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2022-06-02柴鑫鑫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发展

柴鑫鑫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核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从继承性来看,习近平内在地继承了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党性宗旨,构筑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框架。从发展性来看,习近平同志从重民、利民、安民、亲民多个层面出发,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了拓展和创新,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国梦、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极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10-03

毛泽东人民观是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关于人民作用、人民地位、人民利益、党群关系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同志在新形势下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话语,成为其人民观的代名词。以毛泽东人民观为蓝本从继承和发展视角分析习近平人民观,有助于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初心、站稳人民立场,有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方向、找准出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厚植依靠力量。

一、从“三个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性

(一)理论基础的一脉相承: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始终没有丢

无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人民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或是习近平同志人民至上的观念,如若缺乏对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无疑难以形成。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渗透着人民性特征,而作为其理论精华的唯物史观自然蕴含着对群众问题的独特见解。唯心主义者把群众视为“绝对精神”的附属品,认为历史是精神的历史。马克思敏锐洞察到了其对历史主客体的颠倒,以全新批判的视角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作用,认为群众才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他们为自身生存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社会生活由此得以丰富,人类社会由此不断变革、前进。因此,广大群众构成了“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1],是真正的英雄。

历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后,毛泽东同志深切体会到人民的力量,逐步把唯物史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发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的呐喊,为革命顺利推进找到了强大的依靠力量。正因为这种人民观的指导,党得以在艰苦环境中逐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他也曾谦虚指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2]790,这种态度为党与群众打成一片、组织宣传群众投身革命、扎根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深厚基础。如今,我国迈上了“强起来”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亦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他坚定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5这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坚守,又意味着人民群众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并将受到具有人民性政党的高度重视。可见,习近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和对人民群众的精准定位,使其人民观一经形成就蕴含了浓厚的理论底蕴。

(二)价值取向的一以贯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始终没有变

什么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同志以共产党人的躬身实践做出了生动解答。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初到井冈山时,党所处环境极为严峻,但面对生活困苦的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立即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增加为八项注意,展现着党时刻关心群众、甘愿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朴素品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倡导精兵简政,号召党員干部与群众一起进行生产劳作,这些政策实践既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又为人民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供给,更培育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毛泽东同志比喻道:“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4]1162,足见人民对党的特殊意义。

伴随时代之变,党的价值取向能否一以贯之?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表示:“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5]1。这种坚守与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生活的实践息息相关。从繁华的北京来到贫瘠的黄土高原,青年的习近平逐步克服了生活上遇到的跳蚤繁多、饮食单一、劳动效率低等问题,并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把自己融入黄土地,克服了“思想关”。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切实感受到基层群众的生活面貌,决心为改变老百姓的贫困生活做出努力,从掌握犁地、挑水、挑麦等基本工作;到带领群众兴办沼气、打水井、设立代销店等基础设施,习近平同志以其忠贞为民、吃苦耐劳的态度为人民办成了一件件实事,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烧柴、做饭、点灯等诸多问题,为后来其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民本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5]可见,习近平同志始终坚守着人民立场,不忘初心,不忘人民,与毛泽东人民观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

(三)党性修养的一如既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忘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以毛泽东人民观为理论支撑和价值向导,又在党性维度上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观念。“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由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讲演而首次提出。后来,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战经验、思考国家建构问题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1094,“全心全意”四个字赋予了党员干部贯彻这一宗旨的自觉性和应然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社会环境趋于稳定,毛泽东同志强调“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6],时刻提醒着党员干部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性。

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党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习近平同志对为人民服务观的坚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时代新际遇,习近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命题,而实现中国梦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习近平同志对此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28,可见,为人民服务已成为党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提醒着全党要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导下,党中央推进了各项改革措施,从居民的就业、教育、养老保障、食品安全,到国家法治体系的完善、经济体制的革新等都以人民为中心展开。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人民公仆,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5],从而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注入了政治灵魂。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二、从“四个转变”透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性

