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于开放教育视角

2022-06-02何新哲

职教通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开放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富裕

摘 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之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让农民群体实现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高,培养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急需关注的问题。在深挖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培养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了共同富裕背景下基于开放教育系统的联动优势、灵活教育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加强重视,促进教育观念的开放与创新;推动落地,构建可操作、易推广的办学模式;立足实践,探索适宜、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共同富裕;新型职业农民;开放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开放大学精准服务鄉村人才振兴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22SCG121);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研究课题“地方开放大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YGH053);2021年度国家开放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开放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成果及经验研究”(项目编号:Z21A272-4)

作者简介:何新哲,男,宁波开放大学社会培训学院院长,高级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5-0052-08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近70年来,我们党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愈加深化,实践经验也愈加丰富。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1]。然而,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之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民群体要想实现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高,就必须坚持向新型职业农民靠拢。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成熟体系并未真正建立,其培养模式与路径也并不清晰,由谁来培养、如何来培养、培养何种规格的新型职业农民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当前,已有的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研究多从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职业教育之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可能性,尽管这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但就现实中存在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源结构的复杂性、授课时空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培养需求的多样性等问题而言,开放教育更能彰显其独特价值,发挥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开放教育的视角,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问题。

一、共同富裕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在我国不断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之中,核心的目标追求便是共同富裕;在“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共同富裕进程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效率和公平。实践中发现,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阻碍效率与公平得到妥善处理的突出矛盾。可以说,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还在农村,如何改善农民群体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利地位便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对共同富裕的深入分析,探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价值。

(一)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的内涵实际上可以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富裕”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3]共同富裕就是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在这一本质特征与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群众都要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当前,我国财富差距拉大较快,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已然十分紧迫,应该引起重视。尽管在2020年,我国已如期完成了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但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当下的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共同富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其中包含了两层内涵。其一,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涵盖全体人民的,是在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并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参与发展过程、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这与其他国家所力图打造的以“中产阶层”占社会主体的共同富裕不同,我们的共同富裕将落实到每个社会阶层、每个领域以及每个行业和职业中,因此,我国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底的过程[4]。其二,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收入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消除由于外在环境及其他条件所导致的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尤其是在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等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归根到底,共同富裕的实现应围绕“人”来展开。

3.实现共同富裕应重点聚焦农民群体。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是效率与公平,要求在促进发展中妥善维护好社会公平,缩小发展差距。而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最大,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20年,我国有5.099 2亿乡村人口数,占比36.1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6 063元)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34 033元),更低于全体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27 438元),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数为2.1(农村居民=1)[5]。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逐步上升,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在逐年下降,但这些数据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因此,要兼顾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而促成共同富裕的达成,首要是关注城乡差距的问题;而要想缩小差距,最艰巨的任务实际上在于农村,且应重点聚焦农民这一群体。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解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之所以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与传统农民做以区分。在我国,农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以户籍所在地为代表的身份概念,认为但凡拥有农村户籍的人都是农民;但实际上,拥有农村户籍的人不一定都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农民应和教师、工人等类似,是源于对社会职业的分工提出的,其本质上是一种职业。也就是说,新型职业农民是在传统农民的基础之上,将其职业属性进行强调,且基于其职业属性的特点,新型职业农民也具有与传统农民所不同的特性。首先,传统农民主要来源于本地,具有一定的区域封闭性与固定性;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和完全的开放性,不局限于某一地区。其次,传统农民的身份具有一定的“世袭”性和继承性,大部分农民之所以成为农民,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世代传承之下,在先辈的经验基础之上,“被动”地、“被强制性”地成为一名农民;而新型职业农民则是出于对利益、报酬的追求而自主选择的一种职业,从事这份职业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的技术知识、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6]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而言,在其选择权、可流动性、知识体系、经营方式以及规模化程度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7]。

当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有学者从职业视角出发,将其界定为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8];有学者从素质的视角出发,将其界定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9];还有学者综合了两者,将其界定为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一定的生产技能,并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的农业从业者[10],这一视角相对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实际上,新型职业农民既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主要从事的是规模生产经营的活动。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既有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同时还包括一般的农业技术工人。

2.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当前,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之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人力资本分布。当前,我国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都是传统农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劳动力素质也较低,大多未曾接受过关于农业劳作的专门培训,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素质提升。同时,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从事一些低技能、低门槛、低收入的工作,成为了“农民工”,造成了农村的人力资源严重流失,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能够促使传统农民习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其受教育程度,使其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教育、培训来有效调控劳动力迁移流动的方式,改善当前城乡区域之间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有志之士留在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其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还可以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为农村创造更多利润,以消除共同富裕进程之中的城乡差距[11]。当前,传统农民在农业活动中普遍遵循着传统的农耕方式,機械化程度较低,仍停留在个体经营、小规模化生产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很好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活动向集约化、科技化、大规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伴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成长,也一定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来更多的利润。只有从整体上促进农村生产水平、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的提升,才有可能提升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其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可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农民收入与地位的提升,深化“以人为本”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农业资源从原有集中在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行业的产品生产转向至边际生产率高的新型农业行业的产品生产上。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农业资源的分配方式来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转型发展[12]。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规模化、专业化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当前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这种基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可以扭转农村居民当前所处的较为不利的社会地位,让职业化、专业化成为农民新的代名词,也从实际上深化了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开放教育之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优势及其价值

