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表达”教学分析

2022-06-02曹如桃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蜀道难思辨性文章

曹如桃

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育目标,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一步阐明了思辨性阅读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思辨的滤镜,用思辨性思维去审读。基于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不仅需加强语文教学观念和手段的创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的提升,带动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思辨中阐发观点

1.注重多元视角的阐述。在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思考,带动学生思辨能力逐步提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资源深化自己的观点,整合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在事物反思中记录自己的想法,并整合到写作内容中。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认识更加深刻,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相关的作品,可阅读史学论证类的作品,对文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及人物形象的了解更加深入,拓展知识面与视角的同时,促使自身的想法更为丰富。如在《阿Q正传》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林兴宅的《论阿Q性格系统》资料后,会对阿Q形象的多面性与矛盾性的性格特点更加了解。学生将自己从扩展阅读中获得的理解融入其中,促使自身对阿Q“精神胜利法”性格表现的观点表达更加有辩证性。教师鼓励学生将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互相纠正与指导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认识漏洞。

2.注重多重视角的实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也是考验学生思辨性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提供学生展示与表达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思辨能力的展示方式多样性,包括写作与辩论等。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我以角色扮演或话剧表演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引导学生用感兴趣的方式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将自己的表现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接受诸多个体的指导和点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的容量,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核心素养。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多方面展示学生的实践作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思辨性表达活动中来,从而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思辨中寻找论据

1.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品言悟理。深化学生思维与鼓励学生展开质疑和解读,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词句的品读,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从而加深对语句的深入理解。如在《包身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围绕“作者是如何描述包身工制度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的”问题展开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从典型场景、人物描写及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找出问题的依据。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芦柴棒受虐待不是违背人道主义吗”等问题,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再次从文本中找答案,围绕摔、踢、泼等表现打杂的“凶”的词句展开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包身工没有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其受残酷的压迫。唯有立足教材,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强化学生理解记忆,也为后需的学习和改写等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咏物言志。展开拓展阅读和纵横对比的方法进行思考,尝试找到不同作品中的异同点,更利于确保学生思维的深入。语文教学需打破常规,摒弃与教学活动主题不符的内容,在关键部分展开深入思考。如在《蜀道难》的教学中,引入《行路难》的古诗,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掌握异同点,深入挖掘《蜀道难》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等构成要素搭配的巧妙。两首诗都说明了世事艰难,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唯有经历困难才能大功告成。《行路难》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負,通过登山的艰险,表达作者坚强和不服输的精神。《蜀道难》运用了夸张、虚实相间及神话传说等写作手法,突出蜀道的难行,无意有意间透露出作者忧虑的心情,突出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爱国情操,体现了作者永不放弃的精神。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所叙述的内容不同,写作特点也多有不同,《行路难》没有《蜀道难》行云流水和情感依次升华的特点。《蜀道难》是实写,明确写出了蜀道行进的艰险,环境描写绘声绘色,以听觉和视觉,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蜀道的艰难险峻。《行路难》是虚写,并没有直接写登山和环境的艰难,从心里描写了太行山的艰险,茫然四顾不知所措都是心理感受。在展开纵横对比分析时,深入掌握文本中的异同点,还需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尝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更利于确保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三、引导学生思辨中进行论证

1.引导学生抓住主线进行思考分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找到问题,围绕作品高效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情节展开多维度的思考,实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入理解记忆。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学生虽然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了解相对片面,无从下手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教师需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找出文章的主要线索,让学生围绕刘邦和项羽间斗争的主要线索展开多维分析。学生围绕“矛盾”这条线索深入下去,从人物的描写手法、精神品质及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展开探究,最终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清晰的表述。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线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关键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系统性与严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思辨性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深入性及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论证。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论证,高效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建设性意见,鼓励学生通过对比思考、讲道理或举例子等方法进行论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揣摩文章典雅清丽的语言,认识情与景的交融,了解比喻、通感与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哀愁情绪,引导他们围绕该问题展开论证。画出文章中描写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观察景色变化与作者情绪变化间的关联,引入文章的背景知识,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综合各种因素完整地表述文章哀愁情绪的由来、体现及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思辨性表达,需营造开放性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言。此外,加强教学资源整合,加强对各语文要素的把握整合亦是先决条件。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公道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蜀道难思辨性文章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