(一)重民之道:从“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到“江山就是人民”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毛泽东和习近平的人民观均含重民思想,但又各有侧重。毛泽东同志以唯物史观和民本思想为理论向导,提出了人民动力论,强调人民是革命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应对反动势力的倾力围剿,鼓舞战士们坚持革命的激情和信心,毛泽东同志在洞察社会各阶级情况后,坚定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7]136,并把人民比作“真正的铜墙铁壁”[7]139。此外,毛泽东同志还多次论述人民的重要性,他在《愚公移山》中把人民比作上帝,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人民是战争的伟力,在与美国记者谈话中指出人民是真正强大的力量,足见其对人民革命动力作用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以重民為出发点,在继承毛泽东人民动力论基础上对新时代人民重要性提出了新见解,更加注重人民在改革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动力作用。党在建设强国的新征程中,应如何看待人民之力?习近平同志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8]肯定了人民在改革进程中的动力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繁多,仅仅依靠少数人是难以建成的,只有把人民纳入其中、让他们参与进来并发挥动力作用,才能稳固社会大局、实现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敏锐洞察了这一点,响亮提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5]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党与人民同舟共济,习近平同志发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9]的感慨,再次凸显了人民群众对政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彰显了党人民至上的理念。

可见,时代形势的变化推动着人民观的与时俱进。毛泽东人民观侧重于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动力作用,习近平同志顺应时代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人民动力作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强调,更加注重人民在改革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力,实现了党的人民观的创新发展。

(二)利民之计:从“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依靠人民必须心系人民,做到发展利民。在饱经战乱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投身革命伊始就思考“为什么要革命”这一命题,他认为应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7]21在他看来,革命和解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其人民利益观便以物质利益为核心而展开。全面抗战期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0],提醒着全党即使在战争的复杂环境中也要尽力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依然恪守这一原则,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物质利益持续奋斗。

习近平人民观也含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因素,在利民问题上发展了毛泽东人民观。时代的演进促进主要矛盾的变化更新,矛盾的转变内在推动了人民利益范围的拓展,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的新论断,标志着新时代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更要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后来,习近平同志又将“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联系起来,论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而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就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注重“人”本身,意味着党的利民之计需要贯彻到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党在人民利益观的指导下,着力推动安居工程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见证了党推行惠民政策、实现发展利民的伟大实践。

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进着人民观的推陈出新。毛泽东人民观在人民利益问题上侧重于物质层面,致力于让人民群众过上和平稳定、物质富足的生活。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也在利民,但其把人民利益问题拓展到政治、文化、教育、就业、生态等各个领域和多个层面,致力于让最广大的人民过上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

(三)安民之策: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到“人民是阅卷人”

观念上重民、发展上利民能否始终如一,人民能否安心生活,有赖于政党能否给人民以崇高地位,做到政治安民。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就提出:“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2]808,初步显示了其重视人民权利的安民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系统阐释了要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4]1472。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主持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保障。

习近平人民观也以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推动着人民民主在巩固中得到发展。在政治发展道路上,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把其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联系,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方向指引和法治保障,为新时代巩固人民民主提供了新思路。在民主制度上,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政策使人民参与到涉及国家发展和自身利益问题的决策中来,扩展了民主的内涵和渠道,成为新时代践行人民民主的伟大创造。在工作开展上,习近平同志回顾了毛泽东同志“进京赶考”时的情境,继而指出这场考试仍在继续,而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5],提醒着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成效得失都需要人民来裁决,做到人民满意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人民为阅卷人表明习近平同志把人民主体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确保人民民主权利更加真实有效。

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途经历了争取民主、巩固民主、发展民主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强调为实现人民民主而奋斗,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习近平同志坚持以人民主体为中心,通过推行协商民主、依法治国等举措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再度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主体观。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四)亲民之心:从“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党要始终做到发展利民、政治安民,必须发自内心爱民敬民,怀有一颗亲民之心。在群众工作上,毛泽东同志曾通过考察寻乌、兴国、长岗、才溪等多个地区,探索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使群众工作更加准确生动。在党群关系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109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以鱼水之情比喻党群关系,认为“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11],体现了其对党群关系认识的不断丰富。

有着唯物史观和民本思想的滋养,加之早年知青岁月的实践,习近平同志特别注重群众路线问题,积极推动全党上下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对党政机关乃至基层组织进行了全范围的教育和整顿,致力于使党员干部树立起务实清廉的形象,以应对脱离群众的危险,力度空前,成效显著。此外,习近平同志提出以网络途径践行群众路線的观点,通过互联网如微博、微信、党务平台等与民沟通互动,推动群众路线与新技术有机融合,使之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可见,习近平同志以党中央的政策实践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义,他也曾深情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5],这是其作为一名党员和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宣言,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亲民情怀。

可见,党群关系问题关乎利民和安民的实践,关乎党的存亡成败。毛泽东人民观在党群关系问题上形成了科学认识,为党开展群众工作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习近平同志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引下,通过教育活动、网络途径等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以不负人民的赤诚之心深化了党与人民的血肉之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发展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区域发展篇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图说共享发展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