开放教育自诞生以来,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因其自身固有的开放性使之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面具有了天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联动优势、灵活教育优势以及教育资源优势等三个方面。

(一)系统联动优势

开放教育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宗旨,利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破除传统学习的限制和障碍,为全民提供一种自由教育的思想、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的总和[13]。因此,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而言,开放教育具有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特点。目前,开放大学是实施开放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实施开放教育的系统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系统办学体系完整开放。2020年9月,国家为推动开放教育体系的构建,出台了《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其中明确了开放大学“两级统筹、四级办学”的体制机制[14]。自此,开放大学就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分级办学,组成了一个承担开放教育的完整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中,各级开放大学相互协作,分级管理。更重要的是,开放教育已组建了上千个县级工作站和上万个的教学点,让开放教育真正地延伸到了农村地区,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筹和各级政府的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整体与部分的协调优势,使得开放教育活动得到了有序开展。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而言,这无疑能将开放教育高效、便捷、灵活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其二,可以充分整合各类系统资源。开放教育体系通过具有统筹与协作效用的发挥,能将系统内的各类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在系统内各级学校和机构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也是开放教育的优势所在。不同于其他教育系统偏向于各自为阵、较为封闭的运作形式,开放教育体系的高度统筹、分工合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而言是极大的优势。受我国地域辽阔、人员数量大且较为分散的特征限制,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如何对原本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员进行高效、高质量的培养,使其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员,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开放教育以其独特的系统优势促使各类资源在高度统筹、职责清晰、集约共享的运作中得到高效利用,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均衡性,实现了整体的质量保障。

(二)灵活教育优势

开放教育灵活的教学模式与办学形式也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一方面,开放教育同时兼备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两方面的功能。开放教育囊括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并在努力满足社会各类教育需求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其教学模式,既有短期灵活的教育,也与各种教育相对接、融合,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另一方面,开放教育主要采用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允许多数学员以非全日制的形式,在业余时间内进行学习。就目前而言,有意愿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员仍以年轻的传统农民为主,他们试图通过转型来提高收入;但对于这些人员来说,学历提升不是目的,提升一定的从业技能,精进业务能力从而创收才是其主要目的,所以他们大多不愿意接受完全脱产的教育,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太现实。因此,通过开放教育的短期教育和培训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无论是在可行性上还是适配性上都是较高的。除此之外,开放教育还以其混合式的教育模式而著称,既可以实现课堂内的面授教学,同时也可以为学员提供在线的远程教育。对于有意愿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而言,单一的教育形式、有限的教育规模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大规模的教育需求,而开放教育的远程教育模式一方面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扩大开放教育的受众规模。尤其是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他们大多零散地分布于各区域,日常的农耕工作也较为繁忙,难以集中地接受面对面的课堂授课。这种背景下,开放教育便以其面向多主体、多层次的多元化教学形式为他们提供了接受自由的、宽泛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让多数人可以机动地、灵活地参与学习,从而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大。

(三)教学资源优势

开放教育以其突出的系统联动优势,形成了其在教学资源设计与安排上的有效保障,使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开放教育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始终坚持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和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流程。首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设计与安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体化课程。开放教育针对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计划地设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注重课程之间的配套与衔接。同时,开放教育还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而言,纯理论教学是行不通的,成效也并不大,只有在过程之中注重实践知识以及经验知识的分量,且采用恰当的逻辑组织成课程内容,才有助于其实践技能的习得。其次,开放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也是一个高度规范的过程,有着严格清晰的课程建设流程。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法定课程由专业水平较高的课程专家团队系统开发;同时,在一体化设计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分层级开发与审定课程,并配套网络资源,在经过验收和试用后即可以使用,开发后的课程可以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库中进行共享。经过专业人员的开发与设计,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保障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规范化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开放教育出色的师资力量优势也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开放教育以其开放教学的姿态,坚持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积极吸纳各专业、各领域的课程专家、教学名师等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这种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师团队构成也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化的教学需求提供诸多便利,大大促进其学习成效。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开放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探索

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因而其培养刻不容缓。但就现实状况而言,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少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本文基于开放教育的优势,探索利用开放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

