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汉哈同义词的来源与作用
2022-06-02范晓虹
【摘要】汉语与哈萨克语的同义词都相当丰富,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在同义词的许多方面都有其可比较性。本文将从两种语言在同义词的来源产生以及作用方面对汉语与哈萨克语同义词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以便于更好的掌握应用同义词的方法,准确的理解和使用同义词。
【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同义词;来源;作用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132-03
【本文著录格式】范晓虹.对比汉哈同义词的来源与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5):132-134.
(六)外来借词
外来借词即借词,是指非本族语的其他语言中借过来以本族所使用的词。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接触交流或融合,例如贸易、经济政治交流、迁移等,使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被本族语所吸收。这些外来语与本族语的共同使用产生同义词,通过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等多种翻译方式,在本民族语法构词形式上加以改变为己用。汉语和哈萨克语中工业革命推起世界机器代替手工浪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英语和俄语借词。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语言的接触交流中也會吸收和借鉴本民族需要的词语。汉语和哈萨克语交流与往来,使得梵语、古印度语和阿拉伯语进入了汉语和哈萨克语的词汇系统。
汉语中的外来借词有各种民族外来借词和国家外来借词,其中英语借词数量居多,因此由英语借词产生的同义词也最多。例如:(英语)迷你—微型;的士—出租汽车;镭射—激光;维他命—维生素;互联网—因特网。哈萨克语中的外来借词占率比较多,有大量的外来词,如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蒙古语、维吾尔语、汉语、英语等,因此哈萨克语的同义词中有许多都来源于外来借词。例如:
除了以上这些同义词的来源外,还有一些其它词汇内部本身发展演变的途径。比如:因为多义词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使用而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汉语中由词义转移、扩大、词语搭配和借代而产生的同义词。哈萨克语中由固定词组、派生、复合、重叠、离合、同音而产生的同义词。
三、同义词的作用
在同义词的作用上汉语和哈萨克语基本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点。
避免用词重复。即为了防止一定语境下的词汇被重复使用,造成语言单一、匮乏呆板的形象,同义词替换选择和使用,将增强语言的活力与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灵活生动富有变化。
那个晚上,我郑重承诺会好好活着。
那个晚上得到我的承诺后你睡得多么香甜。
我是多么想信守承诺,特别是对你的承诺!
补充词义和强调。即为了更明显和突出表达和完善语义,并列或连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能够使语义得到强化,使词义得到补充并起到了加强语气的强调作用。
我脚上穿的鞋子、头上戴的帽子,都是阿依古丽姐姐的妈妈寄过来的。
语音和谐、结构优美与词语搭配。为了富有语言的音韵美,使节奏韵律匀称和谐,语句朗朗上口,结构形式工整优美,通过词语搭配、语音形式的调整,使语言语义更加精确和严谨。
是的,黄河的历史可歌可泣,有悲有喜。
这里的“可歌可泣”,“有悲有喜”,作者并没有用简单的歌颂、哭泣、悲伤、喜悦来翻译,而是选用了使句子前后具有对应的,既有视觉美感,又有听觉乐感的词语来体现原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精准语义、丰富语库和提高语用水平。在使用同义词的过程中,同义词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游刃有余地选用最准确贴切的词语来阐述描绘客观事物和表达抒发思想感情,有助于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加词汇量的储备水平,丰富语库,不仅使得个人的语言修养提升,词汇量得以扩充,且对于民族语言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只要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心上又是隐隐一痛,但还是点点头答应她了。
四、结语
语言的词汇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的强弱,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同义词标志着一种语言的发展形态。本文在搜集、整理、阅读和翻译相关文献和诸多学者著作以及观点的基础上,主要就汉语和哈萨克语同义词的来源产生以及作用给予分析,并多用例证给予证实。将从古语词、方言词、禁忌语、委婉语、新词、外来词等六个方面对同义词的来源与产生进行了阐释剖析,使学习哈萨克语言的同学们能够一见明义,帮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选择更准确的同义词。
参考文献:
[1]黄忠祥.哈萨克语的词义类型[J].语言与翻译,2001(4):68
[2]乌鲁木齐拜·杰特拜.哈萨克语的同义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2):27-32
[3]谢文庆.同义词[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07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03
[5]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0
[6]包拉什.汉哈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范晓虹(1997-),女,新疆,文学硕士,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