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研究
2022-06-02张涵笑
【摘要】大遗址是与城市化发展联系密切的文化遗产资源,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突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化解遗址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曲阜鲁国故城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鲁国故城遗址为例,探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关键词】城市化;遗址保护;鲁国故城遗址;考古遗址公园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205-03
【本文著录格式】张涵笑.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研究——以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5):205-207.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极速增长,城市用地不断扩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化给大遗址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不可否认大遗址保护区域正面临着城市建设带来的破坏和消逝的巨大危机,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遗址保护和城乡建设的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曲阜作为孔孟之乡,儒学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大量的古遗址。曲阜鲁国故城作为曲阜片区代表性遗址,其面积广大、数量众多,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愈发不容忽视。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趋势。
一、城市化进程下大遗址保护
大遗址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保护与利用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之间挑战与机遇并存,解决好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城市化与大遗址保护的矛盾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大遗址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内涵,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对大遗址的保护应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二者机遇与挑战共存。若不能处理好二者关系,大遗址资源将会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牺牲品,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将被破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若能处理好二者关系,二者将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要充分认清城市化给大遗址保护提供的新机遇。城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城市的歷史文化内涵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而改变大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城市化给大遗址保护带来的新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用地逐渐外扩,因此无论是位于城市内部的大遗址还是位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其保护的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发展中的城市来说,位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区域,面临着一系列城市建设的问题,而原本位于城市区域内的大遗址也面临着城市升级改造的威胁。
以曲阜鲁国故城为例,国家文物局批准其成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后,就围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开发掘工作。在发掘城门遗址时发现其占地面积极大,全部发掘估计要超过10000平方米,然而在被征用保护的4000平方米空地中,仅发掘出的一小部分城门遗址就有1000多平方米,大部分遗址都被附近的工厂、居民小区占压,若要进一步的发掘,就必须对周围建筑进行拆迁,发掘工作只能停步不前。据了解,在1977年对其进行考古勘探时,曲阜市区内的建筑还很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多,现代楼房逐渐增多,占压在鲁国故城遗址上,造成如今发掘工作的困境。城市化的发展,既带给鲁国故城焕发生机带来了的机遇,也给遗址的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矛盾。
(二)解决城市化与大遗址的矛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的新模式。自1983年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遗址确定为遗址公园以来,遗址公园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至遗产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2008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探索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推动大遗址保护深入开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确保民众享有保护成果。[3]2009年6月,在“大遗址保护良诸论坛”中初步提出了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2009年12月17日国家文物局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将其定义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4]这是对考古遗址公园概念首次明确定义,同时也规定了责任主体、评定实施程序,极大推动了考古遗址公园理论的发展。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将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增强政府保护动力,加大保护投入力度,根本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达成双赢。
二、曲阜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标志着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这既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创新,也是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重要国家战略。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的代表性遗址——鲁国故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探索。
(一)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鲁国故城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17日经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编制2个规划9个方案,皆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目前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共开工宫殿遗址(周公庙)、望父台等7个区域30个子工程。其中东北角城墙遗址、宫城遗址区域工程已通过省文物局验收,审计工作已经完成。完成考古勘探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约7000平方米。区域内重点工程为望父台本体加固修复、考古大棚建设及墓葬文化展示、绿化标识、管理用房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存在的问题
