来看,农林类高校的科研水平呈现增长趋势,综合类则处于下降态势(指2013-2017年期间)。[10]亦有学者按照不同标准将高校类型划分为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11],或是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12]等,所得结果均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其办学成就存在一定差异。

2.高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成就。学校办学规模大小由其所用且可支配资源构成,不仅限于为教学、办公、休闲娱乐等服务提供的硬件设备和公共设施规模,还包括符合规定数量和素质要求的师资规模和学生规模等[13],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成就。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等运用实验法分析了办学规模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缩小班级规模、增加聘用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成绩。[14]张和平基于人力规模、财力规模、学科专业规模、班级规模和时空规模(建校历史和校园面积)五个维度建构了高校“办学规模影响办学成就的分析框架”(框架中将高校类型和属性视为控制变量),同时借助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数据实证检验了各“规模指标”与办学成就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校学生规模、生师比、学科数、生均教育投入、建校历史等均能显著影响学校办学成就。[11]亦有研究表明,博士生占比和学科覆盖度、教师规模与结构比例等因素分别对科研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9]此外,校内组织环境[15]、学科设置[16]等因素也常被视为影响学校办学成就的变量出现在研究中。

已有研究建构了高校办学成就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校办学成就的群体性差异,分析并论证了高校办学规模对办学成就的影响,但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其一,较多研究使用历史数据围绕办学条件探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对于具体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指标和办学成就之间关系的分析较少[17];其二,缺乏对高校办学规模指标的综合考虑,对物质资源如图书资源、占地面积等的关注程度不够,同时对办学成就的定义较为模糊,未能解释其具体测量指标。为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办学成就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将办学成就定义为高校在办学期间所取得的总体绩效与成果,并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参照,由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以及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构成。本研究借助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客观数据展开分析,以期探究高校特征、办学规模与办学成就之间的关系,为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选数据来源于“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以及各高校官方网站等所显示的最新统计数据。“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基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以2018年有本科毕业生且学校专任教师不少于100人为筛选条件,对办学层次为本科的院校进行计量分析[18],其主榜数据中前100名学校包含办学层次、师资规模与结构、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等模块得分,能够满足本研究目的,排名100以后的大学仅显示总得分,因此本研究最终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主榜排名前100的本科院校作为分析样本。为了更好了解学校办学规模,在该100所高校官网、高校图书馆官网等平台搜索并记录其校园占地面积、在校生总人数、专任教师总人数、学校藏书总量等基本数据,作为办学规模的参考值。

样本详细信息见表1,就纳入分析样本所在地区而言,北京、江苏、上海等东部地区省份或直辖市纳入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数量较多、均在10所以上,甘肃、云南、河北、江西等省份仅有1所高校,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山西等地区则无高校;就学校类型而言,综合类和理工类本科院校占比最大,师范类院校次之,林业类院校占比最小。

表1 样本基本信息汇总

2.变量选取。首先是因变量的选取。本研究基于“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从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以及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来衡量高校办学成就。科学研究包括科研人力、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等子维度,主要反映学校科研人员规模、师均科研经费、青年科研项目和国家科研项目数量以及国际、国内期刊论文数量等情况;重大项目与成果包括重大项目即自然、社科、国家重大项目数量以及重大成果即教育部或国家的各项奖励情况等;国际竞争力包括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和世界一流标志三个子维度,分别表示留学生比例和国际合作论文比例、国际期刊论文质量和论文被引总数等、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情况和校友获国际权威奖项数量等。

其次是自变量的选取。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高校特征变量,包括高校所在地区和高校类型,均为三分类变量。其中高校所在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类型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和其他(指师范类、农业类和林业类)。第二类是高校办学规模变量,主要包括校园总占地面积(以百亩为单位)、生师比、图书馆藏书总量(以百万册为单位)、办学层次(指研本比等)、师资规模与结构(指教师数量、学历及职称结构等)。其中生师比指全日制在校生即专科生、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和留学生总人数与专任教师之比;图书馆藏书包括纸质和电子图书,对个别仅能搜集到图书馆纸质藏书量数据的高校而言,以双倍纸质图书量作为其总藏量。

