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02柯瑞红
柯瑞红
群文阅读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需要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拟定学习议题,利用多文本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核心素养、培养语文学科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用群文阅读已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育者的共同研讨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浅谈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意义及相关策略,与广大教育者共勉,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一、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笔者认为:现阶段的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点:诗词议题拟定较为片面,忽视了情感内涵的培养。要改善此类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多下功夫,仔细推敲诗词议题,选择适合范文,对比教学,品味其中的情感内涵;第二点: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范文讲解的占用时间过长。导致本课教材内容讲解不透彻,缺乏全面性。要改善此类问题,可以从遵循教学原则入手。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在多次尝试中探索出应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标准化路径,切实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第三点:文学审美能力的匮乏。部分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答题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塑造。美学教育是语文教学恒定的追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渗透美学教育,利用群文阅读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树立文学审美观。
二、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从学生视角来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接触更为多元的古诗词内容,起到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文学常识、积累人文底蕴、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的作用;第二,从教师视角来说,开展群文阅读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群文阅读给予教师更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能大胆尝试、汲取教育经验,提升实际执教能力。优质的课外文本为课程建设提供更多可能,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来说,群文阅读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第三,从教育角度来说,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积累,为后辈教师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达到富有时代特色、贴合当代教育需求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遵循教学原则,提升阅读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原则,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展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积累古诗词阅读量的有效策略之一。遵循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原则,可以从适量原则、启思原则两方面入手。就适量原则来说: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对课外阅读文本的数量把控好,群文阅读教学采用多文本对比教学的方式展开学习,如果文本过多,会导致课堂内容冗杂、教学主题混淆、教学重点理解流于表面等问题,为学生带来学习压力;如果课外拓展文本过少,则群文阅读没有可比性,难以达成群文教学的预期效果;就启发性原则来说:以大量优质文本为教学内容,只凭学生自主探究是不够的,还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启发,设计思维引导环节,助力学生汇聚思维,向正确古诗词学习思路靠拢,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路,提升教学实效性,强化阅读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峨眉山月歌》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为一首诗仙李白的著名诗篇,是李白出蜀途中的感性之作。诗句意境明朗、音韵流畅,风物与意境相融合,自然天成;寄托着作者对故人的无限追思,语短情长。教师想在此课中利用群文阅读教学深化学生的古诗词理解,遵循教学适量原则,选择了李白的同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篇。遵循启思原则,想通过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三篇古诗的异同,因此设计教学问题:“这三首诗的相同点是什么?请列举出来。”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结论:“三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既带有对景物的细致描写,给人以联想,有写出对故友的情谊,都是描述与故友相别的诗句。”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通过三首送别诗,你能从诗句中感受到李白的性格特点吗?请分析一二。”学生由诗句联想到作者,从诗句中总结出共性,丰富了心中对诗人李白的印象。遵循教学原则,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提升阅读效率、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教育目的。
(二)确定诗词议题,品味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斟酌诗词议题,选择适合范文,是帮助学生品味古诗词情感内涵、专注于古诗词人文主题的有效策略之一。古诗词议题设计可以从题材类型、作者作品、意象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就题材类型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如边塞诗、羁旅诗、怀古诗、赠别诗、田园诗、写景诗、叙事诗等。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古诗词的题材进行议题拟定,搜集同题材优秀诗篇进行对比赏析,帮助学生分析文本异同,探究同类题材诗句的规律;就作者作品来说:古代诗人的创作不局限于一首。诗人词作风格千变万化,教师可以从教材古诗词的作者入手,以同作者古诗为议题,选择同诗人的其他优质古诗词作为群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探究诗人的生活轨迹、人生起伏和精神内涵,从诗句中找到共性,对诗人作诗风格产生一定了解;就意向表达来说:中国古典意象难描难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象两字拆分理解:‘象’指万物之形象;‘意’指诗人之心意。教师可以将同类意象的故事进行对比教学,由意象赏析诗句,体会诗句立意,感受古诗意境。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游山西村》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为一首陆游的田园诗,是陆游被罢官还乡后,在村落中生活的感怀制作。罢官还乡原本是一件悲伤事,陆游的诗句却透露出闲适、乐观的精神,描绘了乡村美好的一面,在景物描写中蕴涵哲理,表达出“终会柳暗花明”的积极情绪。教师将群文议题拟定为:“困境中的乐观”。找来了与《游山西村》精神内涵相似的诗:李白的《行路难》和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师介绍:“《行路难》和《定风波》都是两位作者被罢官后的作品。”接着请学生赏析三首诗中体现出作者面对辞官困境的态度的诗句。学生思考后赏析:“《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远帆济沧海’一句,表达出‘苦难终有尽头,理想的彼岸终会到达’的乐观精神;而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则表现出虽处逆境但不惧不颓的旷达胸怀。”通过对比赏析,学生对逆境中的乐观、坚强等积极情绪感同身受,获得精神鼓励,深切地体会到古詩词中的精神内涵。
