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追问”,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2022-06-02顾盘英

教育界·A 2022年9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摘要】追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其在教师的巧妙运用之下,能够迸发出不可小觑的学习行为引导力量。追问的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机会。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对新课改要求的积极落实。启发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让数学课堂真正达成以生为本的目标。文章就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追问”艺术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建构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追问策略;有效引导;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顾盘英(1968—),女,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应重点关注。教师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本位,通过运用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追问”教学方法,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合理设计“追问”过程,能够活跃、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促使学生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深度。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一、巧妙追问,引发探究

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尤其是对还没形成较好的抽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面对数学新知识时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而“追问”的教学方法较为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其能够自然投入数学学习中。但是在进行追问时,教师要注意追问的艺术性,注重追问的内容选择、难度递进、实行方式等,以此开展有效的追问,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

比如,在教学“升与毫升”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容量的杯子,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哪一个杯子的容量更大,验证结果是否与前期的猜想一致,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接下来教师再拿出三个不同的容器,让学生找到其中两个容量相同的容器,学生再次通过实验找到相同容量的容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发问:“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标有多少升或者毫升的东西,那升和毫升就代表容量单位吗?那为什么有时候会标注‘净含量’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1升是多少呢?1毫升又是多少?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其思维也会紧跟问题,在问题逐步提出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点循序渐进的探究。

在此案例中,教师以尊重学生能力发展为基础,采用追问方式,对问题内容的设置、问题探究方式的引导等进行深度考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让学生更加愉快地体验知识构建的整个过程,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精确追问,引发思考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明确单元知识重难点,而后从章节的核心知识出发进行追问,并针对知识点的差异,赋予问题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关注到学习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优化问题,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否则会让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所设定的答案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先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并说说通过观察和触摸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又有什么?”在引导学生认识棱和点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问题逐一被解决后,学生对长方体的性质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教师应当抓住深化问题的契机,依据问题的层次性,继续设疑:“要想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我们只需要知道哪幾条棱的长就可以了呀?”问题的设置与推进,能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记忆,也会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问题太难而使学生丧失参与积极性,也要避免因为问题太简单而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要通过设置适宜的问题,丰富问题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此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有效思考。

三、设置悬念,诱导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设计出好问题,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剖析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层层递进,设置悬念,不断深入,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堂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做好对问题回答情况的预设,这样在应对课堂特殊情况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究知识,使学生在错误中发散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有效评估,更能助力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利于教师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向学生提出问题:“今年奶奶过第17个生日,但是红红却过第18个生日,大家想一想奶奶和红红分别多大呢?”学生一开始听到红红过的生日次数竟然要比奶奶多,连说不可能。此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可能。一般情况下,人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但是现在奶奶只过了17个生日,说明了什么呢?那没有过生日的年份是不是少了某一天呢?通过设置悬念层层推进问题,学生的疑惑会慢慢解开,思维矛盾也在追问中及时化解。而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作出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探究时注重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从实际生活的对立面中找到解题突破口。

设置问题关键在于“精”,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处理数学知识时做到全面,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问题处理和知识优化,让学生不仅能在数学课堂上进一步拓展思维,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让他们更愿意学习数学。

四、拓展延伸,善于留白

数学课堂的魅力在于留白,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深入拓展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敏感度会下降,其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追问方式,聚焦问题本质,有效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探究知识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在问题中留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使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促使数学课堂高效开展。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先拿出一个圆柱体容器,对学生说:“今天我想测量一下这个容器可以装多少水,大家有什么方法吗?”学生听后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测量体积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满水,然后将其倒入长方体容器中,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知道圆柱体的体积了。”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往圆柱体容器中装满橡皮泥,然后将橡皮泥捏成我们熟悉的形状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逐渐被激发。教师紧接着又问:“如果是求大礼堂的大柱子的体积呢?那个大柱子不能被移动也不能被替代,我们应该怎么求呢?”在不断拓展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要想求圆柱体的体积,需要找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将公式推导出来,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将所学新知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可见,追问的方式不仅让数学课堂留有空间,而且提供了弥补空白的机会,因为问题的层层递进,会引发师生的思维碰撞,进而让教师提出新问题以补充学生的知识空白,为学生创造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

五、捕捉“意外”,促进创新

课堂是动态的,是不断生成的。无论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多么充分的预设,都无法预见所有情况,课堂上随时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对于这些突发状况,经过潜心研究,就会发现其具有很大的数学价值。教师应在课堂中将其放大,延伸学生学习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巧妙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并进行追问,使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长方体包装盒。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纸盒,沿着棱将其剪开,得到了长方体纸盒的平面展开图。然后让学生觀察长方体的展开图,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用的是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从而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可以这样算,长×宽×2+长×高×2+宽×高×2,也就是用上、下面的面积加上前、后面的面积,再加上左、右面的面积。

生2:还可以这样算,(长×宽+长×高+宽×高)×2,因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完全相同,先算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之和,然后乘2,就可以算出它的表面积。

师:说得很好,大家能牢牢抓住长方体的特征,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算法。

(老师说完后,准备进行课堂总结,突然有学生站起来发表不同看法。)

生3: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算法。

(教师听到这样一个“不同的声音”时,感到有些意外,但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放慢了授课的节奏,向学生追问。)

师:能否分享一下你的算法?

生3:可以这样算,(长+宽)×2×高+长×宽×2。

师:能否具体说一说?

生3:观察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以发现长方体的侧面是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长就是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宽是长方体的高。所以(长+宽)×2×高算的是侧面积,长×宽×2算的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师追问:大家认为这位同学说得对吗?能否验证一下?

可见,当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教师没有不理不睬,而是灵活处理,巧妙追问,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交流、理解和创新,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和精彩。

总而言之,追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采用追问教学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帮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深入了解数学学习的严格要求,端正其数学学习态度。与此同时,追问能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问题中提升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所以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深入课本知识和拓展研究,优化问题设置,将数学知识通过有趣好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思考,真正实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

【参考文献】

[1]赵谦.适时运用追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8):52.

[2]孙青媚.追问:提升数学课堂思维度[J].数学教学通讯,2020(25):35-36.

[3]邵作萍.追问,让数学思维出彩: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追问[J].教师,2020(31):63-64.

[4]杨国钢.提问有追踪 思维见深度:深度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探究[J].天津教育,2021

(27):60-61.

[5]沈开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追问”策略: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追问方法与途径[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44-46.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