为了便于操作,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缺失值检查,发现所选样本数据完整,并未有缺失情况。其次,对部分分类变量进行虚拟变量设置。本研究将高校所在地区以西部地区为虚拟,高校类型以其他类型为虚拟。再次,对部分连续变量进行重新赋值。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根据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指标权重,对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以及国际竞争力变量分别进行重新赋值,均处理成由低到高为0-10的分数值。如办学层次得分满分为40分,将各高校办学层次得分除以4后所得新值作为分析依据。

3.研究方法。一是描述性分析。本研究基于高校特征变量即所在地区和学校类型,查看其办学成就不同维度的整体情况以及群体差异,分析同一特征指标下不同高校群体的均值与标准差,总结比较各高校群体间的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以及国际竞争力差异及其离散程度。二是相关性分析。将自变量高校办学规模各维度分别与因变量办学成就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三是回归分析。设Yi(i=1,2,3)为因变量,若i=1,表示模型1,探讨各自变量对高校科学研究的影响;若i=2,表示模型2,探讨各自变量对高校重大项目与成果的影响;若i=3,表示模型3,探讨各自变量对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再设X1、X2…Xn为解释因变量的一系列自变量,则具体回归模型公式为:Yi=a0+a1X1+a2X2+…+anXn,其中a0表示常数项,而a1、a2…an表示各自变量X1、X2…Xn的回归系数。

三、结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总体来讲,高校科学研究维度均值最高,国际竞争力维度次之,而重大项目与成果方面则有待加强。此外,重大项目与成果维度的标准差较大,说明样本在该维度得分离散程度较大,重大项目与成果情况两极化较为明显。

表2 高校办学成就的地区差异和类型差异分析

如表2所示,基于高校所在地区变量的群体差异分析来看,在科学研究维度上,中部地区高校均值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在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维度上,各地区高校均值由高到低皆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此外,东部地区办学成就各维度的标准差均较大,西部地区的标准差均较小,说明东部地区样本数据离散程度较大,而西部地区样本数据离散程度较小。基于高校类型变量的群体差异分析来看,综合类高校各项因变量均值皆高于理工类和其他类型高校,但其离散程度也最大;在科学研究和国际竞争力维度上,其他类型高校均值最低,且离散程度最小,而在重大项目与成果维度上,理工类高校均值最低。

表3 高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成就的相关分析结果

2.相关性分析。将高校办学规模变量与高校办学成就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表3。从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高校占地面积与办学成就各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且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与科学研究维度相关程度最高(r=0.472);高校藏书总量与科学研究(r=0.262)、国际竞争力维度(r=0.249)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高校藏书总量越多,其在科学研究和国际竞争力维度的得分越高,但高校藏书总量和重大项目与成果维度无显著相关性;生师比仅与国际竞争力呈显著负相关(r=-0.208),高校生师比越小,其在国际竞争力维度的得分越高;办学层次、师资规模与结构和办学成就各维度呈正相关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其中办学层次与重大项目与成果维度相关性最强(r=0.739),而师资规模与结构和科学研究维度相关性最强(r=0.806)。

3.回归分析。具体见表4。(1)高校特征、办学规模对高校科学研究的影响。据模型1可知,在高校特征维度,高校所在地区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说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科学研究维度并无显著差异;高校类型变量对其有显著影响,与其他类型(包括农业类、师范类、林业类)高校相比,综合类高校在科学研究维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在高校办学规模维度,仅生师比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效应,其余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均达到显著水平,高校占地面积越大、藏书总量越多、办学层次越高、师资规模与结构越合理,高校在科学研究维度上的得分就越高。

表4 高校特征、办学规模与办学成就的回归分析结果(N=100)

(2)高校特征、办学规模对高校重大项目与成果产出的影响。据模型2可知,在高校特征维度,高校所在地区变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与西部地区高校相比,东部地区高校的重大项目与成果产出更多,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高校类型变量对高校重大项目与成果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综合类高校和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类高校和其他类型高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校办学规模维度,占地面积、藏书总量、生师比、师资规模与结构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仅办学层次变量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办学层次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办学层次越高,高校重大项目与成果产出则更多。