(三)运用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内容的有效策略之一。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可以从熟悉文本,了解释义、探究异同,拟定议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展开剖析,获得共识四方面入手。就熟悉文本,了解释义来说: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充分理解该诗句的内容,探究诗词的类型、立意,设计教学环节,在脑海中对古诗教学过程有清晰地预演,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含义,为深度赏析打下坚实基础;就探究异同,拟定议题来说:教师可以从意象、题材、作者等多元化角度出发,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议题,并调动教学资源,选择与议题相符的2~3个诗篇,用于群文阅读教学;就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来说:教师应设计课堂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古诗词中的意境氛围,通过古诗词情感、意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古诗词内容产生精神共鸣;就展开剖析,获得共识来说:在课堂前期基础知识、氛围营造等环节铺垫完毕后,学生学习情感较为饱满,学习注意力较为集中,教师可以在此时带领学生攻略本课重点难点,对古诗词精神内涵进行深度剖析。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初中刘禹锡的另外二首诗文,分别是《秋词(其一)》《陋室铭》放在一起教学,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深入刘禹锡的思想世界,深刻领悟到刘禹锡的精神和品格,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教师可以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如下课堂流程。
第一部分:背景导入。刘禹锡诗文后的“那些事”,他的人生轨迹(视频和思维导图):积年贬谪,身世浮沉。同样的背景之下,刘的诗文有怎样不同的呈现?第二部分:朗诵《秋词》《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首诗文,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可以在进行诗文赏析的时候设计“苦痛与超越”词库让学生可以选词两两组合。第三部分:有了词库,怎么比较赏析呢?分别设计刘禹锡笔下的“景”“典”“情”“理”四个表格。因为这是学过的诗文,每个表格对应的关键词,已经列在表格里。赏析分三步走,以每张表格的第一栏为例。如刘禹锡笔下的景:第一步,扣词想象。晴空、一鹤、碧霄,——想象画面,碧色的高远的晴空,白鹤穿云冲天而上。第二步:选词概括。这画面是开阔旷远的。第三步:选词评价。心中有火,眼中才有光。由此探寻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是激越向上,格局高远的。第四部分:达成共识。学生探寻到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即为“苦痛与超越”。教师将课堂内容由浅入深地带入,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打造精彩而高效的课堂。
(四)拓展优秀文本,提升文学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甄选优质文本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丰厚人文底蕴的有效策略之一。优质阅读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文学审美。阅读中内容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群文阅读课堂中,提升文本质量,是保障课堂效果的关键。拓展优秀文本可以从教师分享、渗透方法、学生自修三方面入手。就教师分享来说:教师可以提前备课,根据自身专业能力为学生优选古诗词群文阅读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优化课堂内容;就渗透方法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上网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联阅读文本的方法,向学生分享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就学生自修来说:学生掌握了相应方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作业,请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搜索与本课古诗词相关的群文阅读内容,逐渐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登幽州台歌》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为一首陈子昂怀才不遇地感慨之作者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但不受天子的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在登高眺望时,不禁有生不逢时,茕茕孑立的感喟。诗句凝练奔放,直抒胸臆,极具感染力。教师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议题,选择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詞以寄之》和陆游的《书愤》。《破阵子》描述了诗人想要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但苦于年岁已高,壮志难酬的遗憾。《书愤》则表达了陆游对年少建功立业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在衰老颓唐的愤恨,同样是壮志难酬的情怀。这种求而不得的感受包含希冀、失落、愤慨等复杂情绪。正是学生深化情感解读,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点。教师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教学,分析其异同,引领学生走进古代有思想抱负的爱国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古典审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呈现美的感知,是培养学生古典文学审美,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信息技术以及生化结合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双感官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从教学工具中收获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深刻体悟。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古典文学审美,可以从动画视频,微课、趣味课件,古诗朗诵,音乐方法,营造教学氛围带来美的体验。对此,教师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截取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水墨动画视频,将中国绘画艺术与古诗词相结合,体现中国特有的古典意蕴。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关雎》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为一课时。教学中我们可以课前先通过微课简介《诗经》,课中通过课件展示“雎鸠和鸣图”“少女菜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直观地展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然后又通过课件小结展示板书,最后让学生一起读,体会韵律美,同时让学生尝试背下这首诗。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遵循基础教学原则,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确定诗词的议题,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帮助学生品味情感内涵,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调整教育模式;拓展优秀的群文阅读文本,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强化文学审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古典审美均是应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有效策略,教师要积极采取这些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古诗词的学习。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研究项目“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部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1329)的研究成果。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