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探索

2022-06-02吴晓明谢晓丽贾舒婷盛苗苗

科教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创新能力医学

吴晓明,谢晓丽,贾舒婷,盛苗苗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科研创新能力是一名适应新时代的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标志。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两部分。其中,科研能力体现为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沟通的能力,了解科学前沿的能力。创新能力则体现为输出新观点的能力,创新性思考能力。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即科研沙龙实践环节,从2017年—2021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大学二年级短学期(共3周时间)开设,依托医学院各课题组的研究平台,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近距离接触科研,开展基础研究。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文章的检索,阅读,分享与讨论,进而了解科学前沿。同时,学生在科研导师的实验室中,学习相关实验方法(如:移液器的使用,RT-PCR,蛋白印迹,细胞培养等),参与科研项目,基于临床问题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该课程的开设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可以敏锐地发现新的临床实际问题,形成新的科研方向,最终推动医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调查参与“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的医学生,讨论其在增加学生对医学前沿的了解,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向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2020级参与且完成“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共35人。大学二年级医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实验、病原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有利于科研沙龙实践的开展。

1.2 方法

本次采用自制问卷匿名调查(单项或多选项)的方法,问卷内容涉及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文章阅读能力的分析、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其对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10和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问卷发放35份(100%),回收34份(97.14%),题目完成率为100.0%,均为有效问卷。35人分属7名不同科研导师指导,7名科研导师的研究方向分属于药理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等,并且分别指导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有丰富的教学及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

2.2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提高学生阅读科学文章的能力,了解医学科学前沿

阅读科学文章是帮助学生了解医学科学前沿的有效途径。根据科研导师的研究背景,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科研导师给出相应的关键词,用于文献检索。通过检索确定文献后,以5人小组为单位,经过一周的文献阅读准备,在每周例会上进行文献分享和讨论。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推荐学生利用“丁香园”“小木虫”等专业网站和平台解决文章中涉及的疑难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本课程训练中“我可以阅读科学文章并确定重要或相关的观点?”“我可以阅读科学文章,并向他人清楚地解释要点”“我可以阅读科学文章,并描述从图中数据得出的结论”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训练中的阅读能力,对文中要点的理解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经过课程训练后,91.18%的同学可以阅读科学文献,理解其中的重要观点,并能清楚地向他人解释文中要点(表1)。同时,科研文献大部分都是英文文献,了解科学研究前沿的过程中,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表1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文章阅读能力的分析

2.3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次科研沙龙实践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了解其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进展后,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如:移液器的使用,RT-PCR,蛋白印迹,细胞培养等。这些培训加强了学生在原有“生物实验技术”实验课中学到实验技能的精准度,更有利于学生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中。在实验过程中,导师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实验结果,使学生保有持续的科研热情,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科研能力。

通过问卷(见表2,p47),了解学生对“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完成情况满意、认为能够提高对医学实验研究的认识,启发科研兴趣的学生均超过了91%。基于在本课程中培养的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科学前沿的了解,58%的同学有信心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表2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分析

“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在跟进的调查中发现,15名同学(共35人)与科研导师保持了不间断的联系,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研究相关前沿文献,跟进课题进展,并积极要求申报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 讨论

为期3周的“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既注重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又关注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临床问题中来。同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申报科研训练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但是,“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学生在初入实验室的时候对科研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希望能通过研究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这种热情往往持续时间不长,在重复枯燥的实验中慢慢被消磨,特别是在实验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此时,可以适当引入课程思政内容,我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科学探索,如牛胰岛素的结晶,屠呦呦与青蒿素等故事。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可以帮助同学们在科研工作中建立信念、意志、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临床问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需要科研导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科研工作中真实的艰辛,感受战胜科研困难的喜悦,保持科研热情,提升科研自主性。

其次,“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中分配每位科研导师指导5名本科生。以本实验室为例,共8名教师,在科研沙龙中指导的本科生人数达到40人(其中参加本次调查问卷的同学有35名),实验室严重饱和。可以考虑结合附属医院的基础实验室,开放医学院的公共实验平台及本科生实验室,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实验室的师资、设备、科研氛围等优势条件,为学生科研搭建良好、稳定的平台。

最后,短学期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不能跟进科研项目全过程,课程结束后,仍有很多同学意犹未尽。可以鼓励同学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继续跟进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时间,合理安排实验,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此外,学校可以在现有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扩大资助范围和资助金额,设立更多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此外,除了通过“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课程,高校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等,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同时,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诚信和科研素养,强调科研诚信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避免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面向本科生开展专题培训,如课题申报技巧、课题设计常见问题、答辩技巧等,帮助学生提高申报科研项目的成功率。此外,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做科研学术报告,让学生感受学术氛围,掌握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

虽然“医学科研设计与训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本门课程切实有效地激发了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并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医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培养同时兼具理论知识、临床职业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临床医生提供可行性。

猜你喜欢

导师创新能力医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