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2-06-02高永宏

天津教育·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章能力语文

高永宏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是语文课堂上不可减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着重推敲如何通过朗读这一基本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情感的传输,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境况

朗读能力是指朗读的人将读品进行或抑或扬、或连或断、或重或轻等的处理和设计,以实现精密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美感的目标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强弱,不仅能体现其语文功底的薄厚,更能体现其情商的高低。因此,初中教学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引导学生注重把握看问题的大局观,可谓是一箭三雕。如今,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到社会都对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这就大大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前进的速度。

(一)学生态度——不认真

学生的朗读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一方面,觉得朗读的过程枯燥乏味,不会主动进行文章朗读,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会认真地完成作业—这是不错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么只完成教师的检查任务,要么认为朗读任务不重要,果断地选择放弃。在课堂上,时间短,每个学生都朗读的概率低,有的学生害怕展现自己,导致错失了朗读机会,也得不到练习,朗读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学生是教学事业的主体,学生的态度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长此以往,学生的消极态度将会大大阻碍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教师引导——不重视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导力量。初中的学生对学习的重点的认识能力不强,此时,教师对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比如,像听写、抄写、做习题册等这样的家庭任务,教师一般会检查,学生就会比较重视这写方面任务的完成;像朗读这样的任务,教师一般很少抽查甚至不抽查,学生往往就不会完成这些任务。所以教师的态度不重视,朗读的目标不明确,也会影响教学效率。此外,教师的课后任务太多太重,学生在太过度疲乏的状态下难以进行自主朗读,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社会家长——忽略

社会舆论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往往会影响家长的认识。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校、社会都更重视升学率,而中考、高考多以固定模式纸质考试。这种趋势让很多家长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朗读没用”或者“朗读就是在浪费时间”。其实重视升学,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是没有错的,但是与此同时,家长应该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其长远发展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变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趋势。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在迎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对学生的語文学科学习水平,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平

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第一,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好的语文写作素材和华丽辞藻;第二,朗读引导学生学会词语的搭配及使用;第三,朗读还可以带领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及表达技巧。这些在朗读的旅途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都可以在语文考试中通过灵活运用在写作和阅读两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帮助学生拿到最佳的考试成绩。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描绘父亲买橘子的段落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朱自清落笔的细腻之处,而这种细腻的写作手法,如果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就是点睛之笔,将会给作文大大加分。就这个例子,还要额外强调一点就是,学生还可以在朗读的时候学会借鉴,借鉴绝不是一味地抄,而是将你在朗读时感受到的绝妙的手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

朗读能力影响最深远且最全面的就是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角度,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意义的关键。朗读能力对个人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右脑的开发,自信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等各方面的影响:首先,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及形象思维的培养。朗读者在朗读和认真欣赏自己悦耳的声音的过程中,将会逐渐形成对文章言辞的构成和文章中画面的勾画。其次,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在课堂上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那么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会在集体的带领下,变得开朗、敢于表达,进而善于表达。最后,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刺激大脑中的兴奋的激素,提高大脑神经的集中力,并通过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可以从营造氛围、组织活动等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营造氛围

教师在规划教学方案,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并且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保证氛围与内容相互吻合。在浓郁的课堂氛围和特定的情景模式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挖掘文章内涵,体会朗读的趣味性,进而养成主动朗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例如,在丰子恺写的《鹅》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两个人组一队,一个人朗读,一个人模仿,在朗读和模仿的相互配合下,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丰子恺对鹅的喜爱之情,同时形成对鹅的脾性的勾画。这样的氛围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氛围与兴趣的结合将会促进语文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2.组织活动

在营造氛围后,组织活动,让教学形式多样化,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一个好手段。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的篇目中,人物对话的段落,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带学生走入课文,感受文章的精髓,人物的形象,体会朗读的魅力。另外,在诗歌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及内涵,回到课堂,可以采用朗读比拼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重视学生朗读信心的树立

学生的朗读信心的不足是在课堂上朗读表现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之前,应该更重视学生的信心的树立。本文推荐两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方法供教师参考。

