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的形象分析
——以几首咏叹调为例
2022-06-02高阳
高 阳
(咸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
歌剧《伤逝》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100 周年诞辰而创作的,这部歌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借鉴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创作的作品,该作品一方面融合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另一方面结合了西方歌剧创作理念。在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使用了不同于传统歌曲的民歌似的创作手法,将领唱、重唱与合唱进行了完美融合。
《伤逝》是一部三幕歌剧,讲述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涓生和子君因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而相恋并组建小家庭。但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再加上涓生的失业,他们这个小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两人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也出现了问题。但子君依然爱着涓生,并且加倍小心地陪伴着涓生,然而,她的这些做法换来的却是涓生的冷落。最终,涓生告诉子君,他已经不再爱她了,并提出了分手。备受打击的子君痛苦不堪地离开了涓生,最终在无爱的人间死去。
这部歌剧艺术构思完整,体现了独特的创造精神。歌剧非常切合原著的抒情性,并创造出浓厚的抒情风格。歌剧《伤逝》在音乐的设计、角色设置、心理诠释等方面具有新的特征。这部歌剧忠实于原著的深沉内涵,并且着重对角色的心理和情绪进行刻画和表达,具有广阔的思想内涵。歌剧《伤逝》在结构方面也别具一格,它打破了传统西洋歌剧幕与幕的标准布局,巧妙运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场景进行构思,并将各场景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布局,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二、歌剧《伤逝》中子君音乐形象分析
歌剧《伤逝》一共有45 个唱段,其中子君独唱唱段7 首,分别是《一抹夕阳》《我看见了什么》《欣喜的等待》《风萧瑟》《请不要再说》《记忆中子君的歌声》,子君的形象和情感特征通过这些唱段表现出来。
(一)向往自由爱情的形象
歌剧《伤逝》的女主角子君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她义无反顾地来到涓生居住的地方,在夕阳的映照下,涓生所在的地方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藤花香气,在如此美景下,女主角不禁对男主角萌生了爱意。《一抹夕阳》这首咏叹调正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这首歌曲为G 大调,ABA 带再现三段体结构,歌曲表情细腻、内涵丰富。
前奏音乐进入即是Ⅰ级主和弦的分解和弦,“让人陶醉且沉醉的夏日黄昏中,伴着阵阵的花香与微风,爱神静悄悄地来到男女主人公的心里”,这段从G 大调开始的前奏,旋律充满了忧伤,线条柔和且轻盈,音乐始终在中低音区徘徊。音乐从第14小节开始进行到a 小调,女主人公的唱段表现了其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爱情的向往。从该处开始,乐段G 大调从A 段开始速度变为中速,音色悦耳动听,仿佛女主人公在表达爱意。这部分乐曲显示了女主人公既高兴又焦虑的心情,并描绘了日落的景色。歌曲的B 段占据了歌曲的很大一部分,风格发生了较大转换,促进了音乐的前进。(见谱例1)
整首歌曲的前奏有16 小节之多,这在以往的咏叹调中不多见,从14 小节开始,歌曲发生了转调,由A 大调变为了a 小调,这使得曲调有了些许哀伤的意味。在进行到17 节时,歌曲又返回到了A 大调上。A 段钢琴伴奏在中音区中采用有节奏的音乐模式,最后的音停留在属音d´上。B 段使用卡农和琶音,在66-67 小节中,再现段在连接两个音乐小节的旋律中出现,但是相应的伴奏变换成了左右手十六分音符反复进行。
整首歌曲多次使用了三连音,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原有节奏的均衡感,使得节奏不再平整,有效突出了戏剧性的描写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描述。在50-58 小节的乐段中,从乐曲“啊”开始,三连音使用频繁,并逐渐向高潮发展。而在59 节中的“啊”使得主人公具有沉思的感情色彩,作曲家用休止符弱起的方式来处理,既表现出女主人公子君对涓生的深深爱意,又表现出其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新女性形象。
(二)艰难生活条件下苦闷彷徨的形象
谱例1
