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不同低剂量平扫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2-06-02杨康
文/杨康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类型,常见发病部位为肾、膀胱、输尿管、尿道,患者发病后常见临床表现为呕吐、绞痛、排尿困难等,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对其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本文主要是对100 例疑似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分析,表明64 排螺旋CT 不同低剂量平扫临床价值较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校附属医院100 例疑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患者选取时间: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期间。100 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59 例、41 例;平均年龄为(52.49±1.08)岁(年龄区间为20~84 岁)。其中,常规剂量组25 例,低剂量组1、低剂量组2、低剂量组3 的BMI 分别为大于等于25.0kg/m、18.5~25.0kg/m、小于等于18.5kg/m。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诊断为疑似泌尿系结石;(2)本次研究内容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调查内容保持全部知情态度,并自愿配合临床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重大疾病史、过敏史;(2)患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意识障碍;(3)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4)患者依从性差;(5)患者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1.2.1 扫描
采用64 排螺旋CT 机(美国GELightspeed),扫描前,引导患者去除体表异物,并进行屏气训练,适当充盈膀胱,保持正确体位状态(仰卧位)后实施平扫操作。扫描方向:从肾脏上缘至耻骨联合水平,一次屏气完成扫描。扫描参数设置:(1)常规剂量组(120kV):实施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层厚、准直、床速、X 射线管旋转l 周的时间、螺距、FOV 分别为5mm、16x1.25、18.75mm/ 圈、0.8S、0.875、50.0。(2) 低 剂 量 组:对 患 者BMI 进行分析,按照由大到小,分别进行扫描,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20mA、90mA、60mA,其他扫描条件与常规剂量组一致。以上等指标状况进行记录与分析。
1.2.2 图像后处理
将原始图像层的厚度减薄至1.25mm,随后将相关图像数据传输到aw4.2 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合实际状况调整窗口宽度、窗口水平,使其保持最佳观测状态。
1.2.3 图像诊断
由两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分析,分别根据常规剂量图像和低剂量图像,结合原始图像、细化图像和后处理图像数据等进行诊断,并根据以上指标结果计算诊断准确率。观察内容包括: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近段有无尿路梗阻及程度、周围结构及其他病变的显示等。
1.2.4 图像质量评价
CT 值的标准差(SD:图像噪声)通过在腹主动脉L1 椎弓根水平放置一个100mm的圆形感兴趣区(ROI)来测量。测量并记录肾实质CT 值(HU)。根据SNLB 肾实质CT 值/噪声值公式计算信噪比(SNR),取平均值作为图像质量的客观标准。
1.2.5 辐射剂量
X 射线辐射剂量以系统提供的CTDIvol 和DLP 为基础。扫描后记录不同扫描组的CTDIvol、DLP,以所有病例平均值作为不同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1.3 观察指标
分析常规剂量及不同低剂量组对结石的诊断结果(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计算诊断准确率;对比不同组别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容积CT 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
1.4 统计学分析
100 例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26.0 进行分析处理(以P 值为评估标准):当P<0.05 时,表示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其中,计量资料(x±s)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
100 例疑似患者中,确诊泌尿系结石患者为80 例,结石最大径线3~39mm。合并肾囊肿,合并肾周感染,合并肾静脉钙化,不同程度肾萎缩,继发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分别为15 例、5 例、8 例、5 例、52 例。
2.2 CT 诊断结果
四组诊断准确率数据差异较小,表示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存在对比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常规剂量及不同低剂量组CT 诊断结果对比
2.3 对比不同组别SD、SNR、CTDIvol、DLP 各指标状况
不同低剂量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优于常规剂量组数据差异较大,表示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SD、SNR、CTDIvol、DLP 各指标对比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该疾病发作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增长,高峰年龄在25~40 岁之间,女性有25~40 岁、50~65 岁(与女性更年期和骨质疏松具有直接相关关系)两个高峰。2%~3%的结石病发生在2~6 岁的儿童,常伴有尿路感染、先天畸形。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尿石症的发病率,地区差异非常明显。目前临床关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学者认为疾病发作与流行病学、解剖结构异常等具有直接相关关系。该疾病发病突然,患者发病后常见临床表现为剧烈腰痛、出现血尿或脓尿、排尿困难等。目前,对胸部、鼻窦和婴幼儿脑的低剂量CT 扫描研究较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泌尿系结石的CT 值普遍高于291hu,且与周围结构有明显的密度差异,这使得低剂量MSCT 检查技术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是必要和可行的。目前临床上关于降低CT 辐射剂量的措施较多,常见包括降低管电流、管电压,增大螺距等。研究表示,降低电压会增加X 射线的吸收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像质量,不利于疾病有效诊断;增大螺距可以降低辐射剂量,但是可能会导致图像在z 轴上的空间分辨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病灶的漏诊风险。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管电流作为低剂量CT 检查的主要措施,是降低辐射剂量最合适的方法。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64层螺旋CT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目前比较先进的CT设备。它有64 组探测器,可以实现64 组输出通道,同时采集和输出由相互连接探测器接收到X 射线产生的电信号,其覆盖范围与常规CT 诊断相比更长,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扫描层厚度变薄。与常规剂量CT 相比,低剂量CT 主要强调病变的检出,结合图像后处理进行MPR、CPR、VR 等重建,有利于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分析。除此之外,低剂量图像清晰显示,方便疾病的进一步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