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护理效果评估分析
2022-06-02苏蓓莹曹文娟
文/苏蓓莹,曹文娟
急性脑卒中致残率较高,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患者常存在肢体偏瘫情况,对其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临床通常使用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护理,但因为常规康复锻炼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常导致患者出现后遗症,因此寻求科学、专业的护理方式非常必要。良肢摆放是护理的一种方式,可以保护患者肢体不被伤害,可以利用静态反射抑制以及持续控制对异常运动模式进行抵抗。随着康复治疗的广泛应用,研究发现良肢位摆放能够减少致残率,但常规良肢摆放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指出,早期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该疾病患者快速恢复,同时配合良肢体位摆放干预,可以提升康复效果。本文为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接收的88 例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良肢摆放护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文所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用时间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均为入住我院的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为患者分组,各组均为44 例。参照组中,男性24 例,女性20 例,年龄48~78 岁,中位年龄(62.3±2.5)岁;脑梗死、脑出血例数分别为23 例、21 例;病程2~47d,平均(22.4±2.0)d。观察组中,男性22 例女性22 例,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62.4±2.2)岁;脑梗死、脑出血例数分别为23 例、21 例;病程3~48d,平均(21.5±2.2)d。2 组相比所得,疾病类型和病程方面均没有较大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比较条件。纳入标准:存在肢体障碍,肢体肌力低于四级;配合度较高;自愿参加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复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并发脑瘤患者;严重肝肺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沟通能力障碍者;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已经接受其他治疗者。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为患者实施营养脑细胞、增强脑循环、平稳血压等治疗,在病情平缓后,协助其进行翻身、座位、站立、步行等训练,并为患者给予生活指导,同时为患者指导用药、指导饮食,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等。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良肢摆放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床上座位训练,在后背垫软枕,伸展上肢,身体立直,患侧前臂用被子支撑,微屈肘关节,双手自然展开,在患侧下肢放置软枕,避免外旋。肢体按摩,患者入院72h 至10d 内,实施按摩护理,按摩被动运动患者的患侧手部、肩部和下肢,揉捏麻痹肌肉,每天2~3 次;用红花乙醇溶液为患者关节处进行涂抹按摩,每个部位按摩10~15 次。健、患侧卧位、仰卧位以及床上座位交替进行,每隔2h 换位1 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间隔时长进行合理调节,同时固定头位。体位更改时要掌握好患侧肢体的支撑角度和力度,避免对关节造成伤害,并尽量维持良肢位,不得随意更改体位。离床训练,入院半个月内,进行行走训练,首先锻炼站立,每天2 次,每次15~20min;之后进行摆动阶段,摆动腿侧骨盆前旋,之后进行行走训练,指导患者患侧下肢正确负重,若患者运动能力逐渐加强,则需逐步加强训练强度。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康复有效率、临床指标、不良反应情况。康复效果包括治愈、好转、无效三方面,治愈指患者肌力水平恢复超过2 级,好转指患者肌力水平恢复超过1 级;无效指患者肌力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临床指标包括肢体能力、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四方面;肢体功能评分通过FMA 评分进行测定,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越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分值和缺损程度成反比关系;生活自理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自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通过生错质量测定量表(QOL-100)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并发症包括压疮、肌挛缩、足内翻、肩痛、髋关节外旋五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涉及统计的内容均通过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项目涵盖计数和计量数据两种,前者通过t 值和(x ±s)进行检验和表述,后者通过x和例数(%)进行检验和表述,最终结果以P 值和0.05 的大小关系进行评定,<0.05 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康复效果的比较
2 组康复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4.9500,<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n(%)]
2.2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2 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4.4226,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3 2 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临床指标方面,观察组更优,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x±s,分)
3 讨论
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中,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据较高比例,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传统药物配合护理虽然可以改善脑卒中相应症状,但在运动能力方面的改善甚微,大多数患者依然有无法正常活动肢体的情况,仍需持续康复训练,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极为重要。该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运动传导受阻,无法进行正常的肢体运动,而良肢位摆放是医护人员按照患者实际状况进行调整的理念和措施,涵盖各种体位和护理时长,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结果,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良肢位摆放可以重塑大脑功能,促使神经细胞轴突产生,建立全新的正常功能网络,最终重组神经功能,防止轴突链被抑制,防止肢体运动痉挛。有效的良肢体位能够对运动神经元起到修复作用,从而帮助其功能回归正常水平。但单一性的良肢摆放并不能完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有关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中应用良肢位摆放,可以提升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究其原因为:初期康复训练配合良肢位摆放可以刺激大脑活动,可以组建神经网络,加大脑血流量,刺激病灶附近有生命力的脑神经细胞,从而减少肢体痉挛情况产生,达到提升运动性能的效果。早期护理干预配合良肢位摆放,可以提高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出现萎缩情况,防止产生关节僵硬情况,从而可以重建脑组织代偿性神经细胞功能,再生轴突;早期康复训练配合良肢位摆放,能够对肌张力进行调整,可以稳定肢体,利用上下肢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对神经系统、重组进行刺激,帮助运动性能重生。早期护理配合良肢摆放操作过程中,为患者进行按摩干预还能够促进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同时配合自理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进而恢复整体功能。
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体位、按摩、座位训练等良肢位摆放护理,从研究结果可见,患者经良肢位摆放护理干预后,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得到提升,且康复效果明显,表明良肢位摆放护理有助于患者肌肉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为脑卒中患者实施良肢摆放护理,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患者自理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