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联合中药治疗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22-06-01陈瑱瑶陈育忠陈琦陈永晖陈宇喆钟会金
陈瑱瑶, 陈育忠, 陈琦, 陈永晖, 陈宇喆, 钟会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称结直肠癌,是发生于盲肠至直肠的恶性肿瘤。据2020 全球癌症发病谱与死因谱统计,该病目前居全球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分别占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10.0%和9.4%[1]。据调查,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在过去的20 年里,美国50 岁以下人群中的结直肠癌迅速增加,从1998年到2009年,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61%和1.46%[3]。因此,对于结直肠癌,“三早”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率。目前,治疗大肠癌的方法有许多,包括内科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的新辅助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是大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胃肠功能的受损,患者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吸收能力的下降等。如何促进术大肠癌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认为,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于“肠结”的范畴,当代医家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导致该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基本病机。雷火灸,又称雷火针,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属于灸法的一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补虚、消瘿散瘤等作用,穴位选用足阳明胃经上的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本研究采用雷火灸联合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以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1 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甲状腺外科收治的60 例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 年版)》[4]的诊断标准拟定。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脾胃虚弱证和/或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拟定。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 ~80 岁之间;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而误入的患者;②患有心血管、肝、脑、肾、肺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③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④孕妇;⑤术后需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⑥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且不能配合的患者;⑦选穴部位皮肤破损的患者。
1.5 剔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误入者;②研究资料不齐全而影响疗效判定者;③未按研究方案要求服药者;④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严重感染或因各种原因需进行二次手术者;⑤治疗期间接受其他治疗导致无法评价疗效及中途自行退出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联合中药口服。具体操作如下:①禁食,留置胃管。②术后镇痛、抗感染、补液治疗。限制性补液,每天2 500 ~3 000 mL,以护胃、护肝、营养支持为主。③中药治疗:于术后24 h 给予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制成中药经胃管注入,每日1剂,早晚2次。④常规护理。
1.6.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口服中药后2 h开始行雷火灸穴位刺激治疗。定穴参照《穴位定位标准图谱》[6]取穴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备齐用品至患者床前,说明治疗目的并取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开始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下肢施灸部位,选用规格为2.8 cm×10.5 cm的赵氏雷火灸(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药物组成:陈年艾绒、穿山甲、麝香、沉香等),将点燃的雷火灸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3 cm 处施灸,适当地上下左右移动,使患者感到温而不烫,以局部皮肤发红而不灼痛为度。治疗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皮肤情况,避免烫伤。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双侧穴位灸完为止,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 d。治疗完毕后,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
1.7 观察指标
(1)分别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治疗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2)实验室指标:于术后第5天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的含量,由本院检验科完成。(3)安全性评价: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情况。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1 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aseline data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s)
表1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aseline data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s)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例30 30性别/例男17 14肿瘤部位/例女横结肠乙状结肠13 16年龄/岁57.23±12.73 62.20±11.75手术方式/例开腹17 15腔镜13 15左半结肠10 12右半结肠10 8 11 99
2.2 2 组患者治疗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covery time of first bowel sound,first exhaustion and first defeca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s)
表2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covery time of first bowel sound,first exhaustion and first defeca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s)
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首次排便时间/h 76.42±7.50①82.86±8.34-3.043 0.04例数/例30 30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h 27.93±4.08①31.73±4.12-3.592 0.01首次排气时间/h 47.76±7.16①53.36±7.44-2.972 0.04
2.3 2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情况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发生腹胀腹痛2 例、恶心呕吐1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3/30);对照组发生腹胀腹痛6例、恶心呕吐4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3%(10/30)。治疗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不良发生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例(%)]
2. 4 2 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表4 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ALB、Hb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plasma albumin(ALB)and hemoglobin(Hb)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s)
表4 2组大肠癌术后患者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plasma albumin(ALB)and hemoglobin(Hb)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of CRC patients after surgery (±s)