子君和涓生幸福的生活并不长久,涓生的失业让他们的生活跌入了谷底,现实的残酷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与此同时,两人的爱情也危机四伏,此时的子君内心痛苦又无奈,歌曲《风萧瑟》表达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情感和心境。作曲家将这首歌曲安排到了秋季场景中,从而表现出子君的内心如秋风一样寒冷。《风萧瑟》是一首降G 大调的咏叹调,整首歌曲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女主人公的情感。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小夫妻,只能通过变卖衣物来维持生计,突遭生活变故的子君无比苦闷,此时,音乐在高声部弱起的陈述歌声与伴奏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人以凄婉的感觉。乐曲A 段中的句子从第26 小节开始突然改变模式,以fp、mp 配合震音伴奏,显示了社会的残酷。此时的B 段是由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乐句组成,该段的特点在于三连音和长音融合而成的特殊音型。这两个乐句使音乐继续发展,并且与由三连音和颤音形成的伴奏相呼应。在这里,子君的情感逐步升温,并最终使乐曲情绪达到了高潮。C 段主体部分使用了切分音型,让气氛更为紧张,作曲家在这里采用了八分音符的旋律,这是一种连续的递进模式。在78 小节,歌曲采用了叙事化风格,表现出子君内心的沮丧。在90 小节,音乐再一次发展到高潮,在高音区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首咏叹调的人物性格是通过自由的旋律和紧凑的节奏来刻画的,乐曲的再现段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子君的形象也是通过三个简单的乐句刻画出来。最后,持续的三连音节奏音型组成了歌曲的结束部分,歌曲的力度也随着尾声逐渐减缓,在这之后,在主和弦上琶音被用作整首歌的结尾,气氛和谐、韵味悠长。(见谱例2)
谱例2
(三)反抗黑恶旧势力的形象
歌剧《伤逝》中最后的内容讲述了涓生不再爱子君以后的故事,此时的涓生向子君表白了一段时间以来的痛苦心情,这一情节也暗示他们爱情生活即将结束。子君曾在寻求爱情和幸福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敢品质,但在生活难以为继的处境下,两个人的爱情显得无比脆弱,经受不住打击的子君因病去世了,涓生因此陷入了自责和痛苦中。
“冬”是全剧最有戏剧性的段落,咏叹调《不幸的人生》就出现在这一场景中,这首咏叹调表现了女主角子君心灰意冷的痛苦心情。这首歌曲的戏剧性很强,悲壮凄美的旋律让人悲伤不已。这首歌由三部分组成,A 段采用了f 小调,两个带有对比特征的乐句体现了歌剧的悲伤情绪,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女子在表达着自身的不幸和无奈。全曲首先由小调的主和弦进入,奠定了歌曲悲伤忧郁的基调。节奏4/4 与3/4 交替变换,加剧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并进一步表现了子君的不安和焦虑情绪。从第二乐句开始,主人公的情绪逐渐发生变化,乐曲频繁使用4/4 与3/4 节拍进行交替,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此时,钢琴伴奏织体以主调的柱式和弦为主。在第二乐段中,子君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她慢慢认识到现实,无奈地接受了涓生不再爱她的事实,这时,旋律的音符变得更加紧凑,音乐采用了多个休止符,并连续不断地出现微弱的十六分音符,而旋律的停顿被用来模仿语言的音调,体现了子君悲伤的情绪。B 段篇幅较大,也是歌曲最独特和最复杂的部分。伴随着调性的变化,歌曲转换成F 大调,此时,旋律更加宽广,在重复两次“别了”后,在“爱”一词中停留,显示了子君对爱情的不舍。
接下来的音乐旋律较为急促,推动着情绪逐渐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啊”字。此情此景下,女主角泪如雨下,压抑很久的绝望终于爆发,这个片段是歌曲最出彩的段落之一,作曲家仿照人说话的声音语调,运用短促的和弦伴奏织体,结合逐渐逼迫的语气,用“我将回去”将女主人公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随后的三个急促的短句是全曲的最高音迸发。“啊”音从上到下萦绕进行,仿佛主角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不得不回归现实。
三、结语
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伤逝》的曲作者施光南在应用大量西洋歌剧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同时,结合了我国传统审美元素,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他在创作中将音乐和内容完美融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与原作相比,歌剧在剧本内容的设计上做了大量的删减,整个剧本中仅有两个人物,而在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画上,歌剧比原作也有一定的突破。从音乐来看,全剧使用了大量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其他形式来推进剧情并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情感波动。总之,《伤逝》作为一部独特的具有中国元素的以刻画人物心理为主的抒情歌剧,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歌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