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智慧教育实现路径
2022-06-02刘晓凡钟柏昌
刘晓凡 钟柏昌
【关键词】“五育融合”;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6-0037-03
【作者简介】1.刘晓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2.钟柏昌,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
*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培育项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教育模式研究”(ZDPY2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着传统教育向技术赋能的智慧教育范式转换与发展。[2]作为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智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型教育形态,承担着整体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五育融合”的教育变革必然也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深度参与。本文引入“五育融合”这一新型教育理念,借助“五育融合”思想提出智慧教育的若干实现路径,以推动智慧教育对“全人发展”的意义探寻。
一、彰显“全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目标既能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指明方向,又能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提供标准。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知识记忆、检索、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已超越人类,这呼吁教育工作者对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智慧教育绝不能反复训练学生去做机器做的事情,而应着重培养人的创造力、价值观、意志力、思维能力等,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促使学生具备善良的品质,成为富有学识、感情与智慧的人。[3]21“五育融合”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全人教育,其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完整的人”。因此,“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智慧教育也应贯彻“全人发展”这一育人目标。
从教育实践角度看,不同层级、不同主体需要清晰地认知、理解、践行并努力去达成这一目标,从而保证总体育人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学校层面,校长需要明确“全人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并确保负责智慧教学的教师能够理解“全人发展”在知识技能、个性价值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在智慧教学的过程中树立“五育融合”的教学生态观,充分发掘各育要素;[4]4在学生层面,每个学生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都应理解“全人发展”的内涵,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以达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二、开发“五育融合”的特色课程
智慧教育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一方面,智慧教育强调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课程形态。多种课程形态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在线课程的融入将会突显内容的立体化特征;线上、线下衔接的学习活动将会形成闭环,促进学生的无缝学习。另一方面,智慧教育中的课程结构将更多体现跨学科的融合性特點。在智慧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3]20课程是“五育融合”的基础,开足开好课程是走向“五育融合”的关键。智慧教育课程结构的跨学科性与五育融合课程的跨领域性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智慧教育需要融合多种课程形态,因地因校因人开发特色的课程资源。
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资源、技术条件等选择合适的融合形式(育内融合或者跨育融合)与课程形态(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同时,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应秉承办学理念,体现办学目标,以学校文化逻辑起点为基点,开发“五育融合”基础类特色课程和提升类特色课程,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5]比如,江苏省扬州中学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与拓展性课程建设需要,建立了集课程申报、学生选课、课程评价、线上课程开发于一体的课程平台,为推进“五育融合”的办学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打造“五育融合”的资源协同生态
在智能时代,智慧教育需要创立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学校的办学空间将不局限于实体空间,还包括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虚拟空间乃至虚实结合的混合空间。学校将通过互联网,形成虚实融合的开放教育生态。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打造智慧教育资源协同生态的关键在于打通各种软硬件的资源壁垒,促进体制内外及学校内外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并建立多方参与的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4]4
需要注意的是,打通不同边界的关键在于寻找多元主体及不同教育力量之间的契合点。比如,为构建家校合作、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需要打通校内外、系统内外边界,把原先分离、割裂的三大教育力,通过某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三教合力”。[6]为此,江苏省扬州中学充分利用扬州市教育城域网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参与网上同步课程的制作,承接了扬州市“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微视频的研制与拍摄工作;接入了扬州市图书馆线上资源,开设了扬州中学网上分馆,实现资源的线上共享;等等。
四、构建“五育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进入智能时代,面对多样化的知识来源和泛在化的学习方式,学习需要达成高层次的思维发展,从浅层认知向深层认知迈进,实现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深度学习。[3]20在社会知识建构等理念的指导下,智能化的认知工具可以支持学习者在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整合性课程中通过群体协作创生具有意义的知识,拓展群体的知识边界。“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智慧教育更是一种知识创生的教育范式。
从知识传递范式到知识创生范式的转变,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关键在于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或模式。比如,江苏省扬州中学依托“自治自动网络教学平台”,普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探讨“自治自动、共研共学”教学模式,促进了以“教学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五、落实基于“全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这一重要文件从政策层面确立了智慧教育与“五育融合”教育的关系,前者是工具,后者是评价的对象与目标。具体而言,在智能时代,教育的评价依据将从主观经验判断走向客观数据支持,教育的评价方式将从总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教育的评价手段将从人工评价走向智能评价,教育的评价内容将从单一評价走向综合评价,[3]20教育的目标也需要从学科中心走向“五育融合”。在智慧教育环境中,多模态的教育数据与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将突破传统教育评价的局限,弥补传统测评量化标准的形式化、工具化缺陷,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基于此,“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则更加强调利用多种评价依据、方式、手段与内容,实现对“五育融合”效果的全面考查。首先,在教师评价方面,“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智慧教育评价注重从融合课程的设计能力与智慧教学的实施效果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学生评价方面,强调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单位,对德智体美劳各因素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江苏省扬州中学不断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性平台,聚合各类教育应用,提升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数据的自动收集与诊断,为师生的双向综合互评提供了平台保障。
【参考文献】
[1]钟柏昌,刘晓凡.论“五育融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22(1):86-94,104.
[2]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8.
[3]余胜泉,刘恩睿.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2(1).
[4]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
[5]宋永健.小学“五育融合”特色课程建设路径——以“新优质建设工程”三所项目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1):12-16.
[6]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