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屈光状态的青少年眼球生物学参数观察*

2022-06-01薛庆张俊兰

广东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睫状肌屈光度屈光

薛庆, 张俊兰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眼科(天津 301700)

人眼的屈光状态一般由出生时的远视状态逐渐向正视及近视飘移,各个参与屈光的生物学参数也相应地发生变化[1-3]。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各级学校视力检查及屈光不正的筛查力度,睫状肌麻痹验光是儿童及青少年诊断屈光不正的金标准,但对于学校大规模的进行筛查而言并不现实,来眼视光学门诊因体检发现屈光不正的青少年就诊人数逐渐增多。其中近视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类型,中国作为近视大国,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近视发病趋于低龄化[4-5],早期防治近视已经开始得到重视。本研究观察远视、正视及近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下睫状肌麻痹验光前后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各组眼生物学参数差异,分析屈光不正度和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来我院眼视光门诊就诊的7~18岁就诊及健康查体的青少年随机选取一眼参数入组。纳入标准:麻痹睫状肌后,电脑验光可获得球镜度(diopter of sphere,DS)、柱镜度(diopter of cylinder,DC)及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SE≥+0.5D视为远视组;以-0.5D

1.2 方法 眼科医生使用裂隙灯及眼底镜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由专业的特检医生使用1.0%环喷托酯滴眼液点眼3次,间隔5 min,等待30 min麻痹睫状肌。采用电脑验光仪(RM-8900,日本TOPCON公司)在坐姿下进行检测,受检者将下颌放置在下颌托上,同时将前额靠在额带上,注视自动电脑验光仪中的注视图案,获得睫状肌麻痹前后的DS、DC及SE,SE = DS +1/2 DC,麻痹睫状肌后测得的屈光度减去麻痹睫状肌前的屈光度为屈光度变化量。使用生物测量仪(lenstar 900,瑞士Haag-Streit公司)在坐姿下完成检测,被检者将下颌放置在下颌托上,同时将前额靠在额带上,注视生物测量仪中的注视光点,获得眼轴长(axial length,AL)、角膜曲率(Keratometry)、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等眼生物参数,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仪器默认的角膜折射率为n=1.3375,平均角膜曲率采用公式Km=(KF+KS)/2,其中KF为平坦角膜曲率(Keratometry of flat meridian),KS为陡峭角膜曲率(Keratometry of steep meridian)。平均角膜曲率半径(mean corneal radius of curvature,MCRC)由公式MCRC=1 000×(n-1)/Km,计算得到,单位为mm;平坦角膜曲率半径(flat corneal radius of curvature,FCRC)由公式FCRC=1 000×(n-1)/Kf计算得到,单位为mm。玻璃体腔长度(vitreous cavity length,VCL),VCL=AL-CCT-ACD-LT计算所得。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入选患者年龄分布为7~18岁,共609例(609眼),男276眼,女333眼。远视组204例(204眼),正视组202例(202眼),近视组203例(203眼)。远视组年龄为9(7,12)岁,正视组为11(9,13)岁,近视组为10(9,12)岁,远视组年龄略低于近视及正视组(P<0.05),各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睫状肌麻痹验光前后的屈光度变化 3组麻痹睫状肌前后的DS、DC及S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睫状肌前后的3组DS变化量(0~3.00D)较DC变化量(0~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变化量较小。远视组DS及SE变化最大;正视组DS及SE变化次之,近视组DS及SE变化最小(P<0.05),散瞳前后的屈光度变化量见表1。

表1 3组麻痹睫状肌前后的DS、DC、SE M(P25,P75)

2.3 各组眼生物学参数与屈光不正度 3组的AL、ACD、VCL、AL/MCRC、AL/FCRC,数值由远视到近视逐渐增大,LT由远视及近视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F、KS、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生物学参数结果