(3)高校特征、办学规模对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高校特征维度,地区变量和类型变量均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说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综合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在国际竞争力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在高校办学规模维度,占地面积、藏书总量、办学层次、师资规模与结构变量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些变量对高校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本研究基于各高等院校相关统计数据展开分析,对高校特征、办学规模和办学成就关系进行探究,旨在考察高校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高校办学成就存在群体性差异。从高校所在地区来看,中部地区高校在科学研究维度得分略高于东部、西部地区高校,但三者得分相差不大;在高校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维度,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高校得分最高,西部地区高校得分最低。总体而言,东部、中部等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校所获重大项目数量较多,科研产出较高,国际竞争力水平较强,西部地区内部高校间办学水平较为一致,但总体办学成就水平略低于东部、中部地区。从高校类型上看,与专业性高校如理工类、师范类高校相比,综合类高校总体办学成就(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上的得分)更高,这可能与综合类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及研究团队的跨领域合作更易进行有关。此外,在控制了办学规模变量后,科学研究维度存在显著高校类型差异,综合类高校在此维度的优势较其他类型(如农业类、师范类、林业类)高校明显;重大项目与成果维度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东部地区高校在此维度的优势较西部地区高校明显。

另一方面,高校办学规模对办学成就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但各因素对办学成就不同维度的影响并不相同。在控制了高校类型变量后,高校占地面积、藏书总量、办学层次以及师资规模与结构显著正向影响高校科学研究和国际竞争力,占地面积越大、图书馆馆藏量越大、图书资源越丰富、办学层次越高、师资规模与结构越合理的学校越能为其校内科研团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搭建便捷的资源检索平台、整合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为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资源支持。办学层次显著正向影响高校重大项目与成果产出,说明适度扩大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提高研本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校国家重大项目以及重大成果如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等的获得。

2.建议。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大学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如何在高校数量发展的同时兼顾质量提升,需要抓住影响办学成就的关键要素。综合上述分析,学校区域位置、办学类型、资源占比等因素显著影响高校科研水平、成果产出、国际竞争力水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加强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跨校合作。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的影响[19],西部地区高校在科研水平、重大项目与成果产出、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等维度与中、东部地区高校差距较大。为此,应给予西部地区高校更多的关注,在不牺牲中、东部高等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西部省份的专项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均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20]同时,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适当整改学校原有组织管理形态,实现院校发展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应[21],通过西部地区高校与中、东部地区高校的合作交流,促进跨区域高校联盟建设,提升弱势地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此外,我国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总体而言,综合类高校总体办学成就高于专业性高校。因此,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强与各级各类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办学经验。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专业性高校应适当增加学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同时基于自身办学或专业特色,通过与不同类型高校的跨校合作建设高校联盟,以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充分利用高校物质资源,尤其是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服务中的功能作用。高校占地面积和藏书量等有形物质资源是提升其办学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藏书量是较易且短期内可控的因素,故应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关注。高校图书馆需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合理规划馆藏图书资源,同时基于实际借阅情况及时更新书目类别,丰富馆藏资源。学术搜索引擎的发展以及数字资源的普及,促使部分师生对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服务需求转变为寻求提供数据密集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服务需求。[22]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应平衡电子图书资源与纸质图书资源关系,根据师生具体需求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资源服务工作。

其三,适度扩大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合理优化高校师资规模与结构。研究生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23],又一次将政策着力点聚焦到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上。各高校应主动顺应政策导向,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积极申报硕博学位授权点,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成就。师资规模与结构是影响高校科学研究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应着重考虑教师规模与结构问题,根据学校实情合理设置在职教师数量,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以提高学校科研生产率。同时兼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引进来”(引进拥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和国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和“走出去”(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等出国研修,开通行政管理岗位教师出国进修通道等)政策配套实施[24],开拓教师国际视野,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推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重大项目成就变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研究调度全区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工作会议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重大项目开工签约: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
宁海:“三制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成就诗人三别才
失恋“成就”的CEO
依托“五大支点”探索重大项目监督的新路子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