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核心素养,彰显初中地理课堂本色

2022-06-02孙怡

教育界·A 2022年9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要】把握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能够让地理学科的教学更有目的性,更好地彰显学科特色。在当前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多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孙怡(1989—),女,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新课改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地理教师要做好教育设计,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握地理课程的特色,引导学生研究和理解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强化责任意识。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权,无法自由徜徉在地理知识的海洋。对此,教师应当主动优化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整,以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开花”。

一、优化目标设计,指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指南,教师往往会基于目标的要求,进行活动细节的安排,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中,以便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例如,在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将“该地区的居民状况”“主要地形、气候分布的特征,以及它们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等设定为教学重点。随后,教师可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相关地理知识;认识当地的人种及其居住特点,以及该地区主要面临的问题等;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等方式,全面把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情况;通过收集和学习资料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传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现状,强化可持续发展观;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于学习的内容,强化种族平等意识;基于对该地区经濟的了解,形成合作共赢的意识;通过对该地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分析,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随后,教师以上述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活动的细致安排,以便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真正地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显而易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并将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指向标,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能够让教学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从而在逐步落实目标的过程中,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方向,在以往的地理课程中,大多数教师较常采用传统教法,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记忆地理知识。然而,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会逐渐降低,难以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教师应当提高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视,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开辟新的路径。首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课前,教师可先为学生布置自主预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以便学生在共享彼此的资源中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学生交换完彼此的资料后,教师还要引导他们介绍自己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的认识情况,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随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总结本组的问题并上报,以便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种类、特点等的认识。在指导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再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主动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革新传统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应用中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逐步强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设计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动力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任何学习活动都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课堂上,使学生主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时,教师要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主动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更积极地汲取地理知识的养分,促进自身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比如,在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先播放视频,为学生展示我国的不同地形,并设计“比一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的不同地形的名称和特征。随后,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等诗词,让学生从诗词中提取地理信息,建立对“地势”的基本概念。接着,教师可利用动画,让学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地势的特点。之后,教师可再为学生创建合作活动,引导学生集中讨论我国的地形类型,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相对灵活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加积极地探索地理知识。

教师结合视频、动画、图片以及诗词歌赋等元素,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助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四、利用地理图像,强化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生活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并对不同区域进行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分析,是“化繁为简”的学习方式,能够简化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像,引导学生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理区域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在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强化区域认知能力,逐步认识这一国家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

以初中地理“日本”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教师便可以巧借地图,让学生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出发,展开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为学生呈现日本地图,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以便学生围绕日本的半球位置等进行学习。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认识日本的四大岛屿。随后,教师再展示“日本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日本的地形特点,了解日本的海岸线对日本渔业、造船业和海上运输方面的有利影响。之后,教师还可以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日本行政区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比对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

教师使用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不断探索区域认知的方法,使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学习规律,在强化区域认知力的同时,增强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借助思维导图,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要素,目的是让学生从散乱的地理知识中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建立完善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够从整体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然而,在以往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对学生渗透地理知识,很少帮助学生梳理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脉络,以至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发展。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工具,能够对散乱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对抽象的思维进行可视化的处理。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为媒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比如,在初中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资料的分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后,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字样置于思维导图的中心,并延伸出“自然资源的概述”“矿产资源”等支路,随后,再继续细化每一条支路,如在“自然资源的概述”后延伸出“分类”“特征”等支路,并进行内容的填充。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本节课的整体思维,搭建知识框架,并从整体出发对相应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能够对地理知识进行可视化的处理,明确地展现出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真正以系统思维分析地理环境。

六、组织讨论活动,渗透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类的一种思想观念,拥有人地协调观能够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地理环境,维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不断出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开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探讨的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地成为和谐人地关系的维护者。

例如,在初中地理“水资源”这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师可以基于相关素材,开展互动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我国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浪费和污染行为的相关图片、资料等,并向学生提出“这些行为是否可取呢?”“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怎么做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水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养成在生活中不浪费水资源,不污染水环境的好习惯。

不难看出,教师根据人地关系的内容,对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分析人地之间的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环境的观念。

七、创建实践活动,提高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能力。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基于实际环境对地理现象进行调查,并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领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前,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学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性,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中更好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比如,在教学初中地理“交通运输”这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当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实践任务。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以往表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分析,以便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之间具有互补性。接着,教师可让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当地的交通运输方式,了解祖国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最后,在学生调查完毕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本组的实践探究结果,总结学习成果。

实践活动的开展,转变了传统地理课程的教学形式,真正地强调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深入真实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地理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在未来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放在教学的关键位置,优化教学环节中的一切细节,以便做好教学设计,引领课程教学,真正地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生根、开花,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境随情变知逐境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与运用[J].新智慧,2019(33):8.

[2]刘柏.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26,157.

[3]齐纪.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中华少年,2019(35):184-185.

[4]覃建庄.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问答与导学,2019(32):36.

[5]杨伟龙.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0(36):100-101.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