2.4 屈光不正度与生物学参数相关性分析及近视回归方程 3组SE、DS与AL、AL/MCRC、AL/FCRC呈负相关(P<0.05);与角膜曲率无相关(P>0.05),其中近视组DS与平坦角膜轴率比相关程度最高,近视回归方程:SD=24.292-8.435*AL/FCRC,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3组屈光度数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关系 r值

3 讨论

目前自幼儿园开始的各级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范围的视力检查及屈光不正度的筛查。然而青少年诊断屈光不正需要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才能得到准确的屈光度数。本研究发现7~18岁经睫状肌麻痹后3种屈光状态的电脑验光球镜度数有明显差异,向远视方向飘移,而柱镜度数略有增加,这与文惠园等[7]观察结果相一致,统计学有意义而临床实践中意义较小,麻痹睫状肌前后DC变化较小。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所得柱镜度数可初步判断散光情况,对于高度散光引起的视力下降的青少年的判断意义重大。青少年调节受到年龄和屈光状态的影响,本研究远视状态多数为低年龄青少年,DS与SE变化量由远视及近视逐渐减小。

角膜作为参与屈光的重要组织,人眼的3/4的屈光力由角膜贡献。角膜曲率大小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平坦[1],但是在青少年人群中,本研究3组间KF、KS、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状态下角膜的曲率及厚度并无差别,本研究结果与Li等[8-9]研究相一致。本研究3组的AL、ACD、VCL数值由远视到近视逐渐增大,这与近视进展主要与眼轴增长密切相关结论[1]一致,不断增加的眼轴长尤其是玻璃体腔的长度过度增加会引起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当眼轴长于26 mm时,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等眼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0],有报道青少年的晶状体厚度随年龄呈“U型”变化[1],而本研究3组间晶状体厚度由远视到近视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少年从远视到近视屈光状态变化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代偿眼轴增长,相应出现厚度减低的结果[1]。

结合眼轴及角膜曲率半径两项重要参数,Jong等[11]认为SE与AL/MCRC相关程度大于眼轴或者角膜曲率半径单独一项指标。王弘等[12]报道AL/MCRC>3诊断近视的准确率高达90.3%。本研究AL/MCRC、AL/FCRC在3组间由远视及近视数值也逐渐增大。既往国内外AL/MCRC的数值差异很大,从2.9~3.10不等[13]。本研究正视组的结果为为3.01±0.06,与Hashemi等[13]和Scheiman等[14]研究相一致,本研究另计算AL/FCRC进行分析,各组数值与AL/MCRC相比略小,而变化趋势相似。

人眼屈光度数由AL、角膜曲率、ACD、晶状体屈光度等多种生物学参数所构成。本研究观察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与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3种屈光状态下,SE、DS与AL、AL/MCRC、AL/FCRC比呈负相关;而与角膜曲率无相关,这与Tideman等[10]和Jonas等[15]结果一致。等效球镜度计算过程中受到柱镜度和角膜散光等成分影响,本研究入组近视患者为中低度近视,发现近视组球镜度与AL/FCRC相关程度最高,于是建立近视球镜度与AL/FCRC回归模型SD=24.292-8.435*AL/FCRC,以利于在非睫状肌麻痹下通过生物学参数估计近视球镜度,本研究入组近视患者数据为中低度近视,以低度近视为主,对于包含高度近视及不同屈光不正度分布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7~18岁青少年人群中,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所得柱镜度可用于初步判断散光,由于调节的存在,其影响球镜度较大。从远视、正视到近视三种屈光状态下,角膜曲率、CCT并无差异,AL、ACD、VCL等生物学参数逐渐加长,晶状体厚度逐渐减小。DS与平坦角膜轴率比相关程度相对较高。

利益相关声明:所有作者声明无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说明:薛庆直接参与酝酿和设计实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论文,对论文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张俊兰提供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

猜你喜欢

睫状肌屈光度屈光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看手机诱发老人新眼病
老年“手机控” 当心睫状肌痉挛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绿色可以保护视力吗?
某单位职工屈光不正患病情况分析
阿托品与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验光的差异比较
对眼睛最有益的运动
眼的屈光参差及配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