鲁国故城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曲阜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诸多好处自不待言。但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机构设置存在问题。目前,曲阜市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中心仅为曲阜市文物局下属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人财物不独立,权责不统一,难以更好的适应如此大体量、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园区已出现宣传和营销不灵活、公众参与度低、社会影响力不足等现象。目前全国已经挂牌的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基本都是副处级以上级别,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组在实地检查指导公园建设时也多次着重提出建议,明确要求尽快规范公园的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单位级别,便于协调推进公园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二,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支持。鲁国故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运营资金投入成本大、回报小,园区资金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依靠政府投入。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时间为20年左右,国家、省文物局先后拨付专项资金3亿多元,地方配套资金7千多万元。目前公园正处在建设中,投资成本需求高,只依靠目前门票、文创产品、采摘活动等收入无法实现公园的活性发展。如周公庙景区,每年游客约2万人(含政德教育人数),门票收入仅不到10万元,与庞大的建设投入相距甚远,只靠输血,不能实现良好运转,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第三,考古资源展示利用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度弱,科研游学价值有待深化。鲁国故城遗址地处城郊结合处,并未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公众参与程度不足。同时考古遗址的展示工作滞后,大量考古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发挥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如周公庙宫殿区夯筑基址在2015年考古发掘结束之后,周公庙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遗址迟迟未得到有效地展示和利用;周公庙宫殿基址区在发掘结束之后,处于原封不动地搁置状态,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进行保护,导致文物展示工作严重滞后。[5]除此之外,公众考古活动及研学旅游活动开展力度不足,公园的科研展示手段有限,观赏性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参与度弱,大部分参观者为曲阜当地或周边学生,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开知名度,形成自己的品牌。
(三)关于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见雏形,遗址公园内有丰富的文物和考古资源,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不言而喻,下步发展应当充分开发利用遗址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提升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营水平,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及运行管理指南(试行)》相关规定,建议相关部门将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设置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实现人财物相对独立、权责统一。成立鲁国故城管理中心直接管理的全資国有企业运营公司,更好地实现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运营精细化、市场化,活化遗址公园的保护展示内容,逐步减少政府投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扩大发挥已投资金效益,逐步实现鲁国故城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以绿化养护为基础,依托“鲁国故城”文化品牌,逐步扩宽运营管理范围。公司运营初期,以园区内绿化养护为基础业务,按照绿化养护标准由市财政拨付养护资金,用于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园林绿化、日常保洁、养护管理及相关配套服务项目设施等。同时,积极利用现有的“鲁国故城”16个类别的商标优势(2015年9月申请注册),积极扩宽运营管理范围。可以利用园区土地资源,探讨开发绿化产业。在符合公园规划和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积极与有关园林园艺、盆景制作、生态农业等绿化产业对接洽谈,寻求合作,进一步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使之既符合国家的政策标准,又能减轻财政负担,最终实现自我造血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文物资源,进一步整合提升鲁国故城运营水平。首先进一步加强与省考古研究院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鲁国故城的考古资源优势和省考古研究院的人才、技术优势,真正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依托“曲阜鲁国故城考古工作站”,实现对考古成果的共建、共享、共用,更好的为公园建设和管理运营(考古成果展示)服务。其次,以周礼文化、考古研学为突破口,形式多样的利用宣传好周公思想和礼乐文化,更加灵活的利用现有文物资源。建议在文物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力度对景区经营予以支持,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积极对接祭祀演艺、成人礼仪等游客参与度高,对外宣传效果好的旅游项目,逐步做大做强周礼文化这一品牌。另外,进一步完善“公众模拟考古基地”建设,与研学游机构对接,共同编排课程,吸引孩子的兴趣,制定旅游线路,积极推进考古研学游项目进度。
第四,打造亮点区域,实现开放效益。先期打造周公庙基址区(宫城区)和望父台墓葬区两个亮点,实现对外开放。周公庙基址区可与周公庙相结合,在周公庙墙东侧设入口,凭周公庙门票免费参观。望父台墓葬区位于三孔的中轴线上,是去往孔林的必经之地,因该区域贵族墓葬较多,只实现了部分发掘,且比较容易进行封闭管理,可以实行景区售票或免费不免票的方式对外开放。
第五,根据遗址公园建设进度,适时推出电瓶车观光旅游项目。随着年内东南角、北中段、北西段等区域的陆续完工,鲁国故城框架基本搭建完成,环形参观道路将各区域很好的串联在一起,真正使鲁国故城成为集考古研学、观光休闲、生态农业等于一体的城市遗址公园。结合拟推出的祭祀演艺、考古研学、园林园艺等项目,出电瓶车游览鲁国故城项目,科学设计参观路线,彰显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扩展旅游发展新空间,更好让游客感受三千年的鲁国历史和文化。
三、小结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大遗址保护的创新,是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与城市发展矛盾的有效形式,它和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也具有生态、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是对城市公园体系的拓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鲁国故城遗址公园目前正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国家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积极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大背景下,曲阜市也正积极完善公园的建设与运营。鲁国故城遗址公园的发展顺应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其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必定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S].1998-8-13.
[2]西北大学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课题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明宫为例[R].西安:西北大学,2013.
[3]朱晓渭.基于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1(2):113.
[4]《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发(2009)44号,2009.
[5]杨凯.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状调查与思考[J].齐鲁艺苑,2018(2):9-13.
作者简介:张涵笑(1998-),女,汉族,山东金乡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区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