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伯恩《多么快乐》音高组织研究

2022-06-02张钦铭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音级音程韦伯

张钦铭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韦伯恩《多么快乐》创作背景

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是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1883 年的维也纳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从小接触并学习钢琴和大提琴。在孩提时代他便接触到了大量的诗歌,受德国哲学家、诗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现代德国派画家以及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影响。1902 年韦伯恩进入维也纳大学开始了正统的音乐课程学习,在那里他学习了音乐学理论、和声、对位等作曲相关课程,于1906 年完成了音乐学博士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学位证书。在他的学生生涯里,曾跟随数位著名的音乐家学习音乐知识,包括圭多·阿德勒和阿诺尔德·勋伯格。勋伯格对韦伯恩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开创的十二音作曲技法激发了韦伯恩对序列音乐的强烈兴趣。

韦伯恩生平创作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的有调性音乐,以及中后期他成为勋伯格的学生后开始探索的无调性音乐与十二音音乐。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法放弃调性的运用导致音乐材料无法得到充分扩展,而韦伯恩作为他的学生,可谓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在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创作基础上对序列音乐进行扩展延伸,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对序列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韦伯恩晚期的艺术作品已经能成熟运用后调性音乐的创作技法,他的十二音音乐创作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不小的影响并为西方音乐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韦伯恩的音乐在旋律上具有间断性的特点,无流畅的旋律线条,以及更多地使用大跳等特点;织体十分节俭,采用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法突出音色的变化;他的音乐主题很少重复。韦伯恩认为:“主题一旦开始,就表现了它所要说的东西,接着就必须出现某些新的东西。”这是延续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的表现特点。韦伯恩的音乐创作的很多文本都来自诗歌,比如他曾选取斯特凡·乔治的十四首诗进行音乐创作。而《多么快乐》是韦伯恩与诗人希尔德加德·琼恩(Hildegrad Jone)的友谊的见证。这首以诗歌为文本的声乐作品是韦伯恩运用十二音符的作曲技术创作而成的。

《多么快乐》创作于1935 年,是安东·韦伯恩《三首歌曲》(Op.25)中的第一首声乐作品。这是一首通过钢琴和女高音表达的艺术歌曲,歌词采用的是希尔德加德·琼恩的一首诗歌。歌词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多么快乐!绿色再次围绕着我,阳光照耀着我!”(How happay I am!Once more all grows green around me,And shines so!)。希尔德伽德·琼恩的诗歌表达的是一种内向的现代抒情自然诗歌,它充满了光明、春天和花朵等大自然的景象。韦伯恩将所有这些都转化为人类的情感和对上帝的幻想。当听众仔细聆听该音乐作品时会发现该作品与传统音乐作品的音色和织体几乎完全不同。与传统有调性的音乐作品相比该作品的音色飘忽不定,织体零散,旋律声部无连贯性,可听性较弱。这一特点被后世认为是典型的韦伯恩的作品特点,即“点描法”。“点描法”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19 世纪末绘画上的一种笔法,即用斑点、圆点来表达明暗对照的效果。由于韦伯恩艺术作品中的旋律、织体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呈现出零散状态,像是用点、线、块儿连接而成,这与美术上的“点描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他的这种创作技法被称为音乐上的“点描法”。

二、《多么快乐》节拍、节奏分析

在韦伯恩的这首声乐作品中他将传统意义上的“主题”与“旋律”改变为单音、单个或多个和弦以及多个音级组成的“旋律线条”,产生的音色效果具有切割感,形成点描的艺术特点。营造出这样的艺术特点可以与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中大量使用半音音阶相联系。

在韦伯恩的《多么快乐》,选自《三首歌曲》(Op.25)的钢琴伴奏中,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贯穿其中的基本节奏型是由一个十六分三连音,一对八分音符和一个四分的和弦组成。但在微观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发现整个节奏进行中每小节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即节奏型以及节奏型的位置顺序发生了变化。譬如在谱例钢琴伴奏的谱例的第1 小节和第2 小节,紧随三连音其后的是一对八分音符;第3 小节的这个音型之后不是那对八分音符,而是一个单音。第4 小节中出现两次十六分三连音,并且开头的十六分三连音后出现的不仅是一个单音,而且是在一个八分休止符之后;而第4 小节的结尾处与第5 小节的开头处出现一个长时值的休止,这个长时值的休止加重了音乐的切分感;第6 小节出现两个四分的和弦;而后第10、11、12 小节的节奏型出现方式也都有不同的变化。整首作品中节奏型位置的不断变化使钢琴部分产生了轻微的切分感和不确定感。韦伯恩使用节奏的不稳定发展和不确定进行为音乐附上一种迷离、黑暗的意象,与希尔德伽德·琼恩的诗歌形成对称的意象感觉。

三、《多么快乐》的音高材料

(一)音程级

音程级也可以称为无序音级音程,简而言之指的是音级之间的最短距离。根据前文谈到的节奏型分析,笔者观察到整首作品中的十六分三连音这个基本音型中的音程级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如:开头第一个十六分三连音是F—F—D,它所形成的音程级是1、3、4,而后第2、3、4、5、7、9、10、12 小节中出现的十六分三连音所形成的音程级都是1、3、4。根据此规律笔者认为《多么快乐》这首作品的创作核心是音程级1、3、4。因此笔者尝试在整首作品中寻找这种核心凝聚力,发现该作品中每一小节的旋律音与同小节钢琴伴奏的各音级中都可以构成1、3、4 的音程级。