1.熟能生巧。即多次的朗读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自信。学生朗读不够自信,不敢在课堂展现自己的原因,主要是校不准字段的音调,语气及表达方式。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教师可以在找学生朗读之前,声情并茂地范读或者领读几遍,让学生在跟随集体一起读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的朗读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深刻体会教师朗读的感情传递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技巧和音准,以查缺补漏;第二,可以给学生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课堂自主朗读,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充知识的漏洞,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次朗读练习,包括单独练习、集体练习等,熟练掌握朗读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其勇于展现自己。

2.积极评价。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朗读自信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在某次朗读的课上,学生信心勃勃的站起来展现自己,犯错误是必然的,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太严肃的态度批评学生,会大大打压学生的自信。因此,教师在评语上应该反复斟酌,尽量找寻其优点并加以表扬。但这并不是教师不能提出来错误的地方或者是不足的地方,而是应该采取学生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出来,例如,教师可以演示一遍,让学生体会自己所读和教师所读的有区别的地方,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教师还可以加以提示,引导学生补充不足,改正错误。

(三)重视学生朗读的标准化培养

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树立学生的朗读自信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规范,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实现学生朗读的标准化培养的目标:

1.朗读——“读”是基础。首先,朗读时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其次,教师应将重难点的字加以强调,保证学生能认识字、读准字音;最后,学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后自主的勤加练习,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能简单地顺利地完成朗读任务。“读”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基本朗读能力的目标。

2.理解是朗读的目标。对初中生而言,只会“读”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下的网络或者相关书籍的查阅,增强学生对文章深意的领会程度。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朗读达到理解的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

3.朗读的最后——“画龙点睛”。这是指学生在具备流利朗读和真确理解的能力之后,应该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顿挫、语调和重音的使用,重视四者的结合的灵活运用,准确传递出所读作品的思想灵魂,从而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能感受作品所描之氛围,最后全面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聆听的人“闻其声,如在其境”的境界,使其受到震撼和感染。

(四)重视学生朗读技巧的掌握

前文提到朗读的标准化的培养,强调的是明确朗读的要求;这一点说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一切基本技巧,强调的是朗读技巧的掌握。

1.全神贯注法。顾名思义,全神贯注法就是指朗读者集中全部的精神力,穿梭于文章字句中,在享受“读”的瞬间,追寻文章的精髓,将其化做自己读时所用的“骨髓”,即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思维活动,激发思维模式的运动状态。再用“音”和“调”的协调,将文采的魅力传授给倾听的人,从而扩大朗读的感染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增强理解能力,加快初中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的步伐。

2.语言氛围法。初中生应该明确朗读不是读。只按照原文的字符,一字不漏地念出来,没有任何起伏的不叫朗读,只是读。而朗读,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进去自己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传递,以创造出一个听觉上的杰作。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重音的使用和停顿的处理,从而营造出融入作者和读者双重特色的语言氛围,从而扩大朗读的感染效果。

3.气息变换法。文章语句种类,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气息的变换,切忌一口气读完一段话。例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篇目本身就很长,里面还有很多很长的句子。举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这几句中,如果一口气地读完一段话,没有换气且句尾一直升调,那么一来读者的之后的气息会被打乱;二来听者也无法感受到文本中所蕴涵的悲愤的感情,甚至难以理解文本的含义。但是如果采用“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这样的气息变换法并在句尾适当降调,这样就可以同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将听众带入到朗读的作品中,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4.情音融入法。小2点强调的是重音和停顿的运用;这一点单独拿出来,强调的是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加入感情色彩并融入声音的带入,以加强朗读的渲染的色彩。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音”是读的基础,“情”是读的灵魂。一段朗读,有“情”而无“音”,则会失去朗读的意义;但若有“音”而无“情”,则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枯燥无味的作品。“情”与“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也只有“情”与“音”同时融入,才能创作出引发情感共鸣的一部杰出的朗诵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的研究与学习、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定位具有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朗读自信心、养成自主朗读的好习惯,并明确朗读的要求,传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从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的增强和提升,促进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文章能力语文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