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Hb/(g·L-1)104.60±7.13①99.60±10.01 2.228 0.030例数/例30 30 ALB/(g·L-1)31.52±2.90①30.00±2.90 2.030 0.047
2.5 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7.15 ± 1.50)d,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9.36 ± 2.89)d,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大肠癌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发展趋势。其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其中,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是早、中期大肠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经单纯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5 年生存率在50%左右[7]。大肠癌手术患者由于麻醉、牵拉、手术创伤及术后镇痛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患者可出现暂时性肠麻痹状态,主要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导致腹胀腹痛、肛门不排气、不排便等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进而使患者营养摄入减少甚至出现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8]。因此,加强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术后肠麻痹的主要治疗为药物疗法,虽然效果明显,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良反应较多[9]。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医学,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在促进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上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专方验方、中成药治疗、中药灌肠[10]、单纯针刺特定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内关,电针刺激选取以手足阳明经为主的穴位,灸法选取任脉、足太阴脾经,主要穴位为天枢、足三里、神阙、关元、阴陵泉等,以及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等[11]。
中医认为,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于“肠结”的范畴,其发生与手术损伤脉络,耗伤气血,导致脾胃受损,气血亏虚,运行不利,血脉瘀阻,腑气壅滞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有关。肠癌术后患者自身正气不足,加之金刃损伤,脏腑功能不良,腑气不下而致胃肠功能紊乱。脾胃受损,运化无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因此出现术后恶心呕吐;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术后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肛门不排气、不排便等。因此,我们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导致该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基本病机。
灸法的应用是在人类发明了火之后,逐渐发展并随着医学的进步,沿用至今。灸字从字面显示,由火和久字组成,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久声。”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借其缓慢而持久之热力,通过经络传导,对人体起到一定的刺激性作用[12]。雷火灸,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对艾灸药物配方和用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属于灸疗的一种。其燃烧时温度高达240 ℃左右,具有药力猛、药物渗透力强的特点[13],所产生的热量、红外线、药化因子、物理因子及使用独特的手法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从而达到活血化瘀、通关利窍、疏经通络、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扶正祛邪的作用。研究[14]表明,在改善大肠癌术后肠道功能的灸法腧穴应用率最高的是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三阴交、中脘、内关等穴,这也显示出胃经与脾经在其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选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为治疗穴位。《素问·咳论》曰:“治腑者治其合。”这里的“合”即指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有“合治内府”的原则,即六腑病症选下合穴治疗,并明确提出:“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四总穴歌》强调“肚腹三里留”,认为凡是腹部疾病均可取足三里治疗。《针灸甲乙经》亦云:“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是治疗胃肠腑病之要穴,具有健脾和胃、行气通腑、调气血、补虚弱、扶正培元等功效;更是保健强壮要穴,能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上巨虚,又称“巨骨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侯,取巨虚上廉。”认为上巨虚主治大肠疾患,属于足阳明胃经,为手阳明大肠经下合于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具有通降和腑、理气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胃肠病之要穴。下巨虚,又称“巨虚下廉、下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侯也。手太阳病也,取巨虚下廉。”下巨虚为手太阳小肠经下合于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理气降逆、补养气血、扶正壮阳之功。上述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位于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分别为胃、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雷火灸配合此三穴能够有效地促进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术后胃肠道反应的情况。
有研究[15-16]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60%。而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作为评估营养状况和贫血的重要指标,与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的增加有关。肿瘤性疾病本身肿瘤组织的高代谢易消耗人体营养成分,加之手术是一个有创性操作,从中医角度而言,手术本身是耗气伤津的,术后导致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亦会影响患者对营养的吸收。麻醉及手术创伤应激促进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增加,使机体呈现高分解代谢状态,从而加重了营养障碍。血浆白蛋白(ALB),在临床上作为衡量机体营养和肝功能状况的营养指标,近年来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亦逐渐得到关注,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病程中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17],此作用已得到广泛重视并被纳入以炎症反应为基础的预后评分系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8]。贫血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消化系统肿瘤贫血发生率最高[19]。赵禹博等[20]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中有30%~50%在确诊时已存在贫血症状。血红蛋白(Hb)的高低可反映是否贫血及贫血程度,而手术过程中失血较多,Hb 的降低会使体内出现缺氧性微环境,导致缺氧性肿瘤细胞含量上升,增强其耐药性,增加术后复发几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王珂等[21]结合研究结果认为,血红蛋白(Hb)水平的下降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指出术后1 d Hb 水平较术前下降与术中失血、术前及术后禁食、手术应激反应有关,而术后7 d进一步下降考虑与肠道功能未恢复及术后禁食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ALB、Hb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雷火灸联合中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及贫血状态。
综上所述,雷火灸刺激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位联合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情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