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
2022-06-02王浩卢继元
王浩 卢继元
摘 要:红色精神的内涵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红色精神具有坚定信念、价值导向、情感认同、精神激励的功能。从主客体、内容方法、实践过程三个方面分析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理,从管理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探寻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红色精神;思政教育;机理;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65-03
红色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结晶,它是由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锻造出来的伟大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斗志。新时代弘扬红色精神的核心价值,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红色精神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红色精神的具体体现、内涵及功能
(一)红色精神的具体体现
红色精神是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1]。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各不相同[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红色精神的形成时期,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以不怕牺牲的革命无畏精神为主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精神得以大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以艰苦奋斗的革命建设精神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红色精神内容形式有所创新,形成了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以开拓进取的革命创新精神为主线。
(二)红色精神的内涵
1.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带领人民与敌斗争,不畏生死,英勇战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精神动力。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动力,这种红色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建党初期,红船精神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创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长征时期,革命形势严峻,中国共产党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行军二万五千里,成功会师。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正是这种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全党不断奋斗,最终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3]。
2.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其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井冈山根据地,依靠群众,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了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深入苏区调查研究,开辟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探索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發展道路。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时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革命的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不断取得成功。
3.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4]。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时候,特别强调“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和苏区革命根据地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血肉联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运动,依靠人民群众建立了延安革命根据地,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抗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军,运送粮食支援前线,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谋福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才能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三)红色精神的功能
1.坚定信念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信念教育是其首要任务,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红色精神中蕴含着共产主义者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大学生奋进前行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助推器。红色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寻求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坚定信念的斗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与敌人做顽强斗争,体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斗争精神。
2.价值导向功能。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惜牺牲生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制定了为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谋福利的目标。红色精神是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价值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树立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情感认同功能。红色精神是体现国家和民族情感认同的精神。当下西方社会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进而影响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要培育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把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培育大学生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情感认同,坚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认同。
4.精神激励功能。红色精神在战争年代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革命胜利的重要支撑,在当代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巨大动力。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用红色精神激励大学生勇挑重担,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激励大学生树立时代紧迫感的动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用红色精神武装头脑,时刻保持清醒,树立民族自豪感,做新时代的追梦者,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二、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理分析
(一)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客体机理分析
1.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机理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組织者和实施者,居于主导地位。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树立优良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课堂,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中,使大学生深化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高校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红色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领悟到红色精神的内涵要义,自觉加强红色精神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重视红色精神的思政教育作用,从自我意识方面体会到红色精神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客体机理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客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处于思想未成熟的成长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于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警惕性低,容易误入歧途。大学生要自觉增强对红色精神学习的兴趣,充分认识到红色精神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用红色精神来坚定理想信念,产生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自觉到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去亲身感受,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指引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机理分析
高校思政课要把红色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代国情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斗争史,强化大学生民族意识。把红色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性,要把红色精神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党团教育中,丰富高校党团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大红色精神影响力和传播力。开展高校大学生党建教育活动,以红色精神陶冶大学生党员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将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团员教育中,加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深入学习和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开展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题团日活动,大学生团员深刻领悟到红色精神的内涵,了解到红色精神的核心要义,从而自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运用红色精神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注重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红色精神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大学生红色精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素材要运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史实,将红色精神与时代内涵融合在一起,引导大学生弘扬红色精神[5]。
(三)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机理分析
红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要想真正体会到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必须通过亲身经历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感受到。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精神,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增强红色精神育人的实效性。一是开展红色精神主题社会调研活动,组织大学生到红色精神发源地开展社会调研,到当地寻找老红军、老战士了解红色精神获取红色精神相关素材,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二是在高校开展红色夏令营活动,从红色精神的发源地出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烈士纪念碑,唱红歌,讲红色故事,感受革命圣地的独特魅力。三是将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将无私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志愿者活动中,在社会公益服务中自觉践行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把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传递给全社会。
三、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机制
红色精神传播不光是通过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新型阵地。要重视网络环境的优化,实施“网上与网下”管理联动机制,把红色精神融入网络中,使网络环境承载红色精神教育内容,通过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要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精神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作红色精神的网络作品,以新的思维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阵地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新途径。要建设红色主题网站,运用音乐、视频、3D动画等现代媒体技术传播红色精神,开辟红色精神新视角论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力度,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效能,建立高效的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红色精神的认知程度。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同时受到网络平台和现实环境的双重教育,强化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改进网下红色精神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发展,促进网上红色精神教育和网下红色精神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网上和网下”联动管理机制。
(二)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动力机制
根据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动主体和不同角度,可以将其动力机制分为外驱动力和内在动力。外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家需要科学规划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设计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结合红色精神的具体体现形式和红色精神教育的个性特点,为高校运用红色精神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各级政府需要规划好红色精神挖掘利用的经费投入,积极筹措资金改善红色精神的物質载体——纪念场馆,提高红色精神的吸引力。要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红色精神价值的环境,积极发动各级组织开展红色精神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红色精神的价值内涵融入社会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
内在动力来源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是促进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思政工作者应该注重挖掘红色精神的内涵,成为红色精神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加大红色精神内涵的研究力度,吸收红色精神的精髓力量,将红色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提升自身的红色精神认知能力,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程度,选择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增强红色精神教育格局的实效性,提高红色精神教育的针对性。
(三)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
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与保障机制密不可分,应该从组织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等重点推进,构建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切实可行地提高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
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增进他们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使他们能真正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注重优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师资结构,选聘政治素质和学历层次高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选派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参加培训,学习红色精神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鼓励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从事红色精神相关课题研究,给予相应配套经费,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研究红色精神的热情,为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4-15.
[2]丁德科,王昌民.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20):5-30.
[3]孙会岩,邹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同内涵及时代意义[J].松州学刊,2012(1):57-61.
[4]俞良早.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认识及实践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5):177-182.
[5]王浩.高职生文化认同教育中江苏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应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