(二)音程级向量

音程级向量是用来表示音程级出现的次数的一种统计方式,通常指使用一连串无间隔的六位数字来表示具体的音程及含量。根据该作品中出现的音程级1、3、4 可得知其音程级向量是101100。笔者认为在音程级向量101100 中音程级1、3、4 的排列组合总共是24 种,分别是C—C—A、C—D—B、D—D—B、D—E—C、E—F—C、F—F—D、F—G—D、G—G—E、G—A—F、A—A—F、A—B—G、B—C—G、C—C—E、C—D—F、D—D—F、D—E—G、E—F—G、F—F—A、F—G—A、G—G—B、G—A—C、A—A—C、A—B—D、B—C—A。在韦伯恩写作的《多么快乐》这首歌曲中,他将这24 种排列组合的形态运用到每一小节中,并以交替、重复的形式出现。例如:第2 小节所有的音级中旋律与钢琴伴奏之间的音程关系是G—E—D,E—D—F,F—F—D,C—D—F,D—B—B,在这一小节中每个音级都按照以上的24 种固定形态出现在属于自己的排列组合方式中。再如:第11 小节的A—G—C,G—B—B,C—A—B 的三音形态。而《多么快乐》整首歌曲中不只是这两个小节的排列方式如此,每一小节的每个音级都可以与另外两个音级构成音程级向量101100 的形态。

研究到此时,笔者发现所有的三音音型构成的都是相同的音程级和音程级向量,并且无论是横向发展的旋律音和钢琴伴奏音还是纵向混合的旋律音与钢琴伴奏音,它们之间的音程级关系都与101100 这个音程级向量密不可分。在韦伯恩的《多么快乐》中,以每小节为单位,其中任意一个音级都可以在以音程级向量101100 所构成的24 种排列组合形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后调性音乐有一种趣味性,后调性音乐的魔力在于可以通过运用数学计算、设计出音高,并且通过相对科学、严谨的排列组合与严格的结构方式推动整首作品的发展进行,使用十分理性化的思维进行音乐创作。这样的创作技法虽然令观众暂时捉摸不透音乐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但是作品的内部形态却存在其潜藏的严谨规律。这种写作方式也为此音乐欣赏添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色彩。但若只通过音程级与音程级向量对后调性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难免不能同传统音乐一般做到具体、完善的分析,因此下文笔者将以序列为单位,以十二音音乐体系的创作技法对《多么快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十二音序列

上述通过后调性音乐理论中概念性的音程关系对韦伯恩《多么快乐》的音高进行了简要分析,接下来笔者将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层面对该艺术歌曲进行逻辑分析。十二音音乐也可以说是序列音乐的一种,通常由12 个半音组成,其原型在每个半音全部出现之前不重复任意一音。构成十二音音乐一般以原型(P)、逆行(R)、倒影(I)、逆行倒影(RI)四种形式出现。任何序列音乐都是由48 种序列形式组成,即由12 个原型、12 个逆行、12 个倒影、12 个逆行倒影组成。在本文的图表2 中,笔者使用十二音计数的方法对作品中的十二音序列进行标记,使读者对于韦伯恩的十二音作品排列有更直观、清晰的了解。

在《多么快乐》,选自《三首歌曲》(Op.25)作品中,韦伯恩使用了48 序列矩阵中的其中一种原型及此原型的倒影、逆行倒影进行排列其音高的结构。该作品的原型(P)是从旋律音开始的第一个音至第十二个音所构成,即:G、E、D、F、C、F、D、B、B、C、A、G,该序列是从G 音开始,G 的音级是数字标记7,因此它的原型用P来表示。从《多么快乐》的伴奏音列来看,第一个音至第十二个音分别是:F、F、D、E、E、C、A、C、G、B、B、G,由该序列中各音级之间的有序音级音程可得出此序列是P的逆行倒影(RI)。此外,该作品中使用的倒影序列(I)是:G、B、B、G、C、A、C、E、E、D、F、F。十二音作品的结构与传统音乐的曲式分析的结构方式不同,笔者通过十二音序列对韦伯恩《多么快乐》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在这首简短的声乐作品中,韦伯恩在旋律线上采用P、I、RI的顺序,在钢琴伴奏上的结构运用RI、P、RI的顺序进行写作。该作品的主要核心凝聚力来自P序列。

四、结语

韦伯恩的音乐创作共经历了三次改变,分别是从他完全放弃调性音乐的创作,开始使用无调性的音乐方式创作简短的作品;将歌曲的创作与他的乐团分散部分的结合;完全掌握十二音作曲技术的手法,开始对作品进行扩展创作。

本文通过对安东·韦伯恩的声乐作品《多么快乐》,选自《三首歌曲》(Op.25)的分析,笔者认为后调性音乐中存在众多理性因素,作曲家使用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后调性音乐理论中的音程关系构建出的音乐作品,其内部形态是无比丰富的。在这首简洁、短小的声乐作品中,韦伯恩使用了无序和有序的方式,在此的无序指的是音程级与音程级向量等,有序指的是十二音序列体系。十二音序列确定了这首作品的结构轮廓,而音程级与音程级向量更能凸显音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韦伯恩在这首作品中的核心凝聚力运用了音程级1、3、4,音程级向量101100 和十二音序列P。音程级向量101100 确定了整首作品的旋律与钢琴伴奏的音高,P序列明确了该作品的结构,加之韦伯恩运用他典型的“点描派”方法为其创建独特的节奏,由此展现出韦伯恩自己成熟的创作风格。

注释:

①David Ewen:The World of Twentieth Century Music,Prentice Hall Inc.,New Jersey,p.894.转引自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第23 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②约瑟夫·内森·施特劳斯.后调性理论导论(第三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24.

猜你喜欢

音级音程韦伯
五月是什么
一种序列思维的延展途径——布列兹音级乘法技术的原理及初次应用
调式音级“隐形结构”论
——与音级听觉心理相关的音级内在结构机理分析
韦伯空间望远镜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中西弹拨乐器单音乐音结构比较分析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