(一)加强重视,促进教育观念的开放与创新

一直以来,农民群体的教育与培训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以农民为教育和培训对象的教育与培训大多仍以非正式的、临时的、浅层次的形式开展。但是,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之中,新型职业农民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而需要扭转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意识淡薄、农民教育观念落等问题。首先,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激发起传统农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在新时代发展大背景之下,自身角色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这一主体意识的觉醒离不开社会层面的良好氛围营造,也离不开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创建。因此,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价值进行大力宣传,削弱人们对于农民群体的歧视与偏见;要让大家对开放教育的特征与优势进行充分的了解,消除外界对于开放教育的模糊、错误认知;同时,要让传统农民广泛接受将教育与培训作为其自身成长转型必经之路的理念,树立新型的农民人才观念,让他们能够有意识、有信心、有底气地参与到开放教育之中。其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开放教育的积极性,还离不开完善的激励机制。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经费投入,增加教育补贴,通过设置各种奖助学金、农民教育基金等方式来减轻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要将各种利好政策和补助措施宣传到位,让想要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农民群体及时了解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区域联动的方式,促进传统农民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到教育和培训之中。这既有利于他们的交流和互助学习,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实现由外部激励转向为满足农民自身接受教育的内在诉求。最后,对于开放教育内部而言,也要促进观念和理念的开放与转变,改变以往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无所谓、不重视”的态度与观念,全面认识、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性高度、紧迫性问题,真正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推动落地,构建可操作、易推广的办学模式

实际上,当前无论是开放教育还是其他的教育类型与形式,都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可操作的、易推广的办学模式,这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举步维艰。因此,既然开放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那么就应尝试构建一套真正可落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可以聚集多方力量,在以开放大学为主要办学主体的基础上,推动以校地合作、校村企合作为主要办学模式的多元主体联合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之中。具体而言,“校地合作”是让地方政府也切实参与到开放教育的统筹和安排上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布局的特征,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教学需要,宏观把握开放教育的形式与重点。这既有助于管理、督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也可以让教育与培训更加行之有效。另外,也可以通过“校村企”合作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即以开放大学为培养主体,由村委会负责选派学生参加、参与过程管理、提供学费支持,并在此过程中吸纳有意愿的企业参加,让其提供学习设备、资源以及信息化支持,同时也相应地给予其农业合作回馈,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配合的支持办学体系。另一方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可以采取“依托基地、线上线下结合、项目引领”的实践形式。基地和教学点是开放大学开展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这种方式依旧是最为便利、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具体而言,即在农村设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基地,配备专业的教学人员,定期开展一定规模的教学活动;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以项目为中心,促进教学围绕专门化、特色化的项目展开,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员的学习和培训需求,也可以充分提升新兴职业农民培养的效率和成效。由此,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易推广的开放教育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办学模式。

(三)立足實践,探索适宜、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来源是多元的,不仅有传统农民,还有农民工、退伍军人以及其他技术工人等,他们的教育背景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在其资源供给与教学条件方面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需探索多元化的、因地制宜的、因人而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首先,应充分发挥开放教育高度统筹的体系优势,由国家层级的开放教育机构进行统筹设计,由各地市依照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进行自主调控;同时,充分调动开放大学、企业、农村居委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让多元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制定与落实上来。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而言,应针对学员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工学矛盾突出等特征,结合现实培养需求,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优化就业与推动创业相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同时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建设以学习网站为基础,与移动端学习软件如学习强国等相结合,由微博、微信、抖音等为补充的多重教学平台,采取直播、录播、微课程等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线上教学的良好生态。同时,也应不定期开展线下教学,尤其是在农忙时节,应及时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送教下乡”,实地教学。其次,应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在利用好国家开放大学提供的课程包、资源库的基础之上,各地区、各学校也应积极加强本土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聘请专家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的、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的、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最后,要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评价与资格认定体系,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整、选拔、诊断等作用。一方面,这可以让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有的放矢,让培养工作变得精细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还能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标准明确的、受社会充分认可的职业,在不断的改善之中,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成长,最终发挥其之于乡村振兴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20-11-04(1).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2-01)[2022-03-25]. http://www.moa.gov.cn/ztzl/yhwj/zywj/201202/t20120215_2481552.htm.

[3]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41-47,159.

[4]朱步楼.论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兼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1):30-36.

[5]国家统计局.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2020-12-06)[2022-03-27].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2021/indexch.htm.

[6]庄西真.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J].职教论坛,2015(10):23-28.

[7]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6-8.

[8]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9]陈池波,韩占兵.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74-80,139.

[10]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18.

[11]蒋黎,朱福守.我国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和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12):17-24,110.

[12]刘雪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2):81-86,136.

[13]刘海苑,李志勇.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辨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2):7-9.

[14]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Z]. 教职成〔2020〕6号,2020-09-02.

[责任编辑    曹   稳]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Education

HE Xinzhe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 most arduous task is still in rural areas. If farmers want to achieve income growth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they must try to be more professional. How to cultivat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concerned at present. This study will dig deeply into the logic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training valu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open education can develop the advantages of system linkage, flexibl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o cultivat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by the following means: strengthening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openness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to build operable and easy school running modes, and exploring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s based on practice.